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并天下 > 第一百零五章 余威之下

汉并天下 第一百零五章 余威之下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8: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满朝文武的鼎力支持之下,在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及霍家势力的推波助澜之下,天子刘洵的旨意得以顺利推行,这一日朝野大议正式在麒麟殿召开。

丞相蔡义率领御史、列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经文博士齐聚麒麟殿,浩浩荡荡数百人站在偌大的大殿之中,众人皆盛装出席,远远看去很是壮观。

天子刘洵同样盛装出席这场朝野大议,在接受数百文武的朝拜之后,高坐在大殿正中央。

而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也率领文武百官进入大殿,在朝拜天子刘洵之后,众人于大殿左侧跪坐下来,准备旁听这场大辩论。

天子刘洵一身奢华的礼服,头戴玉质的十二旒冕冠,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间以玉质纯色。在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天子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大汉律规定,大汉天子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后世的明代,绵延两千多年。

此时,天子刘洵正襟危坐,在奢华礼服的衬托下,显得庄重而又肃穆,看着大殿内数百大臣、列侯,说道:“值此盛会,诸位皆可畅所欲言,朕,倾心听之!”

“诺!”

数百人轰然允诺,气势十足。

而后,一场可以与大汉盐铁之议相提并论的大辩论就此拉开了序幕!

首先,丞相蔡义站了出来,先是对天子刘洵行礼,而后便大声说道;“我大汉自高祖皇帝立国,始有我炎汉天下,故以高祖皇帝之功绩,国家设有高祖庙!而后,孝文皇帝励精图治,国家府库充盈、百姓安乐,这才开启了文景盛世,为我大汉奠定了强盛之本,故以孝文皇帝之功绩,国家设有太宗庙!”

丞相蔡义的这一番话,基本上就为此次朝议奠定了基调,那便是立庙号之帝王,必须是有大功于国家者!

那孝武皇帝是否有大功于国家?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丞相蔡义说道:“及后,孝武皇帝之文治武功,天下皆知、人所共睹,于国家有大功,臣,请旨为孝武皇帝立庙号、兴礼乐!”

紧接着,一众儒生、经文博士陆续站了出来,自孝武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大汉自朝堂到乡野,便形成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儒学也开始在大汉朝野生根发芽,并且开始茁壮成长起来,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学说,也开始成为可以左右朝野走向的庞大势力。

故此,众儒生、经文博士纷纷在大殿之上称颂孝武皇帝,对孝武皇帝的文治武功推崇备至,毕竟是孝武皇帝将儒家学说推上神坛的。

天子刘洵听着众人的颂扬,甚至都觉得孝武皇帝的功绩要远超汉高祖!

虽然天子刘洵的表情依然保持着微笑,但心中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看来这些儒生还是不能太过重用!”

天子刘洵心中暗暗想着:“虽然此时的儒生还远不像后世满清时代的犬儒那样不堪,基本上都是能够务实的,并且绝大多数人都是能文能武、或是有些可以傍身的才能,但是依旧不能太过重用,这些人太能辩解了,甚至能够为了自己的目的,而黑白颠倒!”

天子刘洵最担心的的一点,便是一旦儒家学说成为了官学,并且主导了朝堂,就凭儒家的理念来看,大概率的可能会削弱大汉帝国的尚武精神,这一点是刘洵所不能接受、也绝不可能接受的!

由此,天子刘洵此此刻开始对儒生产生了一丝警惕,对于儒家学说既要用、也要打压,但是决不能允许儒家主导朝堂!

当这些儒生、经文博士说完之后,一众列侯便纷纷站了出来,开始诉说着当年孝武皇帝的赫赫战功。

终孝武皇帝一朝,大汉帝国的将士们四面出击、开疆拓土,于漠南、漠北之战中击溃匈奴帝国,解除了悬在大汉帝国头上的利剑;而后汉军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将汉民族的领地向四面八方拓展。

孝武皇帝的四面出击之策,虽然也造成了大汉帝国国力的衰败,引起了百姓的困苦,但并不能就此否定其功绩。可以说,孝武皇帝的赫赫武功都是害在当代、功在千秋之策。

天子刘洵听着众列侯的陈述和议论,心中也是激荡不易,的确:经过孝武皇帝的奋战,大汉帝国在此时基本奠定了中华的疆域版图,而且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无论哪一样于华夏都是大功绩!

之后,大殿中的两千石以上官员也是纷纷发言,不过基本上都是在重复之前列侯和儒生的观点。

最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站了出来,说道:“孝武皇帝于国有功、于华夏有功,理应受庙号、兴礼乐,请天家降旨!”

光禄大夫丙吉、右将军富平侯张安世、度辽将军范明友等数十名文武大臣纷纷附议,众人一致赞成。

天子刘洵见状心中狂喜,自己这次出手终于切中要害,终于打破了霍光的封锁,办成了一件大事!

“朕,上承天命、下抚黎民,承蒙昔日孝武皇帝文治武功,才得以如今浩瀚炎汉之基业,如此,朕日夜以来如履薄冰,不敢有一日松懈,不敢有一丝焦躁……”

“……朕,诏令:尊孝武皇帝庙号、立礼乐!命群臣议之……”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丞相蔡义率领文武百官拱手说道:“诺!臣领旨!”

当日,在大司马大将军、丞相蔡义的主持下,御史、列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经文博士以及文武百官经过数论辩论,直到傍晚时分终于拟定了方案。

朝堂决议:尊孝武皇帝的庙号为世宗庙,并在庙中演奏《盛德》、《文始》、《五行》舞曲。

而后,天子刘洵再次下达诏书:在孝武皇帝生前巡行过的四十九个郡国(约占大汉帝国天下郡国的一半)都建立世宗庙,接受天下臣民百官的四时祭拜。

当日,天子刘洵下令此番朝议的结论在全国实行。

很快,当年孝武皇帝的赫赫武功再度成为大汉帝国上下的向往和骄傲,大汉帝国上上下下都沉浸在孝武皇帝的赫赫武功光辉之下。

在孝武皇帝昔日的余威之下,天子刘洵的威望也随之上涨。

在长安城的街头巷尾、酒肆之中,无数百姓都在议论孝武皇帝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开始将孝武皇帝的功绩和光辉转移到天子刘洵的身上。

“当今天家乃是孝武皇帝的嫡系曾孙,这可是尊贵的血脉啊!”

“说得是啊!”

“而且当今天家自登基以来便广施仁德,一看天家就是贤君,真乃我大汉之幸、百姓之福啊!”

旁边众人皆深以为然,不断双手加额以示庆贺。

紧接着,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之中,称赞天子刘洵的声音不绝于耳,天子刘洵的声望开始飙升,甚至已经开始压住孝昭皇帝的声望了。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自然也听到了不少的声音,心中为此忧虑不已,自己的担心终于还是变成了现实,天子刘洵的声望开始飙升,紧接着下一步便会出现拥戴天子刘洵的声音。

特别是现在天子刘洵已经二十岁上下,马上就面临着行冠礼,按照大汉律的规定,天子一旦行冠礼,那就要亲政了!

“到了那时,我又该如何处置?”

霍光心中明白,天子刘洵与孝昭皇帝不同,孝昭皇帝行冠礼之后,霍光可以不交权,因为自己是孝武皇帝钦点的顾命大臣,有法理在手。

可是如今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刘洵一旦到了要亲政的年纪,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交权?

想到这里,霍光意识到一场冲突可能已经在所难免了,心中的忧虑又增加了几分。

“除非天家能够识大体,可以自行推迟亲政!”

可是这可能吗?

霍光摇了摇头,对于这个问题,自己一时之间也是想不明白的。

次日,霍光突然接到消息,天子刘洵为了庆祝孝武皇帝立庙号这一重大决定,特地下诏书给全国成年男子普遍增加一级爵位,并为不少当年出征匈奴的将士子孙、遗孀赏赐酒肉。

听到这个消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惊叹不已,竟然没先到天子刘洵有这等心胸和谋略,自言自语道:“天家如此,真乃我大汉之幸、乃我霍家之难!”

经此一事,天子刘洵不但在大汉各郡国声望大增,同时在朝中的威望也是大增,不少大臣开始向天子刘洵靠拢。

眼见如此,天子刘洵也开始了进一步的谋划,开始在朝中大臣之中寻找自己的外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