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重生之我有反伤刺甲 > 卷二 我的地盘,我做主 第七十七章 楚国之战(五)

信中无处不在炫耀着高句丽国将士的英勇,暗自嘲讽公孙赞等人的无能。

可是公孙赞等人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而是立刻将此大捷消息传遍全军,令己方的将士们又重拾信心起来。

希望之城总算如期地建立了起来,全部采用附山的山石混合上粘米汤筑建完工,虽然是临时性的防御性城墙,可是依然高达五丈,宽约二丈有余,整体长约十二里左右。

从夜幕下,希望之城如同一个蜿蜒起伏的黑龙,在虎视眈眈地关注前方。

贾诩将所有储备的火神炮全部拉了过来,总共三百门之多,一门门架在了城墙之上,如同一头头待人而噬的巨虎。

每门火炮配备三人,一人主炮手负责射击,一人装填炮弹,另一人负责瞭望敌人,及时转换和调整尺度,以保证更好的打击敌人。

希望之城的下方更是布满了地雷,守城的将士每人都会得到十余颗的手雷或者绳雷,这已经是楚国所有的火器储备的数量。

甚至魁山因此赶回到了火神山,带着众多的工匠们,没日没夜地开始抓紧制造出更多的火器。

这时,整个楚国境内,每个县、府等地,均有一些书生模样的人,他们站在街头,个个都淡吐不凡,激情高昂。

他们用自己的口才,向所有路过的楚国人,栩栩如生地描述着,自己的将士们如何在前方浴血奋战,抗击侵略者的事情。

讲到楚国将士以身搏命,将炸弹引暴与敌同归于尽的情节,令人山人海围观的楚国人,不禁潸然泪下,心中悲愤不已。

待讲述此次外夷侵略的原因,竟然是原本抗夷有功的公孙赞所为,对方与敌狼狈为奸,侵害自己的国民,实在是汉贼一个,当属遗臭万年。

楚国人与来访的客商人闻言后,顿时群情激愤起来,纷纷张口斥责对方如此不要脸,丢尽了大汉人的脸面。

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公孙赞不但没有去抗击叛军,反而引狼入室的“壮举”,彻底在幽州乃至整个中原都声名远扬了。

这些书生是贾诩根据楚风主公的飞鸽传书内容,开始准备出的一批特殊人才。

这些人才必须谈吐好,念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且擅长辩解,楚风还给这些人起名为“思想者”。

楚风还为这些思想者准备一些宣传的内容与纲领,无外乎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保卫国家,如何忠君,如何平等,如何打倒土豪劣绅等内容。

今后将在无论战时还是平常训练,每支部队基层的编制百夫长都会配备上两人,一支万人的军队下来,会有近二百名思想者,为新兵老兵进行不断地洗脑和提升士气。

目的就是将楚军打造成一支真正有军魂,有着铮铮铁骨,不畏惧死亡的军人。

所有参军的将士们,将会大幅度提供参军家庭的待遇,不光在田地上占有更大的亩数。

并且所在区域官府的记载入册后,拥有着见官不拜,出入自由,在经商、入仕等各方面,都提升了很高的社会地位。

楚军将士们在前方保家卫国,而不必挂念自己的后方,他们的家庭将会有着崇高的地位,受各方面人士的尊敬。

楚风此时在信中所提出的改革,得到了贾诩的大声赞叹,并全力实施了下去,犹如在民间百姓中打入了一针强心剂,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不出数日,不少年迈的父母昂着头,纷纷将自己披红戴绿的娃儿送到了官府的征兵处,他们从来没有过如此的骄傲。

一时间,数十万的青壮年纷纷要求参加楚军,保家卫国。

没有男丁的家庭,正是日夜奋战的开启造人计划,反正生的越多,他们的待遇就会越好。

楚风没有想到,一个恰当的举措竟然连人口增长都顺手提升了。

更有百万的百姓们,无论男女老少,都推着自家的独轮车,车上装满了前线军人所需的粮草辎重,顺带拿上自家的食物和淡水。

自发形成了绵延百里拥军爱国的浪潮,浩浩荡荡地往希望之城而去。

这让守卫希望之城的五万三千将士们,感到得泪眼婆娑,恨不得再看见敌人时,就敢不畏死亡地从城墙上跳下去,与敌军绝一死战。

“娃儿,不要怕死,见到狗日的敌军替老父多砍几刀,多杀几人。你死了,还有你哥哥会参军替你报仇,你们都死光了,为父上阵替你报仇!”

一个须白皆白的老者,面对着守卫希望之城的儿子,激动得将手中的拐杖,拼命的仵在地上,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你如果敢在危难之时去当逃兵,不光会丢尽了楚军和主公的脸面,也会让家人在乡亲面前无地自容,为父和你娘会死在你面前。”

一个中年人赤红着脸,看着平日里胆小怕事的孩儿,生怕对方畏惧死亡,而丢尽了脸面,在拼命的鼓励着、劝说着。

这样感人的场景,在希望城下无时不刻不在上映着。

至于那近四十万的新兵,需要官府招募处严格的审核其身体素质,身高、年龄,体重还有过后的负重长跑,举重等一系列的考核项目,将不合格的新兵大浪淘沙掉。

成功考核的合格者,父母会当场激动得语无论次。

没有入选者,他们的父母仿佛受到了巨大的屈辱,个个红着脸,低着头,好似无法见人一般。

经过数轮淘汰后,依然有近三十万的优秀士兵成功加入,同时他们会在后方进行严格的训练后,才能被投放战场,而不是一开始就成炮灰那种。

虽然楚军的粮草严重不够,初期楚国才勉强建立了一支六万人的军队。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非常时期,楚风提出以战养战的思路。

通过民间筹集,或者士兵自带干粮,劫断敌人粮道等方式来补充粮草的不足。

楚风在信中大笔一挥说道:

“要么不打,打就将敌人连根拔起,免得跟他蹉跎岁月!”

贾诩将主公的话解释后,告诉全军将士们,这场战争不光要歼灭境内的敌人,还要将他们的国家彻底的击败。

因为他厚着脸皮接着告诉大家,高句丽和东濊两国原本在多少年前就是大汉的国土,为什么不将失去的领土拿回来。

告诉楚军众将士,一切都将会按军功晋级官职,官兵平等,在军营不得随意打骂兵士,无论保官何职,一律处斩。

又趁机颁布了楚军更加详细的军规,内容无一不在昭示着平等和不得扰民等一切思想,对待敌国境内的百姓也亦是如此,这些先进的理念,将会有大量的思想者传播给他们。

楚军士气至此开始空前地高涨!

(书友若觉得还入法眼,请别忘记收藏本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