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开局就登基 > 第773章 快乐航程

大明开局就登基 第773章 快乐航程

作者:物语000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8: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解决掉海盗船,大明六艘战舰立即汇合报告人员伤亡和战舰受损情况。

结果因为大明舰炮优势巨大,海盗船都是在自己火炮射程外被击沉,明军无一损伤,只是消耗掉一些炮弹。

郑健接到报告大喜,立即命令舰队继续想南安普顿前进。

四十多天的航行,虽然很苦可是明军将士并不算寂寞。

为了让将士们长途航行轻松一些,郑健和白虎商量一番后,决定让他们可以适量的使用船上那些东瀛美女。

因为高额薪酬,这些东瀛美女几乎都是招募而来,大明并没有强迫她们。

上舰后见到高大威武将士们,她们早就动了春心,经过漫长的航行,她们也是非常痛苦。

在明军将士进入船舱时,她们都非常配合,基本没有人反抗。

这次郑健和白虎也破例找了两个东瀛小美女作陪,这样以来一路上倒是轻松快乐很多。

当然他们对士兵有严格要求,最多三天一次,不能长时间和东瀛美女混在一起,平时的训练一点都不能落下。

至于这些东瀛美女的避孕措施,他们无需担心,临行时朱由检给了他们很多药物和套套。

可笑的是这些将士只让东瀛美女吃药,发现那些套套能吹鼓后,他们都当着宝贝,哪里舍得用。

因为此次航行准备的很充分,药物也和食物蔬果还有肉罐头和蔬果罐头等,都带了很多。

中途靠岸补给几乎都是补充肉食新鲜蔬果。

有银子就好办事,至于安全问题无需担心,沿岸小国根本不是这支舰队对手,大明坚船利炮都能吓死他们。

在距离南安普顿还有几百海里时,整支舰队和所带人员全部都还在,一个死亡人员都不存在,这在明朝时期绝对算个奇迹。

要知道那时欧洲很多远程航海的船队,在到达这么远距离时,船员几乎都损失过半。

欧洲的航海家中,最著名的4位分别是:

1488年发现好望角的迪亚士。

1489年到达印度的达伽马。

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

1522年完成环球航行的麦哲伦。

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为欧洲乃至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水手的死亡。

比如麦哲伦出发时,带走了270人,回来时却仅剩18人,甚至自己都死在了途中。

乔治安森带出去1854人,却只回来了188个。

这样的死亡率在当时的确算高的,但即便算平均死亡率,那也高达40%。

也就是说在航海时代,欧洲人只要上了船,那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

在欧洲航海家们探索大海的半个多世纪之前。

来自中国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就率领大明帝国的舰队跨过印度洋,抵达了非洲东海岸。

相比于欧洲船队的高死亡率,郑和船队则是出奇的的安全。

同样是航海,为何东西方的差距会这么大呢?

郑和船队最大的旗舰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单位,郑和的旗舰长度约为152米,宽达62米!这是数据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我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长宽分别为304.5米和75米。

换言之,郑和的宝船就几乎是半艘航母!在大海上航行,船只越大,抵御风浪的能力就越强。

而哥伦布的船只,长度仅为24.5米、宽度则只有6米。

把两艘船首尾相接拼起来,还不如郑和的宝船的宽度。

对郑和而言,哥伦布的这种吨位仅为自己百分之一的小船,不啻于救生艇。

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按说他的船该不小了吧?但旗舰“特里尼达”号排水量却仅仅只有110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郑和的“大福号”宝船排水量为“五千料”,换算过来就是2500吨。

我国有句俗语: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在大海上吃啥很重要,因为无法自己生产,所以只能靠船上的储备维持需要。

但在吃这件事上,华夏人绝对是世界上最具天赋的。

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在吃上比中国的花样更多、种类更多。

一本《东京梦华录》就详细记载了宋代的各种美食,到了明代,中国的食谱就更加丰富。

所以郑和带上船的食物,是相当丰盛的。

比如猪肉、羊肉、鸡肉等肉制品,茄子、葫芦、冬瓜、黄瓜等蔬菜。

此外到了热带地区还有榴莲、芒果这样的热带水果,很少出现坏血病。

反观欧洲的水手,吃的却是被橡皮虫啃过的面包。

这种面包并非今天常见的、松松软软的面包,而是那种硬到能嗝掉牙齿的面包。

直到18世纪,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还有士兵因为吃的太差而发动兵变。

除了吃得好,两边船员的身份也截然不同。郑和船队上的,都是大明帝国的官兵,属于政府的编制单位。

有这样一个身份,他们会自觉地忠于皇帝、服从于郑和。

而欧洲船队上的水手,有街头地痞流氓、有没落的贵族、负债的贫民、越狱的罪犯等等。

毕竟对他们而言,出海就是一次投机行为,能活着到达新世界血赚、死了也不亏。

所以在船员的素质上,欧洲水手远远落后于大明官兵。

在分工上,郑和船队有着明确的分工。

所谓“大海航行靠舵手”,在中国南海及其周边海域时,郑和用有经验的中国人来掌舵。

进入了印度洋之后,郑和则用更加熟悉海况的阿拉伯人来掌舵。

而欧洲船队,基本上都是一个人掌舵。

在出海的目的上,两边也不在一个水平。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说寻找建文帝的、有说宣扬国威的,而欧洲则是实打实的出海投机。

正因如此,两边船队的规模也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哥伦布第一次出海只有3艘船、87个人;麦哲伦5艘船、270人。

结果哥伦布在美洲的据点让印第安人拆了、麦哲伦本人甚至被土著砍死;达伽马4艘船出门,遇到风暴一不小心就送了“三杀”。

而郑和下西洋时,一口气就带了62艘宝船、27800名士兵,这是航线沿岸小国们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事实上,郑和船队也遇到过麻烦,比如海盗和土著冲突。

爪哇国曾误杀了郑和140名士兵,还没等郑和表态,爪哇国王便立马跪下请罪,愿意永远臣服大明。

此后每年都不远万里给大明上贡,如若不然,当时郑和一声令下,可能就亡国了。

再比如海盗,要不就是被郑和全歼,要不就是像“海盗王”陈祖义那样被抓回南京处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