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六章 晋定公 第32节 黄池之会(上)

吴国,果然来了。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派人邀请晋定公赴黄池召开国际会议。这个国际会议即历史上著名的黄池会盟规模有多大呢?

参会的,是四方力量,一是周王室的人,当然是来作摆设的;二是鲁国人,是代表春秋礼仪的见证人;三是吴国人,吴王夫差及十万精锐吴军将士;四是晋国人,由赵鞅率军陪伴晋定公参会。

这就算国际会议了?是的,因为吴王夫差认为,这次会议,只要有晋国和吴国两国参加足够了,因为会议的议题就是确定当今世界的诸侯盟主是谁。在晋国内战之前,诸侯联盟盟主一直由晋国担任着,吴国想要这个宝座,只需要同晋国商议即可。

意思很简单,你晋国让出来即可。那就是两国之间的谈判布局,何必要让其他国家参加?楚国么?已经被咱大吴打残了。齐国么?也被咱大吴打得现在还在养伤。其他那个弱不禁风的诸侯,就别来丢人现眼了。

准备充分的吴王夫差胸有成竹志在必得,晋定公到来时,吴王夫差命全军擂响战鼓,把晋定公差点吓出尿来。但吴王夫差忘了,掌握晋国大权的并不是晋侯,而是上军元帅赵鞅!

赵鞅是谁?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文韬武略的将帅之才,你吴军之威能吓得了这位刚刚在家族内讧、晋国内战、世界大战这三级战争中凯旋而归功成名就的牛人?

赵鞅早就有了关于诸侯盟主的定位:别看你吴国长了一身肌肉,看起来很凶猛的样子,在咱老赵面前,说穿了就是一东夷小国,没有多少文化底蕴,靠着打赢几场仗的暴发户而已!

想要夺取盟主之位,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赵鞅一边陪同晋定公参会由吴国主持的黄池之会,一边吩咐韩不信、魏侈、智申这三位卿级班子成员作足与吴一战的准备。

黄池,济水故道南岸,约位于今天的河南新乡市封丘县南部荆隆宫乡坝台村东。由于黄池这个地名的历史文化意义重大,所以也有人认为黄池位于今江苏徐州市的邳州市北。

这个不稀奇,一方面,感谢考证越来越现代化,也越来越精准化,可以让我们把一些历史文化遗迹给弄清楚;另一方面,历史文化本就是无价之宝,笔者家乡如果也有此类历史文化痕迹,当然得为自己家乡争取了。

不用说争论这些可以考证的历史文化遗迹,就是争论历史文化名人死后葬在哪里,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曹操墓、包拯墓等等。

吴王夫差信心满满,毕竟,这是南方诸侯北上争霸所达的最北之处,夫差已经创造了历史。为了确保吴国成为诸侯联盟盟主,夫差还特意戴上了帽子!

几个意思?吴国人从来不戴帽子么?应该是的,因为传统的吴国人、越国人以及三夷、江淮不少小国,都不戴帽子,大家都很自觉,把自己归类到东夷。

东夷,南蛮,北狄,西戎,这是中原诸侯对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的贬称。楚国就曾经放言:吾,蛮夷也。

吴国也曾经放言:吾,东夷也。

相比现代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

正因为不怕,所以楚国也好,吴国也好,越国也好,还有许多蛮夷部落首领也好,个个称王!

这些王,与周天子这个王是不能比的。周王,那是天命的,是自周文王那颗种子传承下来的,不但是法定,更是天定。而这些王,是自命的,除了自己,没人承认。

完全摒弃中原诸侯所遵循的周礼法制,是这些国家一个很鲜明的特点。令人叹服的是,正是因为这些国家不遵周礼法制,反而使他们迅速强大起来。

比如楚国,在春秋一开始,便按自己的方式迅速崛起于江汉。但在与晋国争霸的过程中,楚国逐渐中原化,尤其是他们军队的战略战术逐渐周礼化,接受了战礼,于是,战斗力反而逐渐下降。

那吴国呢?吴王夫差见自己有机会成为诸侯联盟盟主了,也就需要周礼了。因为盟主本身便是周天子的一种认可,是一种授权,给予征四方以讨不遵的权力!

于是,从来不戴帽子的吴王夫差,此时需要一顶帽子了。听说夫差要戴帽子,正在勤奋写春秋的孔子鼻孔里嗤了一声:“这个吴子,不懂帽子却还要戴帽子,有趣至极。”

夫差没有听到孔子的讥讽,他不但找来了帽子,还要来了黑色的礼服,然后按周礼规定,将自己的战车以及军队都周礼化。天子喂,你看看,咱大吴,也是中原诸侯嘛。既然是中原诸侯,那当然有资格当上中原盟主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