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只想当亡国之君的我昏成大帝 > 第一百零九章路在何方?

“家人们,之前作坊好的时候大家同享福了,现在大乾市场整体环境都不行,就只能靠着各位家人们共患难撑过去了。

现在货只能卖给市易司,市易司的利润各位家人都清楚,所以这工钱只能降到出一件货一文钱。

当然,这是暂时的,各位家人们把这段时间撑过去,等朝廷想办法的把市场振作起来,到时候工钱还能涨上去。”

大部分匠人对作坊是什么情况心知肚明,加上作坊里好歹能吃饱,有个住处,这时候也都打算认账了。

不过刘二牛将范伦的利润细细算了一遍后,反驳道:“东家,您这可不厚道啊,您一口一个家人,可之前利润厚的时候,您占了九成以上的利润,那时我们工钱不错,就不和您说什么了。

可现在利润薄了,您还是要占八成的利,这是把我们当家人看吗?”

范伦冷笑一声,拱手道:“刘二牛,我这尊小庙容不下你这个大佛,要是觉得在我这干得不舒服,我这就给你把所有工钱结了,让你远走高飞。”

刘二牛也清楚现在的形势,知道自己要是走了,只能是个流落街头的下场,当即不吭声了。

范伦可没忘刘二牛之前带了一堆匠人逼自己涨工钱的事,接着道:“刘二牛,以后其他人出一件货一文钱,你出三件货一文钱。”

刘二牛嘴唇嗫嚅了半天,还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见其他匠人也都战战兢兢,不敢帮腔,范伦这才满意地离开了。

刘二牛和范伦这样的事并不是个例,之前那些敢带着匠人和商人呛声的人,也都遭到了打击报复。

王安石对这些事心知肚明,可他来不及心疼自己在改善大乾民生这条路上被毁于一旦,甚至可以说走一步,退两步的成果。

他,以及所有大乾官员们的当务之急,是想办法解决眼前这场祸事。

只靠市易司无上限收购各类货物的办法根本行不通,商人把东西卖给市易司,利润原本就没多少,他们还要把大部分利润都拿走。

被拿走大部分利润的百姓没钱买东西,然后那些商贾的东西就卖不出去,越卖不出去,就越会卖给市易司。

要是让那种情况持续下去,绝对是取死之道,必须想办法扭转这股局势。

可想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先想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王安石为了搞明白大乾那些作坊和市场究竟是什么情况,把鞋都走烂了之后,在半山异闻报上将自己的成果刊登了出去。

他认为,大乾之所以没有演变成女真那样,变成造出来的东西太多卖不出去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就是大乾推行交子,推行得太成功了,以至于商人,特别是那些站在产业链顶端,赚走大部分利润的豪商不急着将手里的交子脱手,他们只想占住原有的市场,扩张的兴趣不大。

而那些愿意扩张的中小商人,本钱不够,开新产业的速度不够快,并且他们也想把一部分交子拿在手里,这就导致大乾不仅开新产业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女真,还有后劲也不够足。

其次就是大乾百姓不像女真人那样有钱就花了,有储蓄的习惯,只要有能力,手里必须要存着一笔钱防止出现意外。

最后就是大乾百姓还是太穷了,没钱去买东西。

分析完原因后,王安石还在报纸上鼓励那些商人们开办新产业,用十分确定的语气告诉那些商人,只要新产业开起来,把那些造出来的产品消化了,所有商人都能一起赚钱。

同时他还说那种方式只是权宜之计,毕竟新产业不可能永不止境地开下去,因为人是有数,当人不够用了,新产业也就开不下去,生产东西自然没地方消化,现在大乾遭遇的窘况还会再现。

所以,最好用的办法还是给商人们加工钱。

除了上面其他官员能想明白的道理以外,王安石心里还有一些想法没有写上去,那就是他觉得现在大乾走的这条路是条不折不扣的死路。

商人逐利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只会尽可能追求利润,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匠人拿到的工钱,绝对没办法把他们制造出来的东西买下来,大乾现在发生的窘况,迟早都会再发生一遍。

可如果把那话一说,几乎是否决了新政得到的所有成果,否决了这条路后,王安石也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把那些东西放在心里,之后再细细思索新办法。

而那些商人在看了王安石的报纸后,对王安石提出来的办法大加赞赏,碰见一个人就说王安石大才,大家伙一定要照着王安石的办法去干。

可实际上,几乎所有商人都在等别人先去开产业,先去给工人加工钱,把局势盘活后,他们再跟上,最后根本就没商人去开产业,加工钱。

这种情况下,必须由朝廷出面来解决一些问题了。

然后大朝会上秦构就变得十分头疼了,他早就料到大乾的新政会出现这种毛病,如果可以,他真的想放任不管,任由局势糜烂下去。

但不管不行,这次大乾的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那些官员,就连王安石开设的半山异闻报都卖不动了,更别说其他官员的产业。

要是秦构敢把不用管三个字说出口,那些被堵了财路的官员绝对会把他的皮给扒了。

如果那些官员们主意不靠谱一点,秦构的脑袋还会好受一些,可那些官员们的主意一个比一个靠谱。

吕惠卿把之前王安石提出来的最低工资洗了一下稿,拿出来说了。

吕仲说要扩大市易司的规模,朝廷带头新办产业,并且给一批匠人更好的待遇,好盘活局势。

就连曾公亮这个旧党都说朝廷应该在这时候大兴土木,把钱通过这种方式发给那些愿意干苦力的贫民。

看上去垂垂老矣,马上要告老还乡的寇谦,这时候好像参透了什么本质一样,语出惊人的建议朝廷应该把那些卖不出去的东西都买了往外送。

还说以后每出现这么一次情况,就应该这么干一次。

秦构听得头都大了,到底有没有人能给他一个稍微不靠谱的建议啊?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