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重生之我有反伤刺甲 > 卷二 我的地盘,我做主 第二百七十四章 科举制

可是待听到红儿的话语后,自然明白了当中的意思,表明这个红儿平时嘴上不说什么,却是心胸小了点,还很记仇。

红儿轻易不说话,一说便是直捅要害,显然是想让貂蝉收拾一下对方,习那没日没夜的练武之苦。

想当初她就是接受了貂蝉的惩罚,这么熬过来的,如果貂蝉不允,便会有失公正。

可能因为出身有些低微的她,在心底深处,还是有一些,别人无法触摸到的地方。

蔡文姬的脸上变色,是因为以她的聪颖,几乎瞬息间便猜测到了这练武带来的含义。

以她更为柔弱的身躯,连普通的刀剑都拾不起来,更何况还要舞枪弄棒,简直比杀了她更可怕。

貂蝉有些感到意外看了红儿一眼后,才似笑非笑地对蔡文姬说道:

“文姬的身体并不适合习武,更何她已经天天,在为我们这些腹中孩儿操劳,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此话虽然是在说与蔡文姬去听,实际却是在说给红儿和雅美听。

话里话外的意思是,除了美貌外,你们不习武还能有什么才华,人家可就不一样了,在洛阳就是鼎鼎大名的才女,哪什么去比!

或许就是蔡文姬的名声太盛,才引起了红儿内心中的妒忌,从而有了使坏的主意。

要知道,貂蝉、雅美、红儿三人出身相仿,都是生在普通的穷苦人家,貂蝉和红儿甚至更凄惨。

她们从小被卖入王允府中,一个成为伺候人的丫环,一个名为小姐,实际身份仍然是被利用的舞姬和探子而已。

所以三人身份都差不多,成了楚风的妻子后,互相不会妒忌和攀比,没有什么隔阂之地,相处得也是很融洽。

可是蔡文姬就不一样了,妥妥的高官后代,还同时拥有美貌与才华集于一身,对她们来说,实在是一种致命地威胁。

可是对方并没有靠着身份关系,摆出处处高人一等的样子,遭受貂蝉等人的敌视。

反而主动放掉这些外人眼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高贵,从更低等的身份琴师做起,显然是在放下身价,在主动融入。

如此的做法,就是在示好,打消敌意,更是一种谦卑和投其所好,这才将貂蝉的敌意打消,开始全然接纳对方。

所以说蔡文姬的手段看似平常,却是一种让人惊叹地高明的手段。

接着貂蝉便表明,将会选个良辰吉日,她将代表繁忙的楚王,去给蔡府下聘礼,然后光明正大的将其迎娶过门。

......

楚国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后,开始处处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先是暴乱时被毁灭的设施被修复。

接着又兴建了更多的住宅和道路,同时楚风又亲自下去搞了些什么水利设施,包括什么水车之类的发明。

有效降低了大旱时带来的粮食减收,他又让华佗针对蝗虫的繁殖,配置了一些药水,尽量避免蝗灾的发生。

在楚风的极力号召下,楚国的农业越来越发达,产出的粮食开始达到高产,目前无论是军粮还是民粮,都前所未有的充裕和富足。

可是楚风什么都可以向外交易,却独独将农民多余的粮食,用官方的名义收购下来。

然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众多的储备粮仓,一是为了应急灾难,二是为了日后的征战所需,毕竟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物品,不可轻易地倒卖。

楚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在占据和开始北方草原后,土地也显得十分充裕。

可是新的问题却出现了,楚国各地需要上任的官员名额,实在是需要太多人。

可是楚国依然保持着举荐制度,需要购买和简单地考试,更多的是一些官员推举一些人上来。

这样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不擅专长,二是容易徇私枉法,加上楚国对官吏上任后考核严格,破天荒地提出什么服务百姓为主制。

让这些谋官的人望而却步,几乎无人前来,无奈之下的贾诩和郭嘉只能从地方中挖掘一些人才去上任。

可是随着人口增多,各郡各县辖制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地方越来越多,空缺出来的官位也越来越多。

虽然楚风高俸禄可以养廉,可是很多地方官员,仍然在身兼数职地忙碌着,甚至多人累倒累死在任上,显然是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了解历史的楚风,随即想到了古代后期的科举制度。

他虽然对内里的细节不太清楚,但是大体的情况还是知道的,毕竟前世这类的电影电视还是较多。

于是他将麾下顶尖的谋士贾诩、郭嘉、戏志才召集来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目的是想让楚国各族想做官之人铺平一条道路,同时也能为楚国选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贾诩等人闻言后皆是眼前一亮,口中惊叹不已,显然他们为此事伤透了脑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可是往往这些高才之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楚风总是在关键时刻有了自己的点子,这让郭嘉之人钦佩之时,又有些自愧不如。

楚风像模像样地提出了科举构思地框架,科举制采用四个级别,分别是县、郡、州、殿。

县下面的各乡村的考生,统一在郡内指定的县设立考点,为防徇私舞弊,考官均由吏部指定选派。

这样就相当于,给汉献帝手下这些老臣们指派了活计,否则天天养着他们白吃白喝,终日无所事事,也不是个办法。

县试合格者便会进入各郡试点,然后逐层选拔,直入到中央进行大规模的殿试,最后才会被指派为官。

至于考试的科目内容及建立各级学院等繁琐的内容,均交给了贾诩等人去完善,并最终拟定三年一次春闱大试。

贾诩等人建议,将考试的选拔不局限于楚国境内,也欢迎各州各地的学子前来,只要是能够优秀完成楚国指定的内容即可。

这样的范围,这样的大胆想法,还能显得如此的胸怀,明目张胆地抢夺人才的想法,立刻让楚风称赞不已,当即拍板敲定。

(书友若觉得还入法眼,请别忘记收藏本书)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