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铜驼烟雨 > 第二卷:神州陆沉,烽火照西京 第二百四十章:万民西迁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这段话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君以国为先,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就像一个不可断开的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却也是相互制衡。

在这三者当中,民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只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安定稳固,一国之君的统治才能长久。否则,民无活路,则天下必乱,天下乱,天子也必将不再是天选之子,人人皆可取而代之。

当下,天下已乱,这其中有诸多的因素促成了这场大乱,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晋皇族的内斗所造成。他们相互间多年的征伐导致了民不聊生,再加上持续的天灾,更是让百姓没有了活路。

因此,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他们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也只能走上了反叛的挣命之路。

当然,大多数底层的人虽然参与了反叛,但他们依旧活在生与死的边缘。

他们活着会成就上层权力的扩大,而他们的死也仅是为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巩固了权势,他们的命只是别人手里的一个工具而已。

然而,还有众多的百姓无力为自己争一个活命的机会,他们所能做的只是乞活,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乞求别人能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路。

眼下,逃到荥阳郡内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他们希望能得到荥阳军的庇佑,希望荥阳军能带着他们走一条活路。

因此,当荥阳郡府将迁民的告示下发后,十几万的百姓并没有多少人提出反对,反倒是积极地响应起来,做好了搬离家园的准备。

当然了,这个结果也早就在郡府衙门的预料之中。

如今,中原的百姓能够逃亡江东的路已经被堵死,即便是能逃过江,也多是聚集在北府一带,再无前行的可能。

若是逃往别处,一则是路途遥远无力前行,再则四下都是兵祸,寻常之家走不了多远就会被人捉去成为奴隶,又或是被辱杀后抛尸郊野,更有甚者还会成为别人的果腹之食。

既然荥阳郡府答应带着大家去梁州,而且还有荥阳军的沿途保护,谁会反对这样的好事?哪里还会有人不愿意跟随呢?

另外,荥阳郡的百姓还从迁民告示中得知了一个信息。

当下的梁州刺史是武威大将军李峻,是他们以往所拥戴的荥阳太守,这才是让他们下定决心,想要跟随荥阳军去梁州的主要原因。

新郑,位于荥阳郡南,属荥阳郡苑陵县。

华阳城,又名华邑城,乃是周时古华国的都城。

秦在灭六国攻破韩都时,华阳城遭到了损毁,时至本朝也依旧是一座残破的城池伫立在那里。

华阳城位于新郑境北,由此行一日的路程,便能抵达颍川郡的长社县,经长社西行可至襄城,过襄城再行两日,就能进入南阳国的鲁阳县。

从荥阳郡到南阳国的宛城,两者相隔的距离不短,却也不是需要行走一年半载的路程。

然而,迁民并非是三户五家的搬离,更不是富户人家的结伴游玩。

如此大规模的民众迁徙,其中所涉及的诸事繁杂,尤其是沿途的安全保障以及口粮解决的问题,绝非是一句不易所能体现出来的。

因为荥阳军需要迎击刘畅所领的汉军,所以在迁民一事上并不能分出过多的兵力来护卫。

故此,李峻除了从荥阳军中抽调了四千兵马外,还将所有能战的部曲与青壮组成了护卫军,由他们来担负起沿途的警界与迎敌的职责。

之前,李峻在荥阳郡任职时,一直都将郡内的各家部曲视为荥阳军的后备力量,也由此命人对他们进行了必要的操练。

正是因为有了提前的训练,这些部曲的战力虽不能与荥阳军相比,但若是和寻常的兵马比较,拼杀的本事并不逊色他们。

“杜麟,天色不早了,今夜便在华阳城这里休息一晚,命人告知彭毅,让他的前军驻扎于嶂山口。”

李峻停下脚步,转头望了一眼身后长长的队伍,继续道:“告诉季弘,后军跟紧一点,要多派些斥候出去,随时注意周边的动静。”

当下,李峻将整个迁徙的队伍分做了三段。

由彭毅所领的两千荥阳步战军与两千精悍的部曲组成了前军,作为队伍前行的开路先锋,他们负责推平一切挡在路途之上的阻碍。

作为整支队伍的后防,荥阳城防主将季弘则领两千荥阳军骑与六千部曲青壮组成了后军,负责抵挡有可能追杀而至的汉国匈奴军。

李峻作为主帅居中,也就与所有迁移的百姓组成了中军。

同时,李峻将中军也分为了左中右三个部分,左右两部分皆由强壮的男子组成,负责守卫居于最中的老弱妇孺,以及大家在短时间内所必需的口粮。

因此,在这支迁徙的队伍中,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只有男女老幼之分,所有的老弱妇孺都处在了层层的保护中。

李峻如此的安排,让羸弱的人有了安全感,也让外围的男人们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

入夜,整支行进的队伍停了下来。

在各方负责之人的有序安排下,大家找好了休憩之所,并简单地吃了些食物,赶忙都躺下休息,好为明日的前行积聚体力。

照例,妇孺和老弱都在残破的华阳城中寻找住处,男人们则以华阳城为中心,按四角的方位以防御的形态进行扎营,谨防在夜间有敌军偷袭。

同时,李峻还在城内安排了人手,以轮休的形式进行巡防,确保睡在里边的女人不受到侵犯。

虽然在临行之时,李峻已经再三告诫所有人在迁徙途中的规定,其严厉的程度不亚于荥阳军的军规。

然而,毕竟人数太多,人心也难测,他不敢保证这些人中没有想要趁乱犯事的人,更不想在队伍的内部中出现凌辱欺压的事情发生,那样会导致人心不稳。

十几万的百姓,如此庞大的人数,一旦出现了人员恐慌而造成离心的状况,这支队伍将无法走到梁州,甚至连宛城都无法抵达。

城外,一间破旧的小院内,李峻与鲁胜坐在一块大木板上,轻声地交谈着。

“先生,当下的梁州尚未稳定,以眼下来看,还是大成国的威胁最大。”李峻盘起了腿,挥手赶了赶飞来的蚊虫,继续道:“我想办完了这件事后,再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也就应该解决大成国了。”

鲁胜点头道:“世回,你说的没错,如果不能解决大成国,一旦汉国的刘聪攻取长安城,他也一定会派兵进逼梁州。到那时,咱们将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

“唉...”

老人说着,叹息了一声,摇头道:“天子成为了阶下囚,出不来的,在他之后必定要有人承袭帝位,应该会在长安城。”

当下,在皇室当中,仅有雍州的南阳王司马模算是兵强马壮,稍有几分本钱能与汉国的刘聪相抗衡,而其他年长一些的皇室成员,早在洛阳城破时就被杀了个干净。

至于江东的琅琊王司马睿,虽然也有些兵力,但毕竟是根基不稳,多受江东本土势力的压制,尚没有称帝的能力。

老人虽是身在荥阳,但天下之事却也了然于心。

李峻点了点头,完全赞同鲁胜的猜测。

因为,他知道那不应是猜测,而是一个必然,之后的帝王轮换在史书中记载得非常详细。

“是呀,我也是在如此想。”李峻皱了一下眉头,继续道:“刘聪一定会攻取雍州,在没有解决大成国之前,咱们没有能力增援雍州,否则真的会被李雄赶出梁州的。”

有些时候,霸气要有,但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

武威军能征善战不假,但在梁州的根基同样不牢固,兵力上也远远达不到可以两线作战的程度,李峻对于这一点有着清楚的认识。

鲁胜望着李峻,笑道:“世回,以往你也说过,不以一城一池论胜败,你就算救了雍州又如何?这天下就能太平了吗?”

老人摆了摆手,继续道:“天下大旱,蝗灾四起,饿死之人不计其数,累累白骨遍及山野,这是什么?是天谴呀!天子无道才会降此天谴,咱们又何必要逆天而行呢?”

李峻明白鲁胜的话意,老人是觉得司马家的气数已尽,与其为晋王朝的天子陪上性命,倒不如多去拯救那些陷入苦海的众生。

当下,老人对迁民一事就极为赞同。

固然,这当中有李峻自己的利益所在,但这份利益能让百姓活下来,那就是在做一件大功德的事,根本没必要考虑受益之人到底是谁了。

“世回,我知晓你心中已有决断,那咱们就先解决大成国,平定整个蜀地。”

鲁胜随手拿起一块石子放在身前,继续道:“在有生之年,老夫定会辅助你处理好蜀地的政务,咱们以此为基础,扩大兵力,为以后的平定中原积聚好力量。”

陡然间,在老人的神情中,李峻看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霸气。这种霸气存在于淡然之中,仿佛是与生俱来,又像是老人为救苍生而显露出的威压之势

李峻笑了起来,他觉得此刻的鲁胜才算是真正的墨家钜子。

墨家是遵循仁政、兼爱,却也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如今的天下已无利可兴,唯有害民之人可除,那墨家便该用雷霆之法,凭借以战止战的手段来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院子内,一老一少正在谈着话,突然在华阳城东北角的天空中升起了两道信令弹,耀眼的光芒刹那间照亮了那处的夜。

“有敌军来袭。”李峻猛地站起身,转头对守在院子外的杜麟吩咐道:“鸣锣示警,让人守好内城,全员戒备,你随我领兵增援陆沉。”

陆沉原是跟在彭毅身边的影卫,自从上次在庆真观一战后被提拔为了军侯,当下随李峻前往梁州,领兵护卫迁徙队伍的右翼。

信令弹早已在李峻的军中得到了熟练的运用,其使用方法也依旧跟当初设计的一样。

两枚信令弹的升空,意味着陆沉所处的右翼遇上了强敌,需要援兵的即刻增援。

鲁胜也随李峻一同站起身,补充道:“命城内城外的各处营地燃起火把,让城中的女人举着火把站于城墙之上。”

迁徙队伍的人数固然不少,可并非是每一个都能拿起兵刃杀人,参与护卫的人数还是不够,鲁胜希望通过一个假象震慑住来敌,在来敌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

★★★

当下,石勒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匐勒。

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汲郡公,持节、开府、都督、校尉,这些都是石勒的官职与荣耀,而他手中所掌辖的数万兵马,更是让他成为了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几年,石勒领兵东征西讨,不仅聚集了大量的兵力,而且还笼络了不少的人心,许多人都愿意跟随他,这其中也包括了诸多的汉人。

有了实力的人,自然就会打开自己的心思。

虽说石勒是汉国将,可当王弥被其诱杀后,汉国的军中便没有了可以制衡石勒的力量,汉国帝刘聪也失去了对石勒的绝对控制。

故此,刘聪只能通过不停地封赏,以及任其行事来继续笼络住石勒,避免石勒与汉国走向对立。

眼下,能在新郑的安阳城外与荥阳军相遇,这倒也真是一个偶然。

之前,石勒在攻取了洛阳城后,率二万骑兵在大阳与刘粲会师,并在渑池处大败晋军。

继而,他又出成皋关,想要在仓垣围攻陈留太守王赞,未料出师不利,被王赞击败后退兵驻扎于文石津。

在文石津休整了几日后,石勒又打算向北攻击王浚,却在津北与王浚的部将王甲始相遇,被其率领的辽西鲜卑万余骑兵所击败。

无奈之下,石勒只得烧毁船只,丢下营垒,率军南下,想要进入豫州攻取襄城,占据江淮之地。

正因如此,行至新郑南的石勒遇见了护在队伍右翼的陆沉,双方也就此在黑夜中展开了激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