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五章 晋顷公 第20节 晋作刑鼎(上)

这边,新任中军元帅魏舒不断展现着他的虚心纳谏、不耻下问形象,那边,有一个人正在生着闷气。

生着闷气的人正是范鞅,这位范氏家族牛人,政治老练,谋极富略,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晋国政坛上一名老奸巨滑贪得无厌的高级官员。

他当然生气,因为祁氏、羊舌氏两大家族被灭,他的范氏家族居然没得到一分土地。你国君也好,你魏舒也好,搞这一套,拿着国法来吓人,什么家法国法,无非就是想要人家士大夫家族的土地而!

现在你魏舒得志了,当上中军元帅了,你就唆使国君搞国法为大?什么是国法?还不是符合你们利益的便是国法,不符合你们利益的便不要法了?

不行,如果你们再以某家在执行家法时,再弄什么家法凌驾于国法这样的事来,那岂不是随便可以灭了大夫家族,然后再次瓜分其家产土地?

别看咱老范家现在土地最多、实力最强,再给你们这样搞下去,你们的土地越来越多,到时咱老范年岁大了,告别这个世界了,那咱范家岂不是要被你们赶上甚至超过了?

这不行,至少咱老范现在还在,就必须杜绝这种以国法压制家法从而灭了大夫家族的事发生。

范鞅有的是办法,他把中行寅找来:“看来,必须要公布法律了,让各大夫家族都严格按公布的法律办事,让他们小心点,这样才会避免什么家法凌驾于国法的问题出现。”

中行寅一切都听范鞅的,这两家是世交,父亲中行吴去世后自己在范鞅的全力支持下入卿,但他现在在六卿中的排名是倒数第二。得做点什么事,让晋国上下都看到咱中行家族的贡献,多立功才可以得到快速提拔。

“范大人,赵鞅此前对祁氏、羊舌氏被灭有过一些意见,他认为既然一切要以国法为依据,那应该让国人都知道国法到底是什么样的,而不能象以前那样,由卿大夫和国君来按习惯和传统来判案。”

“快去把他请来,我们一起商议。”范鞅对赵鞅本无好感,但他觉得这个人可能利用。

赵鞅听说范鞅、中行寅有意公布法律,心想这是好事啊,如果法律早点公布,那祁氏、羊舌氏这样的家族怎么可能会被灭族?现在国家很乱,国君权威不够,却又要乱举屠刀,这不符合晋国利益。

赵鞅心直口快:“郑国子产几十年前制作了刑鼎,把法律刻在鼎上,陈于太庙,大家便知道了原来刑法是这样的,所以都严格按照刑鼎上的法律规范言行,郑国大治。我们晋国早就应该这样了。”

范鞅大喜,三人商议了一番后,决定比郑国的刑鼎更进一步:郑国铸刑鼎,晋国也铸一个,不过郑国人用了铜,咱晋国比郑国发达,就用铁。

具体就由赵鞅、中行寅两位卿大夫实施。

六卿会议很快通过了这个方案,因为这三人至少便有三票,魏舒也不想得罪范鞅。

赵鞅的执行力是超一流的,公元前514年冬,赵鞅、中行寅率军到达汝滨,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东北一带,这是晋国前些年灭了陆浑部落后新得的城邑。

干什么呢?筑城。筑城到了春秋这个时候,已经变得很流行了。西周时期,诸侯国的概念其实是一个都城的概念,加强国家建设,说到底便是加强都城建设,是一个点的建设。

但到了春秋后期,国家的概念已经变成了国土的概念,不再只是一个都城的事了,而是这个国家内大大小小各个城邑的事。国家的边界概念越来越明确,诸侯国对土地也越来越需要。国家的大小,从原来的都城的大小为衡量,变成国土面积的大小来衡量。

那就需要国家对每一个新得的城邑予以保卫,最直接最有效的保卫办法便是加强防卫,这便需要修筑城邑的城墙,并加强城防工事建设。

赵鞅、中行寅这次正是到汝滨筑城。这是一项军事行动,国家有军事行动,那就得配套军事义务。赵鞅命令附近一带积极捐献军资,史料记载,征铁一鼓。

这个鼓,是一个数量单位,按当时的计量法,一鼓便是四百八十斤。赵鞅需要这些铁来铸造刑鼎。刑鼎刻什么内容呢?那便是范鞅的父亲、前中军元帅范匄于公元前550年制订的晋国刑法。

范匄是一位值得尊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所制订的这部刑法综合了晋国历史上沿用的晋献公时代的“士蔿之法”和晋文人时代的“被庐之法”,将相关刑狱方面的内容从国家大的法典体系中分离出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刑法,史称范宣子刑书。

但是,这部刑书是属于晋国公室的,是属于晋国卿大夫的,是被藏于秘府,为少数人服务的。百姓看不到,甚至许多士大夫级别的贵族阶级人士也难以看到。

因为,看到是不正常的,看不到才是符合周礼的。春秋的中前期,列国除了楚国的治理较早地带有些法治的性质,其余的诸侯国,尤其是以宋国、鲁国、齐国、郑国、卫国等周王朝京畿附近一带的诸侯国,完全遵从的是礼制治理,即周礼。

晋国也算是开放有前卫的了,所以才会有晋献公时期的士蒍之法,以及到后来晋文公的被庐之法,再到士蒍的刑书。但说到底,这些法律条文,是服务于晋国公室的,到后来是服务于晋国卿大夫的。

但是,现在晋国的六卿内部出现了严惩的分裂和矛盾,对于刑法的解释,国君有国君的解释,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魏氏、智氏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怎么整?

既然没法整,那干脆都公开吧。就这样,一个本是为了缓和权力斗争紧张局势,以及个别卿大夫为了打压敌对势力而作出的决定,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事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