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并天下 > 第四百一十二章 战时内阁

汉并天下 第四百一十二章 战时内阁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8: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长安城,未央宫。

这一日,朝中上下接到了天子刘洵的旨意,所有三品以上的朝臣纷纷赶到了未央宫外,等候入宫觐见。

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面色沉稳的站在一边,静静的等候着宫门打开。

这时,尚书令丙吉走了过来,拱手为礼,而后轻声说道:“大司马,今日天家突然召集群臣,是不是西南战事有了变故?”

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说道:“尚书令多虑了。眼下三千营、五军营和北军已经南下,营平侯那边也已经率部与之汇合,大军正在南下寻找战机,西南羌族叛军虽然还占据着一些城池,但是已经闹不出圈去了。”

“那为何……”

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笑了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尚书令以为,眼下的朝中格局如何,对于边疆战事以及定夺朝中大事,朝廷各部是否得力?”

“这……”

尚书令丙吉也是沉浸朝野十几年之人,对于朝政之事非常在行,此时被问到,尚书令丙吉当即沉吟了起来。

“大司马的意思是说:今日朝会,天家是为了调整朝中构架,以便让朝政更好的运转,为天家所用?”

“正是!”

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感叹道:“我一直都认为,天家是治国奇才,每走一步都蕴含深意。所以,我一接到今日朝会的旨意,便开始思考天家的用意。再结合西南战局,以及当下朝中构架,我便料定朝中必定会有一番大的变动!”

尚书令丙吉闻言深以为然,正要再说些什么,忽然听到人群中一阵喧哗,回头望去,只见未央宫的宫门已经缓缓打开,殿前司卫尉金安上大步走了出来,而后对着文武百官拱手为礼,大声说道:“诸位大人,天家有旨,请诸位大人前往宣室殿议事,请!”

说完,殿前司卫尉金安上便让到了一旁,此时宫门已经完全打开,文武百官连忙列队,在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尚书令丙吉、中书令魏相、门下令萧望之四人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进入了未央宫,直奔宣室殿而去。

片刻之后,天子刘洵与文武百官齐聚大殿之上。

“朕今日召集诸位爱卿,是要宣布一件事情。”

天子刘洵一上来便直奔主题,没有给文武百官任何反应的时间,直接一挥手,旁边的中常侍耿国便小步上前,双手展开一份圣旨,宣读了起来。

“……今西南羌胡作乱,朝中政务波折,朕心中甚忧。故,朕决议废黜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各省各部直属朝廷,对朕负责……”

“……另,由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尚书令丙吉、中书令魏相、门下令萧望之,以及原大司农耿寿昌为辅政大臣,于宣室殿东阁理政,谓为阁臣,正式组建内阁,统领百官、总揽朝政!”

“……于宣室殿西阁成立尚书处,负责内阁各式公文的草拟,以及内阁与各部之间的上传下达之事……”

中常侍耿国宣读完毕之后,朝野震惊,所有人都没想到,天子刘洵竟然直接取消了三省,只剩下“六部”,将朝中的权柄放在了临时组建的所为内阁手中。

此时,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也是一脸的震惊,和尚书令丙吉对视一眼,心中暗道:“按照天家的这份内阁名单,我肯定是主责军事、征战,少卿、弱翁、望之肯定是负责朝中各项政务,分管各部之事,大司农肯定是负责朝廷财政了!诸人分管各部,相当于将朝中权柄彻底分摊,同时又直接向天家负责,如此一来天家便将朝中权柄牢牢的握在手中……”

想通了其中的关键之处,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不由得对天子刘洵的施政手腕一阵赞叹。

就在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沉吟的时候,中常侍耿国又取出了第二道圣旨。

这份圣旨详细的说明了内阁的职责,以及内阁运转的流程和规定等等。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等等。

此番天子刘洵制定的内阁制度,基本上是参考了后世大明的内阁制度。

后世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

洪武十五年,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

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而后到了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明成祖朱棣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国家每一个角落。

然而,&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也就是说内阁此时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

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此时以大汉帝国的情况,自然不能与后世大明的情况相比,天子刘洵自然不能完全“照抄”。

所以在天子刘洵的设计下,由尚书处代替司礼监,先一步在朝中建立分权的机制。至于地方郡国上的分权机制,则需要等到将来再一步步完善了。

当第二道圣旨宣读完毕之后,天子刘洵说道:“如今西南战事正起,朝中的内阁初立,诸位阁臣也算是临危受命,这一届的内阁,也算是战时内阁了!”

“战时内阁?”

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心中暗道:“也就是说,接下来内阁的主要事务,就是西南战事了!”

果然,天子刘洵说道:“内阁今日便算成立,明日一早,诸位阁臣便入宫就职。十五日之内,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诸多政务全部移交给各部,同时向内阁报备。另外尚书处的人选,由阁臣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属官之中挑选,并在十日之内上报、组建完毕!”

“一个月之内,内阁便要正常运转起来,集中全力应对西南战事!”

网址:

顶点地址:

移动端: 感谢您的收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