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并天下 > 第四百六十四章 移民实边

汉并天下 第四百六十四章 移民实边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8: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移民实边在华夏历史中由来已久。

历代中央政权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屯垦戍边“的政策,除了在边境战略要地驻扎军队、参加屯田外,更多的则是内地向边境地带移民,在武装保卫下开垦耕种,以提供军粮,加强边防。这种形式的人口迁移从秦、汉起一直沿用下来,重点在中国的西北部。

移民实边政策可追溯到前秦。战国初期的楚国,曾迁移贵族到边境开荒,发展边境经济,加强国防力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曾“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到了本朝孝武皇帝时,朝廷为加强北方边防,曾在公元前119年,一次就移民70余万口,充实北方诸郡,实行兵农结合,既减轻了国家的兵饷负担,又保证了边境的安全。由于采取了移民实边和屯田戍边的措施,汉代西北边境一带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如今天子刘洵大力推行“草原筑城”之策,汉军各部、修筑商贾已经遍布大草原,甚至连呼韩邪单于也在朝廷的压力之下,开始约束匈奴各部全力配合,由此第二道长城的修建得以顺利推行。

可是天子刘洵心中明白,以军队驻扎为主的军管政策在草原上无法长久维持,此时朝廷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草原上维持大规模的兵力驻扎,可以震慑匈奴各部为大汉帝国戍守北方。

可是一旦大汉帝国的国力衰落,这种军管政策便会如同放血一般,迅速的消耗大汉帝国的精血,就如同后世明末的辽东防线一般!

所以,天子刘洵急于将这种草原军管政策转变为如同内地郡县一般的民治地方,这就需要足够的人口和足够的市场,以容纳一定程度的商业、农业活动,能够让人口自给自足、稳步繁衍。

于是,天子刘洵便开始借鉴历史上的移民实边政策,制定本朝的移民之策。

在华夏历史上,主张移民实边的政治思想家,主要有本朝孝景皇帝时期的晁错、东汉的王符。

先秦移民多采取行政命令办法,晁错首次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对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命安全也考虑的很具体。王符与晁错的移民主张在防御外患这一目的上是相同的。但王符的“实边“主张包含了人口与土地相适应的思想,较晁错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晁错曾经在给孝景皇帝的奏章中提道:“天家安排移民到边境去确实是很好的政策。这样每年为守边支出的军费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守边的官员可以善待这些移民,使老年人和幼儿可以得到供养,壮年的可以得到正常的心理辅导,先去的人就会带动后去的,就可以促使更多的人主动到边疆去。古时移民会先让人看风水,确定饮用水的安全性。然后盖好房子,营地,城池。后面再去的人到了直接就有房子住,有工作干。那他们就容易劝同乡一起去。同时,安排巫师和医生,使他们有病也可以治疗。而且,也要帮他们安排好婚姻问题,有老婆孩子了,有医生看病了,还安排好墓地和祠堂建设。移民就有在这里长期居住的打算了。在当地应该建立保甲制度,把移民编队成伍,里,连,邑。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领导。平时就训练他们打仗,作战的方法,应急的策略。建立严格的赏罚制度,按照军事化的要求来管理。选择优秀的官吏将军来领导他们。”

“不如选常居的人在边境安家从事农耕生产,并且用于防御匈奴入侵,利用有利地势建成高城深沟;在战略要地、交通要道,规划建立城镇,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口。官府先在城中修建房屋,准备农具,再召募百姓来边城居住,赦免罪名,赏给爵位,免除应募者全家的赋税劳役,并向他们提供冬夏季衣服和粮食,直到他们能生产自足时为止。”

“如果不给边塞民众优厚的利禄,就无法使他们长期定居在这片危险困苦的土地上。匈奴入侵,有人能从匈奴手中夺回所掠财物,就把其中的一半给他,由官府为他赎买。边塞的百姓得到这样的待遇,就会邻里街坊相互救援帮助,冒死与匈奴搏斗。”

“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对皇帝感恩戴德想有所报答,而是要想保全亲戚邻居,贪恋财产;与那些不了解本地地形并且对匈奴心怀畏惧的东方戍卒相比,他们防御匈奴的功效要高出一万倍。在天家当政之时,迁徙百姓以充实边防,使远方没有屯戍边境的徭役;而边塞的居民,父子相互保护,免受被匈奴俘虏的苦难。”

天子刘洵对于晁错的主张非常赞同,总结一下便是要给参与移民实边的百姓以经济利益,让这些百姓在迁移到边疆之后,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获取更多的利益,如此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边疆,响应朝廷的号召。

于是,天子刘洵制定了一些条款,例如先为迁移的百姓修筑、分配室屋,打造好种田器具,而后再募民。如果这些迁移的百姓是有罪的,朝廷可以为其免罪,在迁移过程中立功的百姓,则可以破格拜爵,复其家。

有道是,人离乡贱。汉民族乡土情结极重,除非是迫不得已混不下去了,都不想离开家乡。哪怕说在家乡混的差一点,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走投无路,都不会往外跑。

所以天子刘洵首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让别人愿意离开家乡?

天子刘洵在定下给房子、给土地农具,把罪名给免除(用囚犯)等等,按照天子刘洵的这些条款,如果是贫农或者赤贫,通过这个立马就变成小中农。如此迅速的财富膨胀,必然会让很多人动心。

但是,也仅仅是动心而已,并不代表就真会去。所以,天子刘洵还需后招。

天子刘洵又增加了予冬夏衣、禀食,能自给而止。

为什么百姓都不愿意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其一,外面环境未知。其二,外面风险未知。

天子刘洵深深的明白一点:人的恐惧来源于未知,生活在内地的人,他对边疆啥情况都不知道,你让他去,他多少心里面也会发慌。

此前已经定好去了边疆,朝廷便会给予好处,房子、土地、农具、爵位都给。

但是有命去,得有命花才行。去了没命花,给个皇帝做又如何?对于百姓而言,最大基本的问题就是衣食,吃不饱饿死,穿不暖冻死,这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对于移民实边的人而言,给了土地耕种,但是长出农作物到自给自足还需要时间。

因此,天子刘洵增加的条款就是为了消除这方面的顾虑。只要百姓去,给好处是第一步,还负责照顾到能自食其力为止。这就相当于有个保底、兜底。

但是,就算如此,还是不够。

最后天子刘洵拿出了杀手锏: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

意思就是说,一旦胡人前来骚扰,凡是迁移的百姓能够与汉军一同抵抗、反击的,朝廷会将缴获财富的一半奖励给他们。如果这些百姓不幸被胡人掳走,所在郡县的官吏会全力救赎,朝廷也会兜底!

内阁很快便通过了这份诏令,而后由礼部和户部联袂公告天下。

一时间,各地郡国的百姓为之震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各地郡国便募集到了数万户百姓,各地郡国的府衙几乎将车马商社全都包揽了下来,不断的将愿意迁移的百姓、以及朝廷补贴的各种物资、钱财、粮食送往草原。

此时,整个大汉帝国都变得喧嚣了起来,一场大汉帝国版本的“春运”彻底展开!

数月之后,魏辰铭站在天马城(在天马原新建的城池)的城墙上时,第一批、数百口迁移百姓抵达了城外,在新任县令的主持下,正在南门外一一登记造册。

这些百姓将会在城内无偿分得房屋、农具、粮食、种子等一切的生活必须物资,但是响应的这些百姓也要承担府衙交办的一些差遣,作为新城初始运转的过渡。

魏辰铭看着城外井然有序的百姓,心中顿觉无比畅快。

“这些百姓今后就将在这里生活、繁衍,这里的一切,包括一望无尽的草原、蓝天白云、羊群骏马、各族百姓,都将与大汉百姓融为一体,这里的土地自此以后,便是大汉的疆土,就是华夏!”

想到这里,魏辰铭就觉得幸福,想到自己和家族也参与到了这场前无古人的大事业中,心中更是感到了无比的自豪!

这时,领队大步走来,兴奋的拱手说道:“家主,府衙那边已经给咱们结清了工程款。除去修筑城池的工钱、就地购买的各种物资,以及日后需要偿还的各种材料款项,这项工程咱们魏家足足赚了二十八万缗!”

魏辰铭闻言心情更是大好,笑着说道:“好啊!留下十万缗作为应急资金,剩下的钱财全部送回去!”

“诺!”

“另外,告诉所有的百工和民夫,在天马城休息三天,期间大家的所有开销,我全都包了!三天后,大队人马立即北上,咱们还有不少的项目没有开工,不能拖延太久了!”

领队闻言脸上的喜色更甚,当即拱手说道:“诺!家主放心好了!”

顶点地址:

移动端: 感谢您的收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