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三章 晋平公 第52节 良相赵武

春秋之晋国风云 第十三章 晋平公 第52节 良相赵武

作者:千里草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0: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赵武是晋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中军元帅,他少年时经历了父亲英明早逝、母亲陷害家族最后导致家族被灭的悲惨命运,靠着与赵氏家族世代交好的韩厥的帮助苟活于世。

小时候的蒙难生活使他发奋图强,赵武勤奋学习,熟读诗书,尤其是对《诗经》可谓是了然于胸。史料记载了不少他对诗经的引用做到随手掂来的事,以诗喻志、抒情、提醒、暗示,而且总是运用得恰到好处,可谓是全世界卿大夫中的高人雅士,应被称之为儒帅。

由于很小时候便成为了赵氏家族族长,他幼小的肩膀上扛着整个赵氏家族的责任,所以走向历史舞台的赵武给人的印象永远是那么地谦虚有礼、小心谨慎。正是因为他的谦虚和谨慎,使他的赵氏家族在复杂的晋国权力斗争场上不但没有受到伤害,反而随着他的成长而不断成长。

赵武给整个春秋江湖留下了谦虚有礼的好名声,各国卿大夫们都热情赞美他。是的,作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超级大国、诸侯盟主晋国的执政大夫,完全有理由到各国作威作福,但赵武从不表现出盛气凌人。史料很少记载赵武发怒的时候,在他看来,一个人是深含于内心的对正义、信用的坚持。

所以在多次国际外交场合,赵武都表现出了忍让。赵武的忍让表面上让自己的威严受到了影响,但却获得了永远的人心。比如对郑国拆毁晋国驿馆围墙,赵武非但没有责难郑国,反而因此反思礼遇尊重各诸侯国的重要性。比如弭兵会盟时,对楚国强出一头抢占主盟地位不予计较等等。这个时期的晋国和楚国相比,我们总能发现,楚国貌似处处占上风,但诸侯们最终总是对晋国心服口服。

有错即改,是赵武的一个显著优点。而且,赵武往往能做到不但有错即改,还不文过饰非,不断鞭笞自己。史料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大夫张孟去拜访赵武。张孟到赵府时,赵武正在忙着修建赵府。张孟看到工匠正在打磨房椽,叹了口气,转身就走。

张孟是晋国有名的贤大夫,赵武对他一直很尊重。赵武后来听说张孟来了又走了,心想张孟肯定哪里对自己有意见了,非常着急,于是便放下手头事,驾车去张孟家。

赵武对张孟说:“您来了又走了,这肯定是我有哪里做得不对,您一定要告诉我啊。”

张孟这才说:“是啊,我是看到元帅您修建府第不合礼仪啊。天子的宫殿,砍削房椽后,先要粗磨,然后再用密纹石细磨;诸侯宫室的房椽可以粗磨,但不能细磨;大夫府第的房椽可以砍削,但不能磨;士的房子只要砍掉椽头就可以了。

元帅呐,备物得其所宜,这是义;遵从尊卑等级,这是礼。现在您显贵而却忘义,富有却忘礼。忘义却礼,这是祸患之源啊。”

赵武听后对张孟深施一礼,谢道:“没有您的教诲,我差点犯大错了。”

赵武回后,立即命令停止磨光房椽,只要砍削即可。那对已经磨过的房椽怎么办?有工匠建议把它们全部砍掉,赵武摆摆手道:“不必这样。让磨过的也用上,我就是要让后人看到,这座府第有两种房椽,看到那些砍削的,便想起这是仁义之士而为;看到那些打磨过的,是丧失仁义之心的人所为。”

赵武自公元前548年担任中军元帅,到公元前541年去世,期间他促成了世界和平,所以史料关于赵武对外用兵便鲜有记录。之前,赵武参加了晋国组织的诸侯联军对齐国的平阴之战,但战场上的赵武表现平平。有人说,赵武的武功差了些。

是的,这是事实。平阴之战中,晋国大胜,齐国被打残,许多晋国大夫因此而获得军功,但赵武和韩起所在的上军却表现平平。但这是不是赵武故意所为呢?

赵武是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而要在权力斗争中保全自己,在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前,那便得低调。低调的最直接表现,便是不争不抢。军功,就让你们去得吧,我赵武,只要听从上级的命令即可。

谁都喜欢低调的人,赵武处处谦让,因此被整个晋国所喜欢。但靠低调是走不上权力巅峰的,这个时候,赵武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真正贵人,那便是英明神武的晋悼公。

如果没有晋悼公,赵武才50岁的生命中,可能是当不上代表晋国权力之巅的中军元帅的。晋悼公大力提拔功臣之后,他看到了赵、韩、魏这三家的后人,重用提拔之,成为这三个家族最终在晋国政坛上崛起的最强有力的依靠力量。

晋悼公去世后,赵武的地位便顺理成章了。只是可惜,赵武执政的岁月里,他摊上的是一个平庸的晋平公,甚至不但平庸,而且荒淫,这使赵武的执政生涯变得困难起来。

如果国君英明一些,那赵武的政绩会更加突出。但由于晋平公实在是晋国历史上最不济的国君之一,赵武把大量精力用于了弥补晋平公胡作非为所带来的问题。

唉,晋国公室啊,如果遇上一个象晋悼公这样的君主,可以牢牢控制整个晋国政坛,但象晋平公这样的,实在是太弱了。晋国公室的力量却无法得到加强,传统的晋国卿大夫家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如何真正做到忠君爱国?

赵武能够想到的办法便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只要这些人是被国君所使用的,那便可以制衡一下卿大夫家族。所以赵武倡导了客大夫制,使晋国一下子得到了大量人才。

赵武所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样幻想着强化晋国公室力量的措施,说到底是治标不治本,甚至可以说最终反而是严重损害了晋国公室之本。所谓的为国家吸收、培养人才,如果国君不会用呢?

赵武死后,晋国的这些历年来形成的人才群,最终不可能被晋国国君为首的公室牢牢把住,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卿大夫,于是,最后智氏、中行氏、范氏、赵氏、韩氏、魏氏的家臣们,在历史舞台上不断表演起他们的精彩节目,成为晋国历史的一个新特点。

赵武当然是看不到了,但他的赵氏家族却因此而获益。来自于各国的受压迫、打击的权力斗争失败人士,到了晋国后,以自己所选择的卿大夫家族为效忠之主,参与到晋国权力斗争中,使晋国的权力斗争更加激烈、更加血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