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五章 晋顷公 第12节 晋迎敬王

春秋之晋国风云 第十五章 晋顷公 第12节 晋迎敬王

作者:千里草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0: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目标一旦明确,那就看执行者的执行力了。赵鞅的执行力显然是极强的,黄父会盟结束后,赵鞅及时督促各参会诸侯国送粮运兵,全力支持周敬王。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的重要支持力量召庄公、南宫极相继去世,王子朝势力锐减。此时的楚国,正值楚平王去世,一时无法顾及王子朝。齐国正积极干涉鲁国内部权力斗争,有意支持被鲁国三桓赶出国的鲁昭公回国复位,也无暇顾及王室内乱。晋国出手了。

晋国出手之前,周敬王团队先是大造了一个舆论。什么舆论?一则王子朝已经被上天抛弃的流言。

黄父盟会后,晋国公开表态支持周敬王,并且会盟诸侯,准备一起讨伐西王王子朝,且送兵送粮,给王子朝造成很大的压力。

王子朝一直坚信自己才是周王朝的真命天子,前有先天子周景王的宠信及非正式指定自己为接班人,后有朝中大量臣子官吏支持自己,并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初步胜利:赶跑了由刘氏、单氏抗扶持的周悼王,并令其惊恐致死;打胜了继位的周敬王,自己稳坐王城天子宝座。

晋国啊晋国,难道你就不知道予一人才是真正的天子么?怎么非得把抗扶持姬匄呢?

王子朝非常郁闷,他决定向上天求助。于是,公元前517年,赵鞅会盟各国卿大夫于黄父后,王子朝在黄河搞了一场祭祀活动。这场祭祀,王子朝将周王室的一块宝玉敬献给了黄河之神,具体形式便是祈福后将这块宝珪投入黄河。

这可是国宝啊,于是,围观的人中有一个水性特别好的船夫,他待祭祀活动结束后,趁人不知,潜入黄河找寻这块宝珪。

这个船夫恐怕要排进中国历史水性最好的人之一了,什么后世的浪里白条张顺、阮氏三兄弟那肯定是靠后排了,因为他居然找到了这块宝珪!

船夫大喜,如果把这块玉卖了,那可以说是几世不愁吃了。但他的这个行为却是严重违法的,于是,周敬王手下一个叫阴不佞的大夫以袭击在黄河搞祭祀的王子朝为理由,率军追赶王子朝。

王子朝早就回了王城了,阴不佞就以抓捕那些参加王子朝祭祀的百姓为理由,将那个船夫也抓了。船夫心疼地把那玉珪上交,于是,阴不佞就得到了这玉珪。

阴不佞没有将玉珪上交给周敬王,却向周敬王汇报了具体经过:“陛下,臣抓获得玉者,说来也奇怪,得玉者口口声声说就是这块玉珪,但交给臣的,就是这个。”

周敬王一看,顿时火大了:这是玉珪么?这分明是石头啊。

阴不佞继续道:“陛下,臣以为这是天意。本是王子朝将宝珪敬献黄河之神,但黄河之神显然没有接纳他的宝珪,故将宝珪变成了石头。恭喜陛下,王子朝很快要覆亡了,陛下马上要回王城了,臣等替陛下高兴啊。”

周敬王听后大喜。然后,阴不佞关于宝珪变石头以及上天决意抛弃王子朝舆论便热了起来,洛邑军民以及百官都议论纷纷。

一切都妥了,赵鞅可以出手了。公元前516年,赵鞅代表晋国率联军讨伐王子朝。此时王子朝已经是困兽之斗了,哪里是联军对手?

王子朝无可奈何之下,将王室的宗器宝贝、典藏书籍等一并装车,率其支持者仓皇逃出王城洛邑。赵鞅迎周敬王回到王城,周王室二王并举的乱象总算结束。

但是,周王室经此内乱,本已衰落得不行,此时更是雪上加霜。王子朝带着大量的王室宗器以及典藏图书逃到了楚国,那可都是稀世宝贝啊。

为了得到楚国的扶持,王子朝将这些典藏图籍一并送给了楚国,从此,原本被视为南蛮之国的楚国,一下子将国家的文化程度提升到了其他诸侯高不可攀的高度!

这对楚国来讲是天大的利好。这里要说一句的是,负责管理周王朝典籍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老子先生,此次跟随王子朝一并逃到了楚国。

但是楚国自楚平王去世后,继位的楚昭王年幼,楚国令尹囊瓦贪得无厌,又没有治国理政的真才实学,在吴国的不断侵袭下,楚国正在迅速衰落。

年轻的赵鞅冷静地看着世界局势,他对晋国充满了希望。是的,此时,如果晋国能够抓住楚国衰落的契机,六卿精诚团结,一致对外,那在自己为卿的岁月里,晋国将全面称雄江湖!

但是,这只是如果而已,因为晋国内部也确实令人遗憾,尤其是六卿中那几个老家伙,实在是太贪了。比如中军佐范鞅,便是一个闻名于世的大贪官,经常为了一己私利,向各诸侯国索贿,然后便做出一些不利晋国诸侯盟主形象的事来,这实在让列国诸侯失望。

这一次,范鞅又奉命代表晋国去处理国际大事了,这个国际大事,当然是周王室的事。

周王室的事,指的是继续勤王。公元前516年,在晋国的号召与积极努力下,东王战胜西王,现在周天子确定为周敬王,那个王子朝已经逃走了。

但王子朝还有相当的势力存在,此时盘踞于楚国,随时都可能发起反攻。都城洛邑经过这一场内乱后,急需要众诸侯帮助。

公元前514年秋,范鞅召集了宋国、卫国、曹国、邾国、滕国等在扈地召开国际会议,就各国派出军队卫戍王城作了详细部署。这事很快达成了共识,范鞅非常高兴。

令范鞅更高兴的是,在鲁国的事上,他得到了一大笔的财富。这又是鲁国的什么事呢?

所谓鲁国的事,那便是鲁国在公元前517年,鲁国的孟叔氏、叔孙氏、季叔氏这三桓与鲁国国君鲁昭公起了冲突,鲁昭公在这场鲁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权力斗争中落败,逃亡去了齐国。

这引发了宋国、齐国、卫国等人的不安,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被赶出自己的国家,这还了得?这三国都想着帮助鲁昭公回国,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齐国,甚至一度出兵讨伐鲁国,意欲送鲁昭公回国,但没有成功。宋国前国群宋元公甚至为了此事到晋国来请求,来回奔波,最后居然死在路上。

鲁昭公滞留国外,一直得不到回国,主要原因就是鲁国三桓势力实在太大,而且他们祭出一大杀招,将所有帮助鲁昭公的人全部打趴下。这大杀招便是贿赂,重重地贿赂。

在各位好朋友的建议下,鲁昭公亲自到了晋国,希望晋国出面,帮助解决鲁国的问题。此时,各国参加了扈地会议,卫国和宋国认为,既然晋国能够帮助处理周王室这样的大事,那就应该趁机处理一下鲁国的事,都强烈要求晋国能够出面送鲁昭公回鲁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