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将军为我着红妆 > 上卷 我为将军披戎装 第二十九章 战或和

到底是老狐狸,随意的一句话,轻而易举的甩脱了帽子,还给柳君枝挖了个坑。我等忠心为主,你却说我们有异心,难道是你想谋逆?

荀旷可能是七位宰辅中心机最深沉的,平时一副仙风道骨,与世无争的样子。每次有事,他总能在最合适的时候说出一击致命的话。

柳君枝看了他一眼,依然面无表情,道:“依荀相所言,众位都是为国为民的忠臣。犹记得二十余年前,司相当时身为鸿胪寺少卿,前往契丹议和。本该为国尽忠,据理力争的时候,他却大手一挥,把河北三州七县的土地让与契丹。致使之后契丹铁骑,进入中原如无人之境。这难道就是忠臣?难道我等要立这样的人为楷模?”

没办法,荀旷挖的坑太大,顺着他的话只能掉进坑里,干脆换个方向走。

当年大楚与契丹在河北对峙,之前有名将种树林、挖沟渠,使契丹铁骑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反而被楚军击败。

契丹南下失利,便想和解。朝廷也不想打仗,就派司光禄去谈判。

谁知司光禄去了之后,二话没说,就把最北边的三州七县割让给契丹,条件仅仅是让契丹退兵。

契丹人一看还有这好事,立刻答应,退兵一百里,然后两国签订停战协议。

从司光禄离开京城,到回到京城,中间不超过一个月。这么高的办事效率,得到了先帝的肯定,于是升任为吏部右侍郎。

对此,司光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逢人便说他阻止了一场大战。契丹倒也配合,之后三年内没有南下,算是给足了司光禄的面子。

三年后,契丹再次南下时,没有了树林沟渠的阻拦,铁骑在河北如无人之境,抢了东西就走,弄的民不聊生。偏偏司光禄没有觉得这是他的错,依然把当初的功劳当作资本,成为他引以为傲的事。

此时柳君枝以此事当面斥责他,让他愤怒不已,一张老脸涨得通红。

皇帝看戏虽然很爽,但是臣子真要撕破了脸,他这个皇帝也不好受,就开始劝架:“好了,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何必自己争斗。今日叫你们来,是为了商议西夏国书的事,没让你们争论是否曲直。首相,你觉得该如何处理?”

皇帝发话了,司光禄不好再说,狠狠的瞪了柳君枝一眼。柳君枝回了他一个不屑的眼神,气的司光禄差点吐血。

王怀维道:“陛下,臣以为司相所言不无道理。大楚与西夏是兄弟之国,西夏以弟仕大楚,并无不可。一百万两岁币,也不算多,可以给。两国互通商贸,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以为之。边境问题,臣以为可以回到战前状态。至于交出凶手,臣以为不可。若是交了凶手,哪怕只是让一个小兵顶替,也是伤了大楚的脸面,将来士兵哪里还会为朝廷出力?西夏的使臣还没有到,待他们到来之后,可以慢慢商议。”

皇帝点点头,道:“众卿还有何异议?”

王靖炀道:“陛下,臣有话说。”

“王相有何说法?”

王靖炀道:“首相所言,臣多无异议。只是两国互通商贸,臣以为不可。西夏国小,又地处贫瘠,商贸本就难行。若是能断绝商贸,他们经济难以为继,民众生活艰难。不出三五年,国势必衰,将再无能力与我大楚抗衡。”

司光禄道:“哼,王相说的容易。断绝商贸,受伤的是两国民众。你可知朝廷每年与西夏贸易的数额是多少?”

王靖炀淡淡的道:“司相张口闭口为民争利,可曾见过河北满目疮痍?”

司光禄大怒:“你……”

王靖炀不给他机会,大声道:“西夏与大楚的贸易,不过大楚贸易总额的万一。而大楚之于西夏,则是六七成。大楚没有西夏,不论朝廷还是民众,都不会受到影响。西夏离了大楚,则等同灭顶之灾。既然战事不利,就从经济入手,最终不得不让西夏臣服。”

皇帝还是比较认同王靖炀的话,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结果。

他想恢复太宗荣光,却又害怕打仗。上位第一仗就失败,弄的举国上下怨声载道。即使他也希望柳君枝能通过战争确立地位,又害怕再次失败。他并不觉得柳君枝一个毛头小子能有其父亲的军事才能。老将军尚且失败,更何况从未领过兵的柳君枝。

打仗不是过家家,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年太宗皇帝平定长城以南,最终与契丹一场大决战。

那时候契丹强盛,兴兵八十万南下。大楚刚刚稳定,太宗皇帝昭若恤想尽办法凑了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

这一仗对大楚太重要。若是胜了,将奠定今后百年的稳定。若是败了,刚统一的天下又将分崩离析,大楚将不复存在。

两军在绵延长城数千里战线上大战,眼看楚军就要不敌。大漠上却出现了一支三千人左右神秘的军队。一个月内横扫上百个部落,把每个部落的贵族屠戮殆尽,最后留下两人来争夺首领,这样各部落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大楚用兵。

最终这支军队攻进契丹王城,把留在王城的耶律家族屠尽,扶植萧氏为帝。

这下变故打乱了契丹人的部署。

在前线征战的各部落首领,得知部落出事后,都急着赶回去处理家事,前线瞬间崩溃。

在南院的契丹皇帝,听说老窝被端,王城有了新皇帝,也急着回去平叛。

八十万大军就这样崩溃,太宗皇帝在后面掩杀,直追了六百里才停下来。

从此契丹没落,直到七十年后才逐渐恢复过来。

即便以太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差点都失败。若不是契丹后院出了状况,只怕现在中原早就落入蛮夷之手。

后来太宗皇帝多方打听,却始终不知道那支神秘的队伍出自哪里。只有通过零星的信息,得知队伍的首领是个女人,除此之外,再无任何信息。

皇帝有雄心,却不一定有雄才。想起连太宗皇帝打仗都差点失败,更觉得王靖炀的办法最为稳妥。

他虽然有偏向,却不敢独自决定,毕竟这一年来都是被宰辅压着,就算能自己决定,也会习惯性的问一句:“众卿还有何异议?”

西夏使臣未到,商议再多也是无用,众人也没有再多说。皇帝道:“既然众卿无异议,此事就这么定了。除了互通商贸和交出凶手,别的都可以同意。西夏使臣还有半个月就到京城,让鸿胪寺的人做好准备,不要失了天朝上国的风范。”

一众宰辅起身行礼,依次走了。

皇帝对走在最后的柳君枝道:“君枝,你留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