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并天下 > 第三百三十六章 玻璃

汉并天下 第三百三十六章 玻璃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8: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几天之后,中书令魏相再次入宫,向天子刘洵禀告回书的情况。

此番回书,各地郡国的门阀士族纷纷偃旗息鼓,一百七十多家门阀的覆灭,已经让全天下的门阀知道,大汉帝国的权柄是皇帝主导的,大汉帝国疆域之内是皇权至上的!

天子刘洵于中书令魏相谈论了许久,而后中书令魏相便起身告辞,宣室殿内只剩天子刘洵和中常侍耿国。

“告一段落了!”

天子刘洵心中叹息一声,看似轻飘飘的一句话,却是由一百七十多家门阀、数万人被发落换来的!

此时,天子刘洵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心中却并没有多少喜悦之情。

中常侍耿国见状迟疑了一下,轻声说道:“天家还是休息一会儿吧,千万不要太过操劳啊!”

“朕口渴……”

“诺!”

中常侍耿国急忙出去准备,没过一会儿便端来一杯甘露。

只见中常侍耿国将水杯恭恭敬敬的呈了上去,而天子刘洵却是愣在了当场。

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直上直下的杯身,宽口厚底,与后世的玻璃水杯相差无几!

天子刘洵猛然站了起来,说道:“这个杯子从何处找来的!”

中常侍耿国也是吓了一跳,急忙说道:“启奏天家,这是扶风郡不久前上供的琉璃水晶杯,礼部专门拿来作为天家饮水之用的!”

“琉璃水晶杯?”

天子刘洵知道所谓的琉璃其实就是后世所说的玻璃,这种后世再普通不过的工业制品,在此时的大汉帝国却是极其珍贵的宝贝,甚至是可以和黄金、美玉相提并论的珍宝!

天子刘洵在前世曾经看过不少的文献,知道华夏与西方文化交流始于公元前2世纪时的汉通西域。因此,不少学术界人士以及西方学者曾一度认为,华夏的古玻璃或者玻璃制造技术是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从西方传入的。

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华夏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华夏大地上出现的各种玻璃制品完全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造物,与西方文明没有任何的关系!

玻璃是一种无定性的固熔体。在古代,它主要是由石英和一些矿物,如方铅矿或者碱性的盐类(如钾、钠)一起融化而成的产物,属于硅酸盐系统,与陶器、瓷器是一类的。

天子刘洵还依稀记得,自己曾经在一处文献中看到过,华夏的陶器自新石器时期开始,到“仰韶文化”时期已发展为彩陶,这可以说是“釉”的萌芽,等到了殷商时期,又出现了青釉器,例如在河南郑州就出土了一个商代的青釉印纹尊,在它的口部以及肩部涂有薄釉外,还有深绿色厚而透明的玻璃釉五块。根据考古资料的记载,殷商时期青釉器的烧制温度已经达到1100℃—1200℃,并且已经有了耐火的坩埚。到了西周和东周时期,炉温更高一些,青釉器在烧成时温度过高而流下来形成的釉滴,经科学测试和分析,其成分恰是钾钙硅酸盐,这种釉滴已是玻璃态物质,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古玻璃。因此推断,中国古代最早的玻璃制造技术应是从青釉器的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土地上都出土有玻璃器物,时代从西周到后世的明清。

在古代,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而石英砂的熔点为1750℃,这么高的温度在古代是达不到的。但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有着非常高超技术水平的冶金技术。如在商代时期,先民们就已经懂得助熔剂的使用了,他们在铜中加入铅或锡,或者是同时加入铅、锡用以降低了铜的熔点,使铜的融化温度从1100℃降到了800℃左右,同时这也使得铜的硬度增加,因此殷商时期的先民们才得以制作出了很多精美、各种造型奇特、花纹繁复、胎体薄而均的、形体很大的青铜器。

及至汉代时,玻璃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玻璃制品。

此时天子刘洵回忆起这些信息,对于眼前的这个玻璃杯的存在,也就不是那么的激动了。

由此,天子刘洵也想到了一件事情,一个自己一直以来都忽略的事情。

“玻璃可是穿越者的大杀器啊!不但可以借助玻璃获得巨额的财富,还能够冲击光学玻璃这棵科技树,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之前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啊!”

天子刘洵感叹了一会儿,而后便对中常侍耿国说道:“将商贸令王炆和尚书省兵部百工令杨墨找来,马上!”

中常侍耿国跟随天子刘洵许久,看到天子刘洵的态度自然明白是有大事吩咐,当即一路小跑前去找人。

很快,商贸令王炆、兵部百工令杨墨一同赶来,二人行礼之后,天子刘洵直接说道:“二位爱卿对眼下的琉璃工艺有什么见解?”

二人被问得有些发愣,对视一眼之后,商贸令王炆拱手说道:“启奏天家,臣对于琉璃工艺并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只是商贸司下属的商铺处经销过一些琉璃制品,臣由此知道琉璃制品是与玉石金器一样的奢侈之物,倒卖之后获利颇丰,所以商贸司一直以来都在参与贩卖。至于琉璃的工艺,商贸司并没有投资琉璃工坊,所以尚不清楚!”

听完商贸令王炆的话,天子刘洵心中还是在想着光学玻璃,因为光学玻璃不但是望远镜的主要配件,还是将来发展火炮技术的基石。

按照天子刘洵记忆中的资料,要烧出透明的光学玻璃,关键得具备三个条件:

一个是得有合适的耐火材料,最好是达到炼钢级别的耐火砖,现在经过天子刘洵的扶持,大汉各地的炼铁工坊基本上已经具备了炼制精钢的能力,所以这个条件已经大致具备了。

第二个条件,就是得用纯度很高的石英砂作为烧制玻璃的主要原料,这个条件在此时的大汉难度有些高,就只能对一般石英砂进行精选、粉粹和煅烧。

第三个条件,就是在煅烧的过程中加入氧化铅,华夏古代的玻璃产业基本只产琉璃,原因就是没掌握到氧化铅的作用。氧化铅在此时的大汉还被叫做铅黄,并不是稀罕物,很容易就能买到。

此外除了原料,在生产时还得不断搅拌,所以玻璃炉窑也需要全新的设计。这些都不是什么难事,将来天子刘洵可以根据记忆,亲自为工匠设计出图纸。

这时,兵部百工令杨墨拱手说道:“天家,臣对玻璃的制法有些了解,玻璃也就是民间通常所说的琉璃,主要原料是石英砂,其次还需要在煅烧过程中加入纯碱、石灰石和长石,其中只有纯碱最难搞。”

“能够大量供应烧制玻璃的天然碱主要来自碱湖和固体碱矿。特别是碱湖,凉州各地有很多的碱湖,所以这一点咱们不必担心。”

“……接下来就是煅烧了!将石英砂、纯碱、石灰石、长石等块状原料全部细细粉碎,使潮湿的原料变得干燥。随后为了保证玻璃质量,还需要专门找来磁石,对原料进行除铁处理……”

“……此外,在烧制阶段也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火力的温度需要达到炼制精钢的级别。所以,煅烧玻璃的燃料也要使用炼钢时使用的焦炭……”

“待到溶液流出,便要接入专门的铁质模具之中,等到冷却定型之后,便是各种形状的琉璃了!”

百工令杨墨滔滔不绝的讲了一个多时辰,才算是将整个烧制琉璃的工序说完。

天子刘洵听得很是仔细,百工令杨墨所说的工艺流程基本上与自己技艺中的流程一致,只是一些细节上有些偏差而已,想来应该是此时的工艺与后世不同所致。

于是,天子刘洵说道:“朕想要在商贸司工坊处增设玻璃工坊,同时在兵部百工司也增设玻璃工坊。”

百工令杨墨和商贸令王炆很是吃惊,两个部门同时增设玻璃工坊,不知道天家究竟有何用意?

“商贸司的玻璃工坊生产玻璃杯、玻璃瓶、玻璃碗等使用器具,用于出售盈利,为少府增加收入。同时,商贸司的玻璃工坊在积攒技艺之后,可以将技艺出售给民间的玻璃工坊,推动我大汉玻璃制品工艺的发展!”

商贸令王炆仔细的记录着,心中已经意识到,玻璃工艺应该是天家的又一个重大部署,自己千万要谨慎行事,绝不能将此事办砸了!

“兵部百工司的玻璃工坊不用着急生产实物,朕给百工司玻璃工坊一个任务,那就是研发平面的、高透光的玻璃!”

百工令杨墨当即愣住了,不知道天子刘洵所说的玻璃有什么用,具体是什么样的玻璃。

于是,天子刘洵将自己知道的光学玻璃的特性说了一下,而后说道:“爱卿不用知道这样的玻璃有什么用处,只要按照朕给出的特性去实验、研发便好。研发的时间不限,所需的钱粮任意支取,朕全力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