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开局就登基 > 第224章 盾车和筒梯

大明开局就登基 第224章 盾车和筒梯

作者:物语000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8: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盾车,东掳接连战败,终于不再自大。

以前防御火炮和火枪最有效的盾车,再次重出江湖。

这个老狐狸代善,还是比年轻人稳重的多。

像其他旗主,比如多铎岳托等和明军对垒时,现在根本不屑用盾车。

结果怎样,最终全部都死在自己的狂傲之下。

东掳的战车虽源自明军的启发,但细究其作战思想和战车设计,与明军却完全不一样。

可以说,东掳战车就是针对性,用来克制明军火器及火器战术而被发明的。

努尔哈赤立八旗反明时,东掳缺少火器。

面对射程威力均超过弓箭的明军火器,东掳处于下风。

如何让东掳骑兵接近明军射击弓箭,这成了努尔哈赤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盾车这种战车应运而生。

对于东掳的战车,大明兵部有这样的描述:

“牌甚厚,一层牛皮,一层铁皮,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

东掳战车设计较明军简单,最主要的结构就是竖立在双轮车上的巨大木牌。

一车可以移遮蔽二十人。木牌用厚25寸的木板,并在木板上贴铁皮和牛皮,形成三层复合结构,可以说是一种复合装甲。

而明军战车只需防御弓箭,装配的木板非常很薄,通常只安装1寸厚的木板。

明万历年间叶梦熊设计的轻车为了减轻重量甚至只有6分厚。

从这样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东掳战车更侧重防御功能。

1617世纪重型火绳枪可以穿透4毫米铁板,但面对盾车这种防御级别也是无能为力。

很明显明军所使用的鸟铳和三眼铳均无法打穿东掳战车。

其次,作为东掳的对手,因明军作战经常面对蒙古骑兵密集冲锋。

所以明军在火炮使用上多喜欢使用射速快的轻型火炮,如弗朗机、虎蹲炮等轻炮。

并且明军经常使用散布面积广,可以打击一片敌人的霰弹。

戚继光甚至参考弗朗机这种后膛装弹的滑膛炮,改造明军原有的大将军铳制成“无敌大将军炮”一发可以打出五百个铅子。

明军往往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并不使用大型火炮射击,反而将发射霰弹的大炮藏在阵中。

待蒙古骑兵接近到非常近的距离时才开炮,以追求一炮“横击二十丈”的效果。

可惜霰弹恰恰无法击破东掳战车。

有了可以有效抵御明军火器的战车,东掳就可以依靠战车向明军战阵推进。

弓箭手、步兵和骑兵都可以躲在战车后面,待接近明军时,弓箭手可以躲在战车后向明军射击。

步兵可以趁机冲出冲入明军阵营将明军战车、鹿角等障碍物推倒,骑兵从后冲出将明军阵型打乱。

东掳使用战车的战斗,以发生在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最为典型。

当时监军张春救援大凌河,这只明军车营与八旗发生野战。

据八旗值月档记载,时明军步营“排方阵掘壕,列炮枪而立”,明军以车为营,掘壕立方阵,排枪炮火器抵御清军。

于是皇太极命八旗营军列战车在阵前,摆牙喇和蒙古骑兵排于阵后,营军推战车前进,马步兵随后。

虽明军“炮枪齐发如雹,矢下如雨”,在战车的遮蔽下,东掳军兵接近明军,马步兵冲入明军步兵方阵,明军最终战败。

可以看到明清双方战车使用各有特点,都是在特定时期,基于自身的条件和所面对的敌人创造发明的有针对性的武器和战术。

随着西洋军事技术的引入,双方军事技术获得了很大发展。

战车这种独特的战术武器,也逐步被淘汰。

尤其是当东掳拥有叛将孔有德带来的明朝最新的火器红夷火炮,及相应的火器战术后。

东掳不再需要战车在阵前遮蔽明军火器,因为东掳也可以用火炮轰击明军方阵。

明军也可以用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红夷炮,对东掳阵营发动打击。

于是在崇祯十四年的松锦之战中,明清双方在乳峰山各自拿出摆数十门大炮,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炮战。

战后第二天明军收拾战场,仅七八斤的炮弹就捡了四百多颗。

后来随着明军越来越弱,东掳就渐渐不屑使用盾车这个防御装备。

代善现在还不知道,二儿子硕托又被明军杀死。

他骑在高头大马上,另外两个儿子满达海和哈克达护在他左右。

代善缓缓抽出弯刀传令:

盾车上前消耗明狗炮弹,攻城梯在后推进,一旦靠近城墙,立即开始攻城。

“喳”

传令兵答应一声,立即将攻城命令传达下去。

得到礼亲王代善的攻城命令,东掳的盾车开始向辽阳城墙挺进。

与此同时,东掳的攻城梯也被推出来,这种攻城梯可不是简单的云梯。

攻城云梯,绝非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那种简单的木竹梯那是导演在糊弄人

用那种木梯攻城,不仅伤亡很大,而且很难成功。

东掳的军营中也有高人,他们为了对付明军的城墙,开始挖空心思,对过去的老式云梯车,进行了改装和升级。

首先给云梯的顶端,增加了两个更加锋利的大铁钩,这种大铁钩一旦钩住了明军的城墙,钩尖就能深深地钩入到城头的墙缝内。

别说城上的明军难以撬动,即使是战后撤走筒梯,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接下来,在云梯两侧增加了护栏,又在护栏的上面,蒙上了生牛皮用以防止敌人的利箭和火炮。

这种云梯被设计出来后,就被叫做筒梯。

筒梯在东掳几次对明军的攻城战中使用,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明军曾经用火攻之计,烧毁了很多东掳的筒梯。

但用火烧毁泼了水的筒梯,是件很费时间的事情,至少需要一刻钟。

而从筒梯搭上城头,到东掳踩着筒梯杀上明军的城墙,一分钟就足够。

这种厉害的筒梯之所以退出战场,并不是在攻城中怕火,屡屡被烧毁的缘故。

而是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牛皮供应不上。

要知道制作一具可供几名东掳攻城时并行的筒梯,至少要上百张优质的牛皮。

为了防箭、防石和仿火,牛皮必须是几层叠加,按照东掳攻占明军一座城池,以损失三十架筒梯计算。

一座城池被攻陷,等于损失了3000头耕牛,那时的耕牛即使在东掳也是很珍贵的。

这章有些水,主要想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东掳并不是一味靠骑兵猛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