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铜驼烟雨 > 第十三章:流民帅

铜驼烟雨 第十三章:流民帅

作者:过往不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2: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梓潼,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元康八年,雍、凉二州大灾,谷物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两地饥民为求活命不得不外出乞食,其中一大部分灾民进入了蜀地。

因灾民众多,朝廷下旨命梓潼郡划地安置。

先是在梓潼县的西北地区设置乌连县安置流民,后又割梓潼县的西北之地,设置万安县供流民乞活。

如此之下,梓潼郡也便领有梓潼、涪城、武连、万安、汉德、晋寿、剑阁、白水等八县,成为梁州治下所辖最多的郡府。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自古以来,无论帝王家如何崛起与消亡,唯有天下的百姓是在用他们卑贱的生命,来接受着朝代的更替,承受了苦中之苦。

逃离家园,四处乞活的人被称之为流民。这些人或贫或富,或孤苦伶仃,或举族苟活。

无论是怎样的人与家族,在战祸与天灾的面前都微小的如同蝼蚁,远离是他们唯一能做的,活下来也是他们最大的渴望。

流民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衣不遮体,朝不保夕,甚至还要忍受着伤病的折磨,他们选择聚在了一起。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力量抗争,才有力量抢来活命的谷物,才有活下来的希望。

李特,原本是流民中的一员。

他与李庠、李骧、李流等一众族中兄弟,随着数万流民进入了蜀地益州。

李特是军伍出身,善骑射搏杀。

他的性情沉稳豁达,处事机敏果断,流民队伍中凡有事,大家都愿与他商议。

在流亡途中,他曾多次领人击退掠食者,且对行进队伍中的老弱病患加以照顾。

故此,李特深得人心,被大家推举为主事之人,又称流民帅。

经过几番征杀与收编,李特带着部下终于在蜀地站稳了脚跟。

随后,李特得到了益州牧赵廞的赏识,命其为督将,并助其扩大了兵力,增强了武备。

流民终究是外来之人,又因流民缺钱少粮,经常行那强盗之事。自流民入蜀后,蜀人深受其害,皆视他们为虎狼之辈。

民众的看法尚且如此,蜀地的官衙内也是尤为忌惮与焦虑。面对日益壮大的流民力量,益州刺史罗尚察觉到了危险。

他知道,这股力量已然达到了动摇自己的根基,祸乱巴蜀的程度。

随着朝廷流民迁出令的到来,益州刺史罗尚开始了逐杀李特军的行动。

在与李特所率领的流民军展开了数十次的厮杀后,双方最终在郫水相持,各自安营扎寨,延绵七百余里。

蚕婆山,位于梓潼县城西约两里处,其势险峻,层林冠盖,山路难行。

虽说难行,但此山却是进出县城的唯一途径,屏峰隘口也正建在这一通道的重要位置。

此刻,隘口城墙上的火把皆燃,守备的军卒们都警觉地向前张望。虽然已是黑夜,但他们依旧睁大了眼睛,努力地搜寻前方的可疑之处。

城墙后,中军帐内,一名中年武将正盯着身前长桌上的舆图。

他的一只手支撑在桌面上,另一只手则在舆图上的标识间移动,最后停留在了一处。

武将名为张征,司广汉太守。

此次驻军梓潼,正是奉了河间王司马颙的军令,来协助益州刺史罗尚夹攻李特。

然而,张征没有想到,他刚刚驻军于梓潼,与他一同协攻的督护衙博便在阳沔被李特之子李荡杀的溃不成军,随后衙博在葭萌再次溃败,领兵远逃。

如此一来,梓潼以西一线,也就只剩下了他的属军在与李特军抗衡。

“既然已经探明了李特大营空虚,那咱们就杀他个措手不及。”

张征在舆图的那个方位上重重地点了一下,随后抬起头,望向周围的属下。

一名武将略有迟疑地问:“府君,咱们是要出隘口直面杀过去吗?”

张征摇了摇头,略作思虑道:“不,先不直接攻击,我们先从这里绕到他的大营后。”

说着,他用手指在舆图上点了点。

“我们步行绕过凤凰岭,迂回至蚕婆山南侧的鹰嘴岩。那里是李特唯一的退路,也是斩断他们两座大营之间联系的最佳地点。”

张征将整个手掌按在與图上,自信地笑了笑。

“我们只要拿下且守住鹰嘴岩,李荡就无法救援。到时我们再前后夹攻李特大营,定能斩了李特的人头。”

鹰嘴岩,顾名思义就知道是个极其险要的地方。

也确实如此,原本就狭长的山路,在鹰嘴岩处因山岩突出让路面窄得也仅够两马并骑。

鹰嘴岩的一侧是陡峭的岩壁,另一侧则是万丈深渊。如此险地,只要守住一端,真算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听完太守张征的话,属官们都将目光望向了桌面上的舆图,盯在了那个名为鹰嘴岩的地方。

同一时刻,在屏峰隘口前五里处的大山间,一处阔地上的军营大帐中,已自封为益州牧的李特正站在行军图前静静地望着。

他的目光同样扫过那处名叫鹰嘴岩的地方,但只是一瞬间,他便摇头转移了视线。

近日来,李特与其子李荡分兵迎敌。

李特先行攻击屏峰隘口,而李荡在杀退衙博后则领兵前来增援。

因为时间上的差异,李特与其子李荡一前一后地分置两营驻扎在蚕婆山。

今夜之前,李特攻打了几次屏峰隘口,都因隘口的地势险要防守坚固而无法攻破。损兵折将下,他也只能是无功而返。

李特早已过了不惑的年纪,身体在连番的征战下也自感大不如从前。

流民的生涯让李特体味到了生死的无奈,也让他知晓了生的可贵。

生,并不能靠别人给予,只能靠自己来抢来夺。既然要抢夺,那就要有属于自己的力量,有属于自己的领地。

当年入蜀过剑阁的时候,身为流民的李特就曾感叹剑阁的险峻与易守难攻,也鄙视蜀主刘禅有如此关隘可守也能丢了基业。

由此,在李特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

他要留在巴蜀,留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他要成为这里的王。

起兵至今,多少战事李特都打了下来,多少郡县也落入了他的囊中。他要打退所有的来敌,将整个蜀地揽于自己的怀中。

对于眼前的屏峰隘口,李特并未过多地放在心上。

日落之时,他分了一部兵马至李荡的营中,命其绕山而行,直取梓潼县城。

届时,对面的张征必会撤兵救援,他再领兵强攻隘口,定可夺下关隘,围杀张征之军。

计划既已做出,李特觉得自己只需稳于营中,暂做几次佯攻等待时机便可。

如此思虑下,已是白了须发的李特坐回宽椅,慢慢地闭上眼睛,脑中筹划起即将到来的事。

子时,一缕乌云遮蔽了月光,霎那间,夜黑如墨。

呼啸的山风穿行于起伏的峰峦间,发出了令人胆寒的声响,打碎了夜的寂静。

四周隐入墨黑中的林木在山风的催动下“飒飒”作响,仿佛有万千兵马藏于其中。

李特大帐外,中军大旗在夜风中猎猎舞动,布质的旗面随着风势发出了巨大的“啪啪”声,犹如长鞭击空。

军营中,几十名巡夜的士卒挎刀持盾,按照既定的路线警觉地巡查着。

手中火把的照明范围有限,但每个人都警惕万分,每有一处异响,队伍都会停下来近前探查。

鹰嘴岩处,于李特大营的那一端也有人在巡查,只是稍显随意了些。

并非是他们不守军规,而是他们觉得此处并没有敌袭的可能。

此处的左右皆为绝境,窄道前端两里处是少将军李荡的大营,这整条山路已完全被自己一方掌控。因此,鹰嘴岩成为了巡夜士卒最放心的地方。

半个时辰后,巡夜的士卒远离了鹰嘴岩,向自己大营的方向走去。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原本毫不担心的局面却在悄然间发生了改变。

当巡夜的士卒刚一远离,几十根长藤便沿着一侧的岩壁落下,一名名身穿轻甲的军卒从长藤上悄然滑下,静伏在了路口的两侧。

当军令烟火直飞冲天时,喊杀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层层的声波回荡在山峦间,久久不停。

站在关隘城头的张征看到火光,知晓绕山而行的三千步兵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将手中的长枪倒提,大踏步地走下了城墙。

城门前,近万名士卒早已列好了队形,刀枪间散发出摄人心魄的寒芒。

当关隘那厚重的大门打开时,马蹄声起,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如同怒潮般地冲出大门,涌向前方黑夜中的李特大营。

一切来的太突然,当坐在宽椅上的李特听到喊杀声初起时,自己的驻军大营已然陷入了火海中。

无数带着火焰的箭矢不停地从大营后方射来,许多士卒尚未反应过来,便已是身中数箭倒地而亡。

李特没有想到会有敌军从鹰嘴岩处发起攻击,他清楚那里的重要性,也对那里的安全性一直很放心,这份放心来至于儿子李荡。

因此,突然的来袭让李特大为疑惑。

如果李荡大营被袭导致山道易手,那为何自己一点动静都没有听到呢?

如果不是,那这些敌军是从哪里来的?难道说是从天而降的吗?

不管有多少疑问,如今鹰嘴岩已落入敌手。

李特知道自己与儿子李荡断绝了联系,自己也即将陷入绝境。但李特的心中坚信,后营的儿子必定会来救援。

因此,他迅速调集好部下,依靠着残存的大营进行殊死的抵抗。

冲出关隘的张征将李特大营团团围住,他用手中的长枪前指,口中高声令道:“将士们,给我冲破大营,凡提李特头颅者,赏百金。”

他的话音刚落,近万名士卒便如排山倒海般冲杀了过去。

此时,李特的身上已经见了伤,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半身的衣袍。

本就不多的军卒已经被分割成了几块,有的正在拼死搏杀,有的则是一点点地倒下,直到没有人站起。

望着正在不停涌来的敌军,李特奋力地将手中长刀挥起,向着周围千余名将士怒吼道:“向前冲杀,斩了那张征小儿,夺下关隘,杀!”

随后,他一刀劈死近前的一名敌卒,催马向张征所在的方向冲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