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弃妇卷土重来 > 第五十一章

弃妇卷土重来 第五十一章

作者:鱼丸和粗面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5-31 00:58: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几次三番的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此时的老太太已经完全说不出话来了。

“娘,儿子回来了。”

林建军扑通一下跪在床前,老太太如老树皮般的手微微动了动,张口嘶哑着嗓子,声音有些微弱,“娘…对…不住…你。”

说完她眼珠转了一圈,“你们……以后……都好好的。”

剧烈的咳嗽声传来,医护人员上前套上氧气罩,对着一家人摇摇头,“准备后事吧。”

呼吸机传来“滴滴滴”的信号,床^上的老太太已经停止了呼吸。

“节哀顺变。”

医生说完,习惯性的抓了下胸前的听诊器推开门走了出去。而此时病房门口,“咔嚓”一声、闪光灯亮起,一名戴眼镜的记者正对着病床猛拍。

“干什么呢!”

林建国红着眼瞪着记者,抬手就要抢他手中的相机。记者把相机举高,另一只手抓起胸前的牌子,“我是《天津日报》的记者。”

“大哥,这位记者是来了解情况的。”

林建军走过来,拉住林建国,从兜里掏出一团皱巴巴的报纸,展开一看正是周一的那期《京城早报》。而报纸上褶皱的最厉害的一块,正是老太太大儿媳妇说的原话,

“四邻八乡的老少爷们都看着呢,大家都是亲戚,我也实在不好多说什么。但这五、六年,二弟一家也就中秋春节回来那么次,而且每次都把娘给气病了。”

这位大嫂说到这长叹一口气,似乎已经说不下去了,此时老人的大孙子海涛正端着一碗鸡蛋羹进来,走到老人床前一口一口的喂给她吃,老人的眼中禁不住闪现出感动的泪光。

林建国脸色变了,李桂花也扯着袖子有些不自然,“这……这怎么也写上去了。”

记者趁机发问,“根据我们初步了解的情况,林建军先生前些年,在村干部的调解下,与林建国先生有过一份合约?”

林建国搓搓手,脸上一阵愠怒。李桂花更是终于忍不住,抓着大儿子走了过来,直接嚷嚷着,“娘还尸骨未寒呢,你们在这问东问西的做什么,赶紧走、赶紧走!”

边说边推推嚷嚷的,林建军护在记者身前,“大嫂,记者也没多说什么,只是问问实际情况。”

“他还没多说什么,二弟咱们让大家伙看看,娘刚断气他就在问问叨叨。还有二弟你,明知道娘就这几天的活头了,你跑到外面故意不来也就罢了,还招来这么些不相干的人。”

若梅冷眼看着,贼喊捉贼,李桂花这一招真是用的炉火纯青了。父亲为什么不能来,还不是因为大伯一家亲自作证的那篇报道。父亲眼中的红血丝,一看就是好久没有睡觉了。

偏偏李桂花一句句的骂出来,心里一阵爽快,自我感觉好到了极致,她习惯性的伸手往记者身上推去,边推边嚷嚷着,“你走,赶紧走,让娘清静会儿。”

林建军挡在记者身前,李桂花的手正好伸到他身上,几天没休息突然被这么一推,他身体剧烈的摇晃然后直直的向后面倒去。情急之下他抓住了身后病床护栏,终于是没有倒下,但床体剧烈的摇晃着,病人家属本就因死了人烦躁着呢,这下更是看不下去了。

“这位大婶,这里还有别的病人,你小点声。”

“说谁大婶呢?”

李桂花凶狠的眼神瞪过去,若梅跑到爸爸跟前,“大伯母你不要打爸爸,海涛哥你别过来,不要打我爸爸。”

林海滨拉住大哥,“梅子,妈妈和海涛哥没有要打人。”

“我不信,你看他胳膊抬起来了,小时候他每次要打我和哥哥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你看我胳膊上,现在还留着疤呢。”

海峰跟过来把妹妹挡在身后,拿起她的胳膊吹了吹,“妹妹别怕,有哥哥在,哥哥保护你。海涛哥你要是再欺负我妹妹,别怪我不客气。”

两家人陷入了僵持,护士却拿着白布走了进来,把被子撤掉蒙上白布,“病房内需要安静,你们来跟老人道个别吧。”

林建军站直了搂住俩孩子,跟记者到了个歉。那记者把病房内的一切都记在心里,联合昨天在村里知道的内容,他心里也大概有数了。安抚了几句,他退出了病房。

……

北方人要脸面,所以尤其重视这些面子上的事。孩子出生、新人结婚、老人丧葬,有条件的人家向来是极尽奢华之能事。在这种大环境下,老太太的丧礼搞得很隆重。

在火化场里,林建军更是当即决定买了最贵的骨灰盒。一个40cm*20cm的宫殿式匣子,就花去了2000块钱,在万元户等同于土豪的九十年代,这可是一笔很大的金额。林建国本来想拿钱,但被李桂花拦住了,全程一家人只顾得嚎啕大哭,拿钱的事全是林建军在跑前跑后。

灵堂自然是搭在了长子家,四根柱子立起来,四周用白布拉上帐幔,里面放上几张条凳。林家在村里也是个大姓了,扯上各种表亲和前来吊唁的人,院里挤得满满当当。

灵堂内一片哭声,在这个时候李桂花却拿出了老人的遗嘱,上面不知道谁的字迹写着老二家在村里的房子,要归老大家所有,末了有老太太的签名和红手印。

“二弟,你家那房子的宅基地,本来就是我们家的。只是分家时娘看你们没房子,就跟我和建国商量着让给了你们。再说你们现在在城里都有房子了,也看不上农村这点地方。”

村里人七嘴八舌,农村的确有长子继承家产的习惯。有人皱皱眉觉得这不合理,老二家砖瓦房都盖起来了,那房子肯定是人家家的。而有些人则觉得,宅基地是老大家的,那上面的房子就该是老大家的。

支持者中的一部分,就包括村支书赵学泉。赵文瑞也跟来了,几年没见他跟海涛三兄弟感情越发好,现在正哄着林若丽。

“建军啊,你家就海峰一个,也确实不缺这套房子,就按老人的遗愿办了吧。”

林建军看向家人,若梅摇摇头,海峰跟着摇头,崔荷也满脸不赞同。房子的一砖一瓦,都是他们养奶牛赚回来的,至于宅基地虽然说的不清楚,但当初分家时说好了,不给他们钱就给这房子。

“大哥大嫂,当砖瓦房怎么来的,村里的老少爷们都清楚。当年分家时,我们只得了那三间土胚房。大哥你们家也不缺钱,房子明明白白是弟弟的,说到天边也跟你们没关系。”

“可宅基地是我们家的,二弟,娘尸骨未寒你就要违背她的遗愿么?”

“大嫂,房子我有房产证的。”

村里这几年盖砖瓦房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多亏了养奶牛赚的钱,所以现在大多数人还是向着若梅一家的。

“老大家的,那房子本身就是建军一家盖得。”

“对啊,咱们村里又不缺地,要不你让建军另外买块宅基地给你。”

七嘴八舌的,说的李桂花涨红了脸。李桂香站在姐姐身边,握着她的手劝慰着,“大姐,先办林婶的后事吧。”

李桂花总算有了台阶下,但嘴里还是嚷嚷着,“娘啊,你尸骨未寒,有人就不听你的遗愿了。媳妇先把您的后事风风光光的办过去,我多给您烧点纸钱,你跟爹在地下也过得舒坦些。”

林建军和崔荷不跟她一般见识,骨灰盒谁买的灵堂谁租的,村里人都看的一清二楚。一两句话,改变不了什么。

……

忙活了一天,若梅一家回到农村的院里,却发现大伯一家正等在院门口。

“大哥这是干啥呢?”

“二弟,咱们说说这房子的事。”

“大哥,不是弟弟舍不得这几万块钱,只是当初分家时说的很清楚了。”

李桂花摇了摇手中的报纸,“这些年可一直是我们养的娘,二弟你看,报纸上写的清楚明白着呢。再说分家时,可没说这房子是给你们,娘那是让你们暂时住着。”

说着她拿出一张泛黄的纸,“这可是当初宅基地的条子,娘最后留给我们了。”

林建军累了一天,实在是不想跟这一家子扯皮。若梅打了个呵欠,当爸爸立刻认为女儿也累了,心疼起来他也恼了,“大哥大嫂,累了一天了这事忙完了咱们再说。”

“行,这房子先让你们住两天,怎么咱们也是亲戚么。”

“爸爸,我们家有房产证,这是我们的房子啊。”

若梅懒懒的来了一句,成功的镇住了对面的一家五口。李桂花干脆撒起泼来,“咱们农村办事,有农村人的规矩。再说就是按照法律,我们的宅基地上,你们建什么房子。”

林建军心火直冒,让崔荷看好女儿,自己挤开海涛打开大铁门,然后把一家拉进去,抄起门口的棍子,“都累了一天了,改天再说,你们先出去吧。”

挥了几下棍子,李桂花吓得直往后退,边嚷嚷起来,“打人了、打人了!”

“丢丢,大伯母死赖着不走。”

若梅和海峰坐着鬼脸,尤其是海峰,他护在妹妹身前,趁着众人没注意朝着林海涛身上的弱点处,狠狠地掐了几把。妹妹说的对,跟大伯一家讲道理是不行的,只能武力解决。

这几年兄妹俩天天跑步,没事也在家里客厅里比划比划。别看海峰个子小,但浑身上下可有劲儿了。几下子下去疼的海涛呲牙咧嘴的,跟着李桂花一起喊了起来。

林建军用不高不低的声音说道,“我们全家可是文明人,大嫂海涛你们有本事去街上说去。随便你怎么说,就说我抄家伙打你了,看哪个人信!别让我真动手,赶紧滚!”

“最后说一遍,房子是我盖得,一砖一瓦都是我们全家赚来的,跟你们没一毛钱关系。”

赶走了大伯一家,林建军进屋,收拾好单人沙发让若梅坐下。崔荷做饭去了,他拨通了临市的电话。

“大后天能上报纸,好嘞,真是麻烦您了。”

一家人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停灵两天、然后下葬,然后若梅海峰也该回去上学了。

算起来加上星期六星期天,她已经将近一周没来学校了。拐出街角,走到通往校门口的路上,她就感觉到了指指点点的目光。

这两天的电视她也没少看过,里面铺天盖地的孝敬老人的节目。虽然只是市电视台,但其源头的那篇报道也算是人尽皆知了。摸了摸胳膊上的黑色绸带,亲奶奶死了,她和哥哥都带着孝。

“妞妞,你在教室里不要出去,等放学哥哥来找你,咱们一起走。”

海峰把妹妹送到教室门口,千叮咛万嘱咐,直到预备铃响起才上楼。若梅刚进教室,就发现原本友善的目光中夹杂着一些质疑。

“林若梅,你终于回来了,快坐下吧。”

李浩辰接过她的书包,若梅伸手摸了一把桌子,出乎意料之外,上面干干净净的一点灰尘都没有。

“我每天都给你擦,现在很干净吧?”,说完他看了下四周,“你不用管他们,爷爷知道你们家的事了,他找过童爷爷了,过阵子就没事了。”

若梅点点头,熬到第一节课下课,她冲出教室买了份报纸。京津等地联系紧密,所以在京城也可以买到天津的报纸。拿到教室翻了又翻,终于在第二版看到了那位记者撰写的报道。

“这是什么?”

童天策吹着口哨,跟着李浩辰一起过来,扫了眼报纸他恍然大悟,“怪不得爷爷很生气,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啊。”

李浩辰也有些振奋,“妞妞妹妹,这下不会有人再说林叔叔什么了。”

若梅翻过报纸,给他们看了下标题,“咱们这是京城,这是天津的报纸,没多少人能看到的。”

“那为什么不找京城的报纸?”

若梅点了点他的头,脑袋耷拉下来,“没人敢给我家发,总编说上面有人管着呢。”

一个班的同学,有人也看到了报纸,“这上面说的是真的么?如果是真的,那《京城早报》为什么会那么说。”

“对啊,肯定是他们家花钱买通了这份报纸。”

若梅扭头看去,是一个蘑菇头的小女孩,带着小眼睛。据李浩辰说这个小女孩平时学习成绩很好,在全市小学生竞赛中还拿过好几次奖。若梅隐约记得,上次随堂测验,貌似她比小女孩多考了一分?

没等她开口,李浩辰就说开了,“《京城早报》也没撒谎啊,它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而《天津日报》把后面的情况报出来了,这你都看不明白,脑子被奥数题塞满了么?”

“李浩辰,你凭什么这么说我。还是我们班班长呢,谁不知道你天天跟在林若梅后面,一个大男孩子真丢脸。”

“你,林若梅是我同桌,我跟她说话怎么了?倒是你,天天闷着头也不跟同学们交流。”

若梅拉住李浩辰,“你先别说了,这位同学如果有质疑的话,可以先看一看报纸里的内容。前几天我什么都不说,就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说,《天津日报》上所报道的一切都是真的。我们家那些事,县里的人都知道。如果有同学不相信的话,可以骑自行车一小时去县里,随便找个人问问。”

斩钉截铁的说辞,镇住了在场所有的同学。有些人甚至也跑到校门口买了份报纸,报纸上印着一副黑白插图,正是老太太处于弥留之际时的影像,报纸第一句就是,“六旬老人临死之前,涕泪横流对儿子道歉。”

报纸全篇幅实名刊登了某县优秀企业家林建军的童年成长历程,同时那位记者还详细写了医院里李桂花和林海涛的态度,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孝”文化产生了质疑。

“母慈子孝,长辈慈祥是前提,儿孙孝顺才是水到渠成之事。现在社会上不乏一些不孝顺的儿女,但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老人的做法也存在着些许失误。”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群众已经全部解决了温饱问题,向着小康社会迈进。物质水平越来越好了,精神需求就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篇一句都没提京城的不实报道,只是把问题深化,揭露了子女教养问题。当然其中,也有林建军每个月坚持送去的米面粮油的数目。报纸最后抛出了一个问题:对于孩子和老人,物质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关爱,究竟哪个更重要?

整整一满篇幅,该说的地方也都说的明明白白。小伙伴们眼中的质疑褪去了,围在若梅身边,“报纸上是真的,你爸爸小的时候要过饭?”

若梅点点头,“是啊,爸爸说那时候家里穷,奶奶和大伯又不赚工分。想要不饿死,只得努力做工然后去要点饭啊。”

“真的跟报纸上说的一样,你大堂哥小时候经常打你和你哥哥?”

若梅撸开校服袖子,露出一条月牙形的伤疤,“你们看,这就是养奶牛那年,大堂哥把我推到弄破留下的疤。”

京城的孩子大多实在蜜罐中长大的,像刘柳那样从小到大一指头没挨过才是正常现象,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真的好可怕,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我堂哥对我可好了。”

“是啊,竟然真的会打人啊,这疤不会退不下去了吧,以后你可要离他远点。”

李浩辰也看过来,“妞妞妹妹别怕,以后你告诉爷爷。爷爷可厉害了,又那么疼你,一定会帮你教训海涛的,我也会保护你。”

一直到放学,若梅家的事已经传遍了一年级。海峰来接妹妹的时候,就收货了一大^波同情的目光。小孩子是最有同情心的,放学后他们唧唧喳喳的,整个校园迅速传遍了此事。

而同学们回家后,又当新鲜事告诉了各自家长、一传十十传百,这期《天津日报》很快就销售一空。若梅到家时,那位记者正打来电话,报社正在加急加印,马不停蹄的发往京津地区。

端了盆水洗了下胳膊,原先怵目惊心的疤痕立刻变得不太明显,被校服袖子一遮,谁都看不出什么。崔荷过来点了下女儿的头,“这丫头,有话好好说,干嘛非得骗人家。”

“当年那伤疤就是这样的,我只是还原事实真相而已,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这一条疤。”

坐下喝口汤,电视里又是孝敬老人的节目,主持人正愤然抨击着某些人的不孝行为。只是这次播到一半,节目突然停了,再下来就是正常的新闻。

若梅和哥哥对视一眼,林建军也和崔荷对视一眼,四人一起看向姥姥,“姥姥(娘),我们成功了。”

林家这次的行动出乎意料的成功,国人最在乎的就是面子。别说这次的《天津日报》卖得好,就是不好,那也是明晃晃的打脸。这么明显的错误不实报道,竟然刊登在了本市门面报刊的头版头条,而且市里还配合着进行了为期一星期的“孝道”主题宣传。

现在被人家临市揪出来,被“批|斗”的那个人,“文|革”期间养活了一家人,之后被大哥亲娘排挤到那个地步,孩子生病打针都得往岳家借钱,家里连馒头都吃不起,这样还每个月往家交钱。这样的孝顺,简直可以称之为“愚孝”了。如果这都是不孝,那二十四孝往哪儿搁!

市委书记办公室,办公桌上放着三份报纸,一是五年来福乐面粉厂先进事迹剪报,二是那份《京城日报》,最后一张就是当日的《天津日报》。看着三份资料,京城市委书记的眉头皱成了疙瘩。为官多年,他一眼就看出了这其中的门道。

关键是在他任期内,市里竟然会出现这种六月飞雪的报道,冤枉了一个优秀企业家那是小事,毕竟每年冤枉的人也不是少数了。但是重点在于,丢脸丢到临市了。现在整个京津唐地区,现在肯定都在看京城的笑话。

还首都呢,全国的领头羊,竟然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市委书记觉得,全国人民都在戳着他的脊梁骨。为官多年,他的面子可是被人踩到地上了。

“书记,负责宣传的副书记到了。”

市委书记要查一件事情,那当然是处处开绿灯。没过十分钟,确切的结果出来了,是广电总局的刘明珠主任。

“这一会我已经接到好几位首长电话了,现在怎么办吧?”

要是平常时候,市委书记肯定就给开个绿灯,装不知道过去了。毕竟大家都在一个市里,体系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凡事留一线日后也好见面。但现在白纸黑字的摆在那,要再不管会成为大问题的。

“林家那面粉厂还在停工中,书记工作一向认真,咱们也是高效率的政府。”

书记眼前一亮,“让工商局赶紧去走一趟,毕竟粮油是民生行业,没问题的话就赶紧恢复生产吧。告诉工商局,好好安抚下,咱们政府不会冤枉任意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作者有话要说:姨妈到访身体一直不舒服,昨天低烧了。吃完酚美片,晚上七点就躺下了。想着今天还要上班,定好闹钟一大早五点爬起来,总算没耽误更新。

明天我尽量六千,如果做不到别抽我,握拳,一定会做到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