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铜驼烟雨 > 第二卷:神州陆沉,烽火照西京 第一百九十二章:兵临潼关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水从中而过,四面皆有天然地势屏障,易守难攻,故有“四塞之国”之称,乃是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云:“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秦时起的所谓关中,即是以函谷关为界作划定。“关外”指的是函谷关之外,而“关中”所指的则是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并非其他某几个关塞之间。

由此可见,函谷关曾是进入关中地区的重要关隘。

然则,自汉武与曹魏后,秦函谷关的东迁北移以及大河的改道,让这一关隘没有了地势的险要,也同时失去了重要的军事价值,逐渐被潼关所取代。

故此,在当下的东西门户攻防战中,潼关成为了兵家的必争之地。

此次,朝廷兵伐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所派遣的兵力分做了两路行军。

北军是骠骑大将军王浚的兵马,由主簿祁弘率领鲜卑突骑军自朝歌出兵,入河东郡,进驻蒲州城,以求强攻蒲津渡口进入渭南。

南军则是李峻所领的武威军。

武威军的行军路线为南崤函道,需经洛阳至宜阳,再向北行至永昌河谷,最后沿雁翎关河滩直至潼关关隘。

李峻之所以选择走南崤函道,是因为从蒲津渡口过河的难度还是大一些,在军需粮草的运输上也有诸多的不便。

南崤函通道则不同,一路上大多都是平原,无需翻山越岭,仅有几个所谓易守难攻的关口挡在路上。

不过,除了潼关外,其余几个关隘的守将早都心向东海王,自然也就不能成为李峻行军路上的阻碍。

原本,那些守将也并非是东海王一系,他们皆是河间王司马颙的属官。

之所以会换了大王旗,是因为他们看到张方毒杀长沙王司马乂,又放火焚烧了洛阳城,皆是觉得此等行径应是司马颙所指使,这种有失天道人伦的大王岂能再追随?

其实,这只是些冠冕堂皇的话,那些守将是看到了实力的转变,河间王司马颙已经无法与东海王司马越相抗衡,这才是他们转舵的真正原因。

因此,李峻与李澈、张景在宜阳会师后,两路兵马合为一体进入了南崤函道,一路通畅地逼向了潼关。

长安城,西汉之都城。

自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起,五代帝王历经两百年的时间建成了这座宏伟的建筑。

然而,西汉末年的战乱让这座城池名存实亡,赤眉军的一把火更是将长安城毁于一旦,彻底成为了一片废墟。

直至本朝,长安城早已不再是都城,虽也有修缮,却再也无法恢复曾有过的辉煌。

王府内,河间王司马颙望着手中的军报,额头上不禁地见了冷汗。

张方的全军覆没耗掉了司马颙的半数兵马,而他在与刘沈的对战中虽是险胜,却也是损兵折将,以至于手中的兵力,根本无法抗衡前来进犯的两路大军。

司马颙想到过妥协。

他诛杀了张方数百的族人表明心迹,更是命人向司马越送去了告罪书。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起到作用,讨伐的大军依旧杀至了潼关。

“刁默,你...速领兵去潼关,与郭伟一同挡下东边的来敌,万不可...让他们踏进渭南。”

已过四旬的司马颙着实有些慌乱,话语的气息不稳,拿着军报的手都在微微发抖。

司马颙听说过鲜卑突骑,那是一直战力强悍的胡骑,无人可挡。他们一旦冲过潼关,便会直接杀到长安城下。

至于武威军,司马颙是第一次听说。

然而,他知晓李峻,就是李峻灭了张方与数万长安军,这个杀魔所领的兵马不会比胡骑差分毫。

刁默起身执礼道:“大王,卑职必定与郭将军坚守住潼关,不会让他们踏进关中半步。”

话语未尽,刁默再次躬身道:“大王,长安城中的兵力不足,是否该让安定太守贾疋前来增援?仇池国那边,是否也该让杨茂搜出些力气了?”

“贾疋...?”

司马颙迟疑道:“本王怕他不听令呀!他与刘沈本就交好,刘沈围攻城下时,就不见他有救援之心。”

说到此处,司马颙愤恨道:“这个贼匹,若不是本王没有腾出手来,早就砍了他全家老小的头。”

“大王说的也是,或许贾疋也同弘农太守裴暠一样,早就转投了东海王府,真的是早该杀了。”

刁默口中赞同,心下却是叫苦不迭。

当下,大军压境,雍秦两州的官员不是背叛司马颙,就是在做壁上观,根本没有人愿意领兵增援长安城。

如此的兵力匮乏下,刁默对挡下来敌深感无望。然而,他还是希望河间王司马颙能调来些人手,抵抗住来敌的第一轮冲击。

故此,刁默心存侥幸地问道“那...仇池的杨家父子呢?他们的兵力也不少。”

“嗯...他们应该可以。”

这次,司马颙没有迟疑,点头继续道:“这些年,杨家父子占据仇池,手上得了不少的兵马,那是本王给予了他们方便。若本王垮了,他们也得不到好处。”

说罢,司马颙取出调兵的信物,转头对一名武将道:“马瞻,你持本王令信去趟仇池,命杨茂搜即刻领兵增援长安城。”

马瞻接过令信,听司马颙叮嘱道:“你传本王话,告诉杨茂搜,没有本王的长安城,就不可能有他杨家的仇池。”

司马颙的话倒也不假。

若不是他的默许,杨茂搜父子不可能占据仇池,更不可能在那里自立为王。刘沈任雍州刺史的时候,就曾多次想要收回仇池以及周边郡县的辖权。

当所有的人都离开后,司马颙站起身,刚走了一步,突然觉得头昏目眩,身子猛地一个摇晃,又跌坐回了木榻上。

一直以来,他都小心地躲在成都王司马颖的身后,希望通过司马颖的跋扈,逐步灭掉其他诸王的势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话语权,最终再取代司马颖。

如今,长沙王的势力没了,成都王的势力也没了,自己这边的势力更是损伤大半,唯独东海王府的势力却毫发无损。

如今想来,这真是机关算尽,便宜了他人。

司马颙愁苦地斜靠在木榻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

《水经注》有云:“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设于东汉末,古称桃林塞,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其关城建在麟趾原上。

潼关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大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为屏障;东临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俯察黄河,险厄峻极。

不仅如此,在潼关北的禁沟与潼河交汇处,南至秦岭蒿岔峪口,更有12座烽火台与关城相连,即为十二连城。

潼关城凭险而立,与北面的大河、南面的秦岭山脉这些天然屏障一起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扼守中原和关中之间的东西要道。

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此刻,潼洛川东的风翼原上,武威军正扎营于此处。李峻站在高台上,望向西南方的潼关,又转目看向了对面的十二连城。

作为南军,李峻要领兵直面潼关城,以此来吸引住守关之人的兵力,使北军的祁弘能够减轻阻力,尽快地拿下蒲津渡。

祁弘则需要在渡河后,绕至渭河口,从潼关的背后发起攻击,从而夺下潼关城,打开进入关中的大门。

在李峻的身侧,平阳太守李澈同样在望向前方。

片刻后,李澈指向对面道:“世回,眼前这十二连城是个大麻烦,如果咱们强行攻潼关,连城里的兵马会不会对咱们进行偷袭?”

李澈是原主李峻的本家叔父,是他带着原主入京,使原主李峻得到老梁王司马彤赏识,也是他将重新醒来的李峻介绍给了长沙王司马乂。

李峻尊敬李澈,也将他当做了自己的叔父。

“嗯,有这个可能。”

李峻点头道:“不过,他们恐怕不敢轻易出战,如此的险关,他们只需据守便可,若是冒然出关迎敌,那可就是在做一件极蠢的事情。”

李澈笑道:“世回说的也是,若真是那样,咱们倒可以轻易地拿下潼关了。”

李峻点头笑了笑,问道:“叔父,平阳的迁民一事如何了?走了多少人?”

无论是州郡县乡,都需要有人口的基础。

有了人,才能从事耕种劳作,才能有税赋,才能有兵源。

李峻是在对平阳百姓的未来着想,更是在对自己以后的谋划做打算。他需要有大批的同乡之人进入西境,即便不是为了税赋与兵源,这些人也是最有力的底层支持者。

因为,身为异乡人的他们,只有相信李峻,跟随李峻,他们才能得到该有的生存保障。

李澈盘算了一下,回道:“离开的人超过大半,除了一部分人去了荥阳,剩下的人都在咱们的安排下进入了仇池,一些富户商贾则去了汉中。”

李峻点头道:“咱们也只能做到如此了,也不能强迫那些不愿迁徙的人,毕竟是故土难离呀!”

两人正说着话,张景与江霸一同从军营方向走了过来。

“属下张景,江霸见过大将军,见过李郡府。”

两人来至近前,先是向李峻与李澈见礼后,张景笑问道:“大将军,军营都安置妥当了,咱们何时开始攻击城关?兄弟们可都等急了。”

张景本就是原主李峻身为牙门将时的参军,醒来后的李峻不仅没有让这份关系断掉,反倒让张景的忠心更添了许多。

当初,李澈调任平阳太守时,李峻便安排张景做了督护一职,由此彻底掌控了平阳军。

当下,李峻位高权重,张景虽在言语上有几分亲近,但在礼数上却不敢半分的轻慢。

江霸亦是笑道:“是呀,少主,咱们何时开打呀?”

江霸的性子未变,对李峻的称呼也一如从前。

他习惯称李峻为少主,他觉得自己就是李家庄的家将,应该如此称呼李家二郎的。

李峻与叔父对望了一眼,笑道:“两位哥哥,有这么心急吗?咱们刚安营扎寨,不急,起码也得让守关之人胆颤心惊一天才好。”

私下里,李峻还是习惯与这些人以兄弟相称,他在心里也的确将他们当做兄弟。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才能与自己共同打下一方安定的乐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