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洪荒明月 > 第749章 ‘也’字代表的文明

洪荒明月 第749章 ‘也’字代表的文明

作者:耶和静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6:0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三轮后,就没了能站着的。

那箭雨又扫向了水面。

水面上只剩下了惨叫声,将清澈的湖面点染出一朵朵的血花。

团灭!

战斧死前想着这个词儿,心中全是后悔。

补刀!

丝族武士们本在白骨族时,战斗也都不少的,不会有丝毫手软。

这一战结束后,除了一片欢呼声,张静涛都被几个男人抛了起来庆祝之外,丝族人自然要把长箭全收回来。

这一战中,没有敌人能逃脱,箭支都在。

尽管这种箭支落到吃油人手中的话,也未必有多要紧,没有长弓的话,这箭头最多如一把锋利的小刀。

甚至湖里的箭支,都由张静涛将大部分都捞了回来。

毕竟丝族暂时还很稀缺矿石。

跟着阿咦学铸造的彩虹虽说出了五色族的所知道的所有资源,并且出乎张静涛所料,五色族知道的矿产还是蛮多的,但可惜的是,这些矿产离开夕岛却都颇远。

需要通过的蛮娘的力量,丝族才能把矿石运来,这可是需要时间的。

会如此,并不奇怪,五色族以往的活动范围,可不会太靠北方的。

此战结束,张静涛再也忍不住了,想着看看冶炼的话,不会惊动到夕字吧,就去阿咦的金属制作棚。

一直以来,他都忙着给那些女人授孕,以及训练女兵射箭排阵之类,甚至预先在岸上教她们游泳的姿势,以便她们到了夏天可以学游泳,因而是很忙的。

未到工棚,张静涛就惊讶看到了一名小孩子在玩‘不浪鼓’。

不浪鼓,上面是一面小鼓,下面垂直装一个木干,而后还在小鼓和木干的交接处,装二个绳子,绳子的顶头装上随便什么珠子当骨锤用。

鼓面则是阿咦用竹子和羊皮做的。

这样的鼓,一摇起来,就成了‘不’字形。

再用力,骨锤就会在甩动中,打到鼓面。

不字,就是这么来的。

十分有趣。

为此,摇头可以代表不。

而阿咦弄出这个玩具来,是为了让小孩子理解什么是圆。

便是这二艮绳子甩起来,就能形成圆形。

为此,阿咦都弄出了圆规,这种圆规,阿咦称其为‘也’。

也,这个字,正是中间为圆规的手持干,一头为中心丁,一头画圆丁,中心丁原地逆向旋转,画圆丁绕着中心丁逆向旋转,就可以画出如同‘地’球一样的圆圈来。

为此,地这个字,一半就用了‘也’字。

只不过,地,是‘土’在逆向旋转,形成的一个大圆球。

儒人会把‘也’字用在句子结尾,就是因最早的儒人,至少还大致知道,‘也’字,是可以表示圆圈的,就可以表示句号,就如儒人弄出的‘兮’字,是可以代表分断的逗号的。

这便是有些文人在儒势之高压之下,亦是无法抵抗,却还有良知,便会写一些暗喻,藏在文字中,让后世人去琢磨,就如屈原的《天问》,《离骚》,诸如此类。

当然,这些文人的认知,往往也只是一些摸索,并不见得准确。并且他们皓首穷经,也只是在儒人弄出来的东西中转圈,为了永远绕不出那样的迷宫来。

而‘也’字,之所以可以表示多重选择性,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正是因它是圆规的化身。

它可以逆转,也可以正转,都能达到一样的目的,画出一个圆来。

它的跨度可以放大一些,也可以放小一些,仍是都能画出一个圆来,最多是圆的大小不同。

而圆规,到21世纪,还是公认的出自华夏的,倒是还没弄出一个外来论来。

为此,张静涛终于对和氏璧涉及的池子的‘池’字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

靠!原来那就是说完全是正圆形的池子啊。

至于三点水,无疑是水聚集向一处成为一个水池的含义,三点水其中的笔画提,通常是带有逆向,或逆向旋转为一个圆的含义的。

土字旁如此,提手旁如此,三点水也是如此。

怪不得那向堂山庄中会有和氏璧的信息呢,那太极池,可不就是纯圆的池子?

而不浪鼓,也让张静涛明白了阿咦为何会想明白用齿轮能够测出光速来。

毫无疑问,擅长观察影子的阿咦,发现不浪鼓转动时的影子,有挡光的作用,只要不浪鼓摇得足够快,阿咦认为二条摇臂就能重叠起来,挡住光线,挡住光线的不浪鼓的速度,就是光的速度。

参照这个原理,懂得了画圆的阿咦就想到了在圆上加一个个竖干,也就是把圆盘作成齿轮来测试光速,这样的话,齿轮可以做得很大,只要把齿轮的转动速度和齿的个数算出来,就更容易测出光速来。

当然,阿咦并没有做这样的实验,这只是她的推断。

这样的推断她认为毫无问题,为此,她才创造出了‘光’字,并‘光’字中带有测试光速的方法。

为此,张静涛还发现,阿咦早就有了计算圆的想法。

还不知为何,阿咦有了精准的长度单位基准。

否则,最近的箭头制作不会那么顺利,以前,阿咦虽也会以她的拇指作为尺寸参考,但仍做不出尺寸很标准的一大批东西的。

到了工棚外面,就见西瓜姐就在用尺寸很规范的木板模具,在压制砖头,那压砖的木板格子,上面写着一个‘母’字。

这种木板,是用一些切削工具和铁锯制成的。

却是这齿和锯子,懂得用竹子摩擦起火的阿咦对此再清楚不过了。

划口很窄,摩擦竹的锋口,和承受竹的划口之间,越紧密,摩擦力就越大,越容易起火,承受竹的划口若变大,摩擦力则会变差,但更容易把承受竹切断。

至于鲁班的故事中说茅草的锯齿很锋利把手拉伤后才发明了锯子?

那只能是没有文明的,连生活常识都没有的老外或儒人想出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连锯子的原理都没搞清楚!

为此,若不想加工的竹子被摩擦发焦,并且让划口扩大,那么就最好让摩擦干的峰口能如波浪般左右摇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