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三章 晋平公 第58节 韩起谋地(上)

那中军元帅韩起呢?如果说韩起也向他的前任一样的话,那晋平公确实可以高枕无忧地做他的国君了。也许,一开始韩起也是在学赵武的,比如,赵武以知书达礼闻名诸侯,韩起也读了大量的诗书,在许多外交场合,以诗为礼,也确实留下了不少佳话。

公元前540年,由于鲁国国君鲁昭公即位后,晋国未派人表示祝贺,韩起便启程赴鲁国聘问。这当然是符合礼数的,在鲁国,韩起专门拜访了鲁国太史。

鲁国太史非常激动,这毕竟是世界超级大国晋国的执政大夫啊,尤其是当他看到韩起要求阅读鲁国所典藏的《易像》、《鲁春秋》等书籍时,非常感慨。要知道,当时整个春秋江湖,正如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各国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扩张兼并,唯利是图,也就鲁国还在苦苦遵守着周礼,还保存着这些书籍。

其实如果韩起去一趟周王室,那才是真正的周礼集大成者。但去王室,对韩起没什么意义。

数百年来,已经没有大国的卿大夫来鲁国学习周礼了,所以鲁国太史对韩起这样重视周礼非常激动。

韩起阅读后,也感慨道:“周礼都在鲁国啊,如今我才知周公的德行,也明白周朝之所以能够成就王业的原因啊。”

这相当于诸侯盟主晋国大大地表扬了鲁国一把。鲁国人非常激动,鲁国国君鲁昭公因此而隆重招待了韩起一行。

在招待会上,鲁国卿大夫季孙宿大拍韩起马屁,他吟诗赞美韩起,将韩起比作周初时的辅政良臣,将晋平公比作周文王,令韩起非常快乐。他后来便专程应邀赴了季孙宿宴,看到院子里有一棵树长得非常漂亮,忍不住赞了几句,季孙宿又不失时宜地吟诗,将韩起比作召公。

韩起甚至都不好意思了,赶紧道:“实在不敢当,不敢当呐,我韩起哪里比得上召公啊。”

不管如何,韩起对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鲁国人所吟赋的诗经还是相当熟悉的,这也使他有了一个知诗书守礼义的美名。

连齐国的上大夫晏婴也对韩起非常推崇,尤其是当韩起代表晋平公向齐国少姜下聘礼时,偶尔评价了当时在齐国权倾一时的两位上卿高虿、栾灶的儿子时,通过与两位年轻人见面闲聊了几句,便断言他俩的儿子即高疆、栾施将保不住家族。全齐国人都不相信,只有晏婴认为韩起的判断是正确的。事实也证明,韩起这次评价是正确的,因为栾、高两族后来都在齐国权力斗争落败,逃亡他国。

韩起到卫国去聘问时,史料又记载了卫国执政大夫北宫文子吟诗,将韩起比作卫国先君卫武公。这让韩起的知名度更大,再加上又是晋国中军元帅,韩起确实有些飘飘然了。

但韩起果真是象列国诸侯所认为的一位谦谦君子?嘿嘿,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说,赵武以后的晋国在世界大和平环境下得到的是什么,那笔者要说,晋国收获了一个糟糕透顶的**环境!

晋平公不理国政了,他只管吃喝玩乐。卿大夫们为自己的家族谋私利越来越露骨,包括韩起。

韩起首先看中的是一块土地,那便是州县。州县本来是周王室的土地,在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东北部的武德镇,后来成了晋国的领土,具体是栾氏族人栾豹的采邑。

栾氏被灭族后,这块地便一时没了主。当时赵武认为这块地应该属于自己,赵武的理由是州县原本属于温邑,而温邑本就是赵氏的封地,故应该是赵氏的。

但范匄和韩起都认为州县从温邑那里分出来已经过了很多很多年了,而且,因为国君不断分封土地给大夫的原因,一个县邑自从分为两块地方甚至更多地方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如果按照原本属于哪个县邑的逻辑去确定如今的归属,那是不合理的。

赵武是一个谦谦君子,他见两人说得都有道理,而且范匄当时还是中军元帅,韩又只比低一级,如果反驳的话,那显得自己与这两人争地了,传出去实在不好听,于是便主动放弃要求。

这下把范匄和韩起搞得很不好意思,最终就不了了之,暂时归国君所有。而且,赵武担任中军元帅时,赵武之子赵获曾经劝父亲趁机将州县给要了来,赵武当时便训斥了赵获,甚至放出狠话,今后有谁敢再提州县归属的问题,处死!

那是公元前550年的事,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但前中军元帅赵武有令,这块土地属于晋国公室,谁也别想惦记。但韩起一当上中军元帅,便惦记起这块地了。

但他如果直接向国君要,那最有理由得到土地的肯定是赵氏,范氏也可能会来抢,而且赵武本来便有令,自己还能怎么办?

韩起是有办法的,他的办法便是移花接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