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铜驼烟雨 > 第一卷:执花仗剑,春风妒少年 第一百一十二章:祸起庆真观

荥阳城东,郡府衙门内。

对于裴璎的到来,郡丞鲁胜没有感到意外。

有些事情不是想瞒就能瞒得住,荥阳郡位于司州境内,又是一个商贸流通的中枢,城外的消息会传入城中,而城内的人也终究会知晓外边的战乱。

粗俗地讲,人就是群居型的动物。

事不关己,随遇而安便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若事关己身,那就根本无法做到听之任之,乱也就成为了必然。

鲁胜向裴璎做出了诸多的保证,即使有些保证连老人自己都不敢确定,他也在微笑中说得信誓旦旦。

既然希望的话语能让人安心,那就不需要去吝啬。更何况,当下的局面一直都在掌控中,没有必要将一些猜测的残酷说给裴璎听。

“先生,我能去京城吗?”

裴璎说出这句话后,立刻觉察出自己的问话有多么愚蠢。

这个时候到洛阳,能否进入洛阳城都是两说之事。即便是进去了,除了给二郎添乱,自己还能有什么作用呢?

如今想来,二郎当初坚决不带下人入京,恐怕早就预料到了今日的险况。

不等鲁胜作答,裴璎歉意地摇了摇头,说道:“是我乱了心,先生莫要见怪。扰了先生的公事,裴璎赔礼了。”

说着,裴璎曲膝向鲁胜执礼,继而又向老人告辞。

鲁胜抬手虚扶了一下裴璎,笑着将她送出了府衙。

“李夫人,你也不必过分忧心,世回不会出事的,用不了多久便能回荥阳了。”

老人的话并非是乱说,这本就是计划中的一环。

当邺城与长安彻底陷入战火中时,洛阳城外将不再有围城之兵,李峻也自然会领着朝廷的封赏返回荥阳了。

裴璎闻言,相信似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然而,这份笑容并没有维持多久,当她坐进车厢内,脸上的笑再次被不安的神色所替代。

虽然鲁胜说了计划的大致内容,听起来也感觉堪称完美,但裴璎还是无法将提着的心安稳下来。

作为闺阁之人,她从出生到现在除了那场灾难外,从来没有经历过兵祸,如此大的战乱更是闻所未闻。

然而,因为夫君李峻,她也就深涉其中,成为关心这场战事的万千人中的一员。

此刻,裴璎不敢不信那个计划,也不敢完全信任那个计划。

这不是坪乡那千把个流民匪寇的祸乱,这可是十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的兵战,是真正的战争啊!

裴璎总觉得心里慌得要命,这样的感觉她有过一次。

那是在李家庄,当李峻从梦魇中醒来时,裴璎看到夫君的神情如寒冰般冷漠,仿佛根本不认识她,更似完全忘记了这个世界。

那一瞬间,裴璎也是如此慌乱,也是如此地感觉失去了全部。

“妹妹,鲁先生都说了没事,你也别这样担心了。”

二嫂裴陈氏跟裴璎一同来的郡府衙门,听了鲁胜的话,她倒是放心了不少,再次劝慰起小姑子。

“对了,妹妹,嫂子看这天色还早,要不咱们去一趟庆真观吧?”

裴陈氏觉得都因自己多嘴才惹了祸,也不知说什么才能让小姑子宽心,只好把希望托付给了神明。

见裴璎有些心动,裴陈氏赶忙继续道:“不是都说那里有个道长很神通吗?不如咱们也去拜一拜,请神仙保佑一下妹夫。”

裴璎闻言,觉得当下能做的事情也只有请神明保佑了,因此也便点头赞同。

若不如此,又能如何呢?

庆真观位于城南,距离城南的迎薰门不远,是一座前几朝留下来的道观。

道观,以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来看则是观道。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道作为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需仰望,故借观。

道观之地,乃窥测无上天意之所,因而有“道观观道”之说。

道教的宫观分两种性质:一是子孙庙,二是丛林庙。

子孙庙由师徒之间代代相传,庙产可以继承,有专属的门派。其他门派的道友可以暂时居住,但不能插手庙务。

丛林庙则不允许收徒,庙产也不能继承,属天下道众共同所有。

另外,丛林庙一般不分门派,凡是道教的法裔弟子都有权居住、管理庙务,也有权被选举为当家人。

庆真观就属于丛林庙的性质,其当家观主是一名姓李的常住道人。

最初,庆真观的规模颇大,是一座由众多的建筑群所组成的大型道观。

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战祸兵乱下的庆真观早已没有了原本的模样,规模上也缩减了许多。

如今,三门六柱的冲天石坊还伫立在道观的最前方,只是坊额上那“观星门”三个字已经模糊不清。

石坊后面是前山门,那是一幢五开间的木结构建筑,重檐歇山顶,外观对称协调。

大门上方挂有匾额,“庆真观”三字是本朝的书法大家所题,笔锋苍劲有力。

山门后面是“三清殿”,三清殿是庆真观的主殿,也是唯一的一座大殿,重檐歇山顶建筑,显得高敞大气。

裴璎到荥阳后听说过庆真观,但她从没有来过这里。

信奉是一种执念,这种执念从古至今便有,并逐渐演变成向虚无祈求人生的痴迷。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贾生》中的两句诗。

裴璎自然不会知晓数百年后的诗词,但她却知晓孔夫子的那句“敬鬼神而远之”。

故此,裴璎没有什么信奉,更没有什么执念,能来庆真观就是为了求个安慰。

庆真观位于荥阳城中,本就缺乏了高山深谷处那种道观的神秘感,再加之规模的日益缩小,导致道观以往的香火并不旺盛。

不过,自从李道长被推举为观主后,庆真观不仅香火日渐旺盛,就连到信徒也增加了不少,到三清殿中祈福的善男信女更是络绎不绝。

究其原因,说是李道长的道法通天,在其敕令之下,满天诸神莫敢不从。

有这样的神通,那便是各路神仙的祖宗,平头百姓怎能不崇奉至上?就连大家世族中也有众多的信奉之人。

庆真观的山门到三清殿间原本是块空地,经信徒们的捐资修整后,成为了一处露天的讲经说法之地。

今日,或许道观中在举行什么法会,又或是恰逢李观主传经布道之时。

总之,裴璎几人进入山门后,便看到有数百名信徒正围坐在讲经坛处,每个人都以额头触地,虔诚地跪伏聆听。

在众多信徒的中央,一名年近四旬的道士正端坐于三层的白石经坛上,经坛周围立有一圈绣有符文的明黄色华幡。

香案之后的道士头戴“五老冠”,身着绣有仙鹤祥云等艳丽的法衣,脚上穿着黑色高筒,白漆厚底的道靴,嘴里正唱诵着神秘的咒语。

裴璎没见过这等阵仗,咋看之下心中未免有些发怵。但瞧见讲经场左右的廊道中有不少的香客驻足观看,她也就随之放下了戒心。

无非是到三清殿中烧炷香,求神明保佑二郎平安归来,这有什么好怕的呢?

裴璎与二嫂裴陈氏一边侧目看着场中的法事,一边穿过廊道向三清殿走去。

翠烟和两名家丁在前边引路,黛菱则与裴陈氏的丫鬟以及五名家丁跟在了后面。

或许,谁都没有注意到,就在一行人走到与经坛平行时,宝座上的道士突然转头向她们望了一眼,随后又继续念起了口中的咒文。

三清殿,道教供奉三清祖师的殿堂。

三清者,即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此三尊神在道教中至高无上,故而道观中都要有所供奉。

裴璎跨过殿门处的高门槛,迈步进入大殿中。

她先是抬头望了望眼前的三尊神像,随后接过翠烟递来的高香,虔诚地拜了拜,将高香插在了香炉中。

裴璎跪在神像前,双手合十,口中不停地默念着心中的祈愿。她期望九天之上的神明能有所感知,保佑自己的夫君平平安安。

“妹妹,咱们愿也许过了,不如求上一签吧?”

裴陈氏见小姑子祷告完毕,为了能让裴璎更宽心,便提了这个建议。

“嗯,也好。”

裴璎赞同地接过裴陈氏递来的签筒,重新跪在神像前的蒲团上,诚心地摇晃起签筒。

“啪...”

一根竹签从签筒里掉了出来,落在了裴璎身前的地面上。

裴璎弯身拿起地上的竹签,不知是紧张还是担心的缘故,她的手有些发抖。

“四野无人到,行人路转迷,虎狼吞瞰地,险处更危机。”

签文无须再解,仅从字面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支下下签。

裴璎呆呆地望着手中的竹签,刚有些平复的心绪再次纷乱起来,心中的忧虑更盛了,彻底变成了无法抑制的惊惧。

这时,一名素黑打扮的人走进大殿,神情严肃地来到了裴璎的面前。

裴璎见到来人,赶忙将手中的竹签藏到袖笼中,开口问道:“彭毅,你怎么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