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五千年来谁著史 > 第四百零七章 士大夫的苦日子真的要来了

御史中丞!”赵构看着眼前的秦桧心情很复杂。

这是华夏历史上最受人不耻的罪人之一,虽然他有为赵九妹背黑锅的嫌疑,但这都不妨碍亿万芸芸众生千百年对他的痛恨。

如果是中二时期,赵构很可能直接就赏他一刀了,至于罪名,莫须有吧。

但现在他却知道,眼前的秦桧,自己不仅不能干脆利索的砍杀了,还要把其重用之。

因为这是一杆旗帜,哪怕只是一个不怎么高的旗帜。

“汴梁城内都这般直白了么?”秦桧的态度如此的明了,王宗濋竟然还把他当信使,那李若水也不阻拦,这当中的信息量,当真很大。

“官家已然南下,是非曲直亦怪不得臣等。”秦桧恭敬的回道。

王宗濋叫他传达的消息十分明了,那就是请赵构放心的,燕王府里的一干人绝不会出半点纰漏。这是赵桓发出的某种意义上的信号。

赵构对此并不觉得意外,赵桓这人能在被掳北上,那般屈辱的环境下苟活近三十载,可见是多么贪生怕死的。他没勇气跟自己破釜沉舟的‘决死一搏’,赵构对此早有预料。

但这份情他是要领受的。

所以,把这份情传递到的秦桧,其本身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

至于王宗濋给出的诏书,赵桓要与赵构平分天下,以黄河为界,约为兄弟之国,赵构根本连看一眼去都没有。秦桧也对这个所谓的诏书,不伤心的很。

因为谁都知道那就是一个幌子。

“既然如此,那现在的汴梁城里又有多少文武官员欲为孤效力?”

赵构很无奈的为秦桧赐座,然后和声细语的问道。而此时的秦桧已经完全一副赵构臣子的做派了。

“禀大王,京城内只在品官员就不下千人,候补官更是无数。太学中亦有无数学子,皆翘首以待大王恩沐。”

“候补官?太学生?”赵构面颊抽了抽,“孤要的是能做事的,如今各衙门在职官员又有多少?”

赵构对前两者很不以为然。半点不为‘千’这个数字感到惊诧。

嗯,大宋建国初期,官员不过一万多人,可到了宋徽宗时候就已经有五万之巨了。这些人中自然有不少皇亲贵戚,也少不了如韩公裔这般的王府官,但更多的却还是科举出身的进士。

因为啊,老赵家开挂了。李唐享国290年,行科举268次,总录取数额也不过七千多人,平均每榜不到三十人。可赵宋呢?赵老大时候还行,但到赵老二时候那科举就开挂了,录取数额瞬间暴增了十倍有余。等到真宗、仁宗时候,一科录取三四百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了。

至于徽宗一次录取上下五等进士上千人,你也没办法多说不是?

因为一科一科进士,早就组成了一个偌大的政治集团,其力量之强远不是萌官、补官的数量可比的。他们可不允许外部力量破坏了自己的蛋糕。

哪怕很多官儿们都空有其名无有其实,但这个庞大的文官集团依旧不允许政策有改变,北宋的冗官也就是这么来的。

汴梁之战又要打响了。很多官儿们挂印而去,选择离开这一是非之地,但同时也有很多官儿们水涌一样进入京城,这些人就是有名无实的候补官,他们在赵桓手下时实授遥遥无期,现就全指望着赵构能叫他们得偿所愿呢。而那些个没有离去的太学生们也是如此。

秦桧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却也哑口无言了。汴梁城里那么多官儿,他哪知道谁能用啊。各衙门还剩下几个官员,这更不是他所能知道的。

“臣仅知御史台上下官员还有十五人在职。”

赵构听了倒是一乐,御史台啊,还能留下十五个来,这可算是一个惊喜了。毕竟御史台人数本就不是很多,别看其下有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分别置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官还有不常设的里行、言事御史等等,但满打满算也不过五六十人。

“这些人都是什么人?你且于孤说来。”赵构眯了眯眼睛。

看着秦桧如数家珍一样把一干人的姓名、职务、出身、履历一一道来,哪怕眼前之人是他很不待见的一个,赵构却也不得不承认秦桧是个好官僚。

他叫秦桧介绍这些个人,那根本不是看这些人中是不是有可用之才,而是在考验秦桧对工作的认真。

结果,这个不受他待见的人给赵构交出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秦卿有心也。你回去便把人等好好的归拢归拢。还有御史台的公文档案,务必不出差错。”

秦桧听了大喜,恨不得立刻就磕头谢恩。赵构叫他把人都好好地归拢归拢,这可不就是一个许诺么。而能从御史中丞一跃蹦到御史大夫,从四品官蹦到三品官,对他而言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啊。

“也别高兴的太早了。孤对御史台可是早有诟病。”赵构把手一摆,“风闻奏事”的权利太肆无忌惮了,后者还与士林清议时不时的混合一处,某种意义上,御史台已经成为了一把六亲不认的尖刀。

皇帝本是想用御史台来制衡朝堂,因为赵宋是一个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体么。一般寻常事项,皇帝请托给政府,中书省偏重于政务,枢密院偏重于军事,碰着军国大事,则两府奇特切磋。政府形成抉择后,经过皇帝的终审就可能称之为诏令。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政府就像在野党,御史台等监察机构就像在野党,皇帝不大愿意听在野党嘤嘤嗡嗡的,但也有必要借助他们来敲打下政府,以致借机改组政府,抓稳大权。

御史们的品级诚然不高,但由于能弹劾人和事,连宰相也会挂念三分。御史台的老大在朝堂上绝对是一个威风八面的主儿。

但皇帝却不能阻止文官集团的力量一点点的侵蚀御史台等监察机构,因为御史台等部门的官员也出自科举,他们也有亲朋好友。大家先天上就是一家人。

以至于御史台等监察机构的角色就慢慢的变了定位,从皇帝手心里制衡朝堂的利器,变成了党争的急先锋。

谁叫御史们可以风闻奏事呢,这跟捕风捉影有什么区别?空口白牙的就能污人清白。

再跟士林清议联系在一块后,那对文人们的威胁力,已然大的可怕!

除非你能叫皇帝公然给你站台撑腰,就像神宗于王安石,徽宗于蔡京、童贯、朱勔等。

“一半一半。孤不要你们什么都‘具实以闻’,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出的事儿负责。你可以凭空的说一个清官贪污,只要你能真正的拿下另一个贪官就行。”

“一真一伪,孤允许你们犯错,允许你们捕风捉影的空口白牙。但几率只有一半。”

“御史台所属官员每季皆有一汇总,不能达到红线的,一律革职,永不叙用。”

随着赵构的话音,秦桧的嘴巴一点点变大,他的心同样也在一点点的下沉。这位燕王,可真够苛刻的,连御史台都不放过。士大夫的苦日子来了,士大夫的苦日子真的要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