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并天下 > 第五百一十四章 漕运的弊端

汉并天下 第五百一十四章 漕运的弊端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8: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长安城,未央宫。

“哦?”

天子刘洵微微一笑,说道:“这个陈家还真是有头脑,竟然能够想到集中耕种、统一管理的主意!”

户部尚书史玄拱手说道:“这陈家在上郡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商贾了,以往朝廷推行各项新政,陈家都是积极响应,甚至不惜拼上全部身家投入其中,确实是天家所说的开明商贾!”

天子刘洵将手中的奏章放下,而后说道:“既然陈家如此开明,朝廷就要大力支持一番。土地只是归属于户部,爱卿这个户部尚书可要忙上一阵了。”

户部尚书史玄自然明白其中意思,拱手说道:“臣明白!按照陈家的方案,如此大规模集中耕种土地的办法最缺人手,臣准备向陆军部发函协调,希望陆军部能够向陈家出售一些胡族俘虏……”

天子刘洵听完大笑起来,说道:“这个办法是爱卿想到的吗?”

“天家自然知道,这个办法的确不是臣想到的,是陈家家主陈勋向臣提议的。”

“恩。这个陈勋的确是个人才!”

说完,天子刘洵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好!反正那些胡族俘虏闲着也是闲着,还要耗费朝廷的粮食,就出售给陈家当做农~奴吧!”

“诺!”

“不过户部要提醒陈家,陈家怎么使用这些农~奴朕不管,但是陈家决不能擅自释放这些胡族俘虏,更不能将这些胡族俘虏收归己用,户部每季度要核对清点人数,人数减少的话,陈家要出具详细的说明,明白吗!”

户部尚书史玄心中一震,当即说道:“请天家放心,臣明白!”

数日之后,通过户部的运作,陆军部向上郡陈家出售了七百余乌桓族俘虏,以及两千三百余匈奴俘虏。

这些胡族俘虏先是被转到了户部,经过户部进行登记,给这些俘虏编上号码并且记录在案。而后户部以每人三百铢的价格出售给上郡陈家。

消息一出举国哗然!

随后,琅琊郡魏家等十几个大商贾纷纷醒悟过来,开始派人赶到长安城与户部进行协商,想要效仿上郡陈家进行农垦之事。

户部尚书史玄也按照对上郡陈家的要求,逐一进行筛选,最终选出了七家有实力、信得过的大商贾,开始进行出售胡族俘虏的流程。

上郡,陈家府邸。

第一批共计一百七十名胡族俘虏被送了过来,陈勋和管家一同查看了一番。

只见这一百七十名胡族俘虏的胸前、背后前部被烙印上编号,方便管理和登记。

负责运送胡族俘虏的南军屯长过来办理交接手续,陈勋满脸笑容的迎了上去。

“陈员外看好了,这些一共是一百七十名俘虏,全都是匈奴人,编号从一号到一百七十号无误。自今日起,每季度户部会派人前来核查胡族俘虏人数。如果在耕作过程中有俘虏死亡,陈家必须要有仵作出具的证明,以及你陈员外亲自手书的经过说明,而且户部还要查看尸体进行核对……”

对于朝廷的要求,陈勋自然是一一答应下来,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毕竟购买胡族俘虏一事虽然是为了做生意,但是却非常的忌讳,如果稍有不慎便会被小人利用,告一个聚众谋反的罪名虽然够不上,但是图谋不轨的罪名还是差不多的!

所以陈勋的心中一直警醒着,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合规,此时让管家将朝廷的所有要求记录下来,而后在南军屯长出具的十几份文件上一一签字画押。

“好了!”

南军屯长将签好字的文件收好,而后拱手说道:“如此,这些胡族俘虏便交给陈员外了,在下这就告辞了!”

“将军长途跋涉而来,我在陋室内设下了一些酒肉,将军和众将士住上两日,也好让我尽一些地主之谊啊!”

南军屯长笑着说道:“在下谢过了,不过酒肉就免了!天家让陆军部发布了《新军纪》,凡是大汉将士均不可收取百姓财物、酒肉,否则便要受到处罚!”

说完,南军屯长拱手行礼便告辞而去。

陈勋和管家等一众陈家下人都是吃了一惊,没想到如今朝廷对汉军的管理如此严苛。

“如此一来,官军真乃是天兵了!”

不去理会管家的感慨,陈勋便上前两步查看起眼前的胡族俘虏。

忽然陈勋发现这一百七十名俘虏的双手大拇指都被削掉了,所有人都只剩下八根手指!

“啊!”

管家也注意到这个细节,急忙对陈勋说道:“家主!如此一来,这些俘虏如何耕种干活啊!”

陈勋微微皱眉想了一下,而后便释然了:“对咱们来说,这样的俘虏才是最安全的!”

陈勋看了管家一眼,只见管家的脸上还是很疑惑,便说道:“这些俘虏没有了大拇指,手上的力气至少减少一半,他们干活时用不上力气,拿起刀剑的话同样如此!,明白吗”

管家猛然反应了过来,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当日,在管家的安排下,这第一批一百七十名胡族俘虏被安顿在上郡各处的农场内,由陈家的子弟以及当地的衙役负责看管。

随后户部陆续将剩余的胡族俘虏送到了上郡,陈勋将这些俘虏分派下去之后,陈家在各地的农场开始运转了起来。

与此同时,天子刘洵正在为眼下的漕运而发愁。

大汉立国初期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加上地方封国的大量存在,当年朝廷的财税来源十分有限,因此漕运的规模不大。

再加上当年大汉朝廷坚持“量入为出”,奉行节俭财政,用于水利方面的开支较少,所以水利的发展也相对缓慢。

天子刘洵这几年对于漕运很是关注,知道自秦代以后,黄河常通漕运。当年楚汉战争期间,汉军没有粮食,当时是通过漕运的形式将粮食转至关中的,也由此确立了长安的漕运中枢地位。

当大汉帝国建立之后,在沿用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大封功臣、子弟为诸侯王,各个诸葛王各自管辖封地。因此,汉初漕粮征集区域十分有限,对于黄河漕运的需求并不大。

大汉初年,河渭漕运总体规模不大,财政积累的程度不高,因此政府用于水利兴建方面的开支不多,直到高后时期,这一状况仍未见明显改观。孝文皇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封国的控制,对诸侯王实行“再分封”政策。文帝励精图治,倡行节俭之风,还屡次下诏劝农,督促农民发展生产。因此,文帝时期国家财政逐渐好转.水利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了孝武皇帝即位之后,奉行“量出为入,积极有为”的理财观,开漕运以济军,变水患为水利。元朔二年随着推恩令的实行,大汉朝廷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漕运的发展更为显著,水利工程的兴建也顿繁起来。

元光六年,孝武皇帝开始大规模北伐匈奴,漕粮物资成倍地增加,因此,京师长安对漕运的依赖日益加重。而渭河曲折水浅及黄河三门砥柱之险等严重影响了漕运的顺利进行,为此孝武皇帝开始大力整顿河清漕运线。据史料记载,孝武皇帝调集数万人,在渭河南岸开渠,经过三年的艰苦施工才完成。漕渠的开凿还满足了两岸农田灌溉的需要,上万顷的土地因此受益。

为了满足长安的粮食需求,大汉朝廷不得不加大河渭漕运的供给。为此,孝武皇帝开始重视水利灌溉,提高关中的粮食自给。约在元狩元年,孝武皇帝采纳庄熊羆的建议,征调一万多民工从征县引洛水向南开渠,直到临晋。因挖渠时出土了龙骨,故取名“龙首渠”。经过十余年的施工,约于元鼎六年建成井渠通水后,由于黄土遇水坍塌,导致工程失败。

元鼎六年,孝武皇帝又接受左内史儿宽的建议,在郑国渠旁兴建六条小渠,以解决地势高不能浇灌之弊,故称六辅渠。六辅渠的开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收,直到后世唐代仍然在发挥作用。

孝武皇帝元封元年,桑弘羊任治粟都尉,开始主管财政大权。桑弘羊调整了运输政策,加强漕运补给。随着西汉漕运的蓬勃发展,水利兴修更加频繁。桑弘羊的运粮政策实行后,财政效益极好,“虽征敛苛烦,取之无艺,亦由河渠疏利致之有道也”。可见,河渭漕运物流的规模之大,随之国家财力日渐富足。

汉昭帝宣帝时期,西汉处于恢复性稳定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大汉朝廷多次减免田租利口赋,以及盐铁官营被废除后又有限地恢复等,都不利于政府财力的持续振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漕运与水利的发展。到了宣帝年间,随着奢侈消费开支的增长,河渭漕运量也随之上升。

可是到了眼下,河渭漕运的运量已经到了极限,而且每年为了漕运,朝廷需要征发大量的民夫,雇佣大量的车船,耗费巨大。

仅仅是从关东向长安城运送的粮食就高达四百万斛,每年就需用六万人的劳力。

天子刘洵已经意识到,大汉漕运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否则假以时日,漕运肯定会成为大汉帝国的一大累赘。

顶点地址:

移动端: 感谢您的收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