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一章 晋厉公 第22节 伯氏灭门(上)

前面我们讲到了郤犨说因伯宗一事,导致朝中不少大臣怨恨郤氏,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伯宗是晋国一著名大夫,以敏而善辩著称。早在公元前594年,楚军讨伐宋国,将宋国都城缗邑团团围住。宋国紧急向晋国求助,当时晋国国君晋景公以及许多大臣有意救宋。

伯宗却认为此时晋国不宜与强楚直接对抗,当时晋国刚刚在泌地之战中被楚国打败,故“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还发明了一个鞭长莫及的成语,最后晋国决定不去救宋。

再下来晋景公想要出兵讨伐赤狄,当时朝中许多大臣认为晋军新败,楚国强悍,如果此时再去惹赤狄将引来更大的麻烦。但伯宗力排众议,认为楚国的目标并不在灭亡晋国,而是争取中原霸主地位,晋国不若在对楚示弱的同时,加紧消除来自赤狄的威胁。最终令晋景公下定决心,让荀林父率军讨伐赤狄并获得大胜,提振了晋军将士信心。

正因为伯宗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远见,所以深得晋景公信任。公元前586年,梁山地震,当时震级非常大,史料记载是梁山崩塌,淤塞黄河。这是在晋国发生的地震,而古时对于地震火山之类的自然灾难非常重视,晋景公非常担心,他当即便下令召见伯宗,寻求对策。

史料记载,晋景公派出传驿专用的速度非常快的轻快传车,急招伯宗入绛都商议。伯宗快马加鞭往绛都赶,结果在路上与一辆满载货物的重车相遇。由于道路狭小,两车互不相让,堵在路上。

伯宗很生气,毕竟自己是晋国大夫,国君有要事召见,一辆普通老百姓的车居然敢不避让?他怒斥责重车车夫道:“还不让开!?本官有要事!耽误了国君大事,你担待得起吗?”

但没想到,那个车夫却道:“大夫你看,这一路上,你遇到了多少象小人这样的车?这说明什么?说明您不巧遇上了堵车。与其一路要与人抢道,您不如另寻快道呢。”

伯宗大吃一惊,这车夫讲得有道理啊,自己的传车轻巧,对方的是重车,调养转弯都难。况且,一个普通老百姓居然能够对着自己这样的高官大夫不卑不亢,还非常理智提醒自己如何才能尽快赶到都城,这是一位高人呐。

于是便礼待车夫,问:“您是哪儿人氏?”

车夫说:“我就是绛都人。”

伯宗又问:“那现在绛都什么情况啊?”

车夫说:“梁山崩塌,听说国君召贤大夫伯宗回去商议对策。”

伯宗一听,更来了兴趣,便又问道:“那你认为伯宗应该怎么建议国君呢?”

车夫哈哈一笑道:“山有腐朽所以崩塌,这是自然现象,伯宗需要提出什么好建议啊?一切都是有法度的,比如山崩河竭,那国君就得离开寝宫,节约用度,轻车减从,撤除乐器,取消用兵。

同时开展祭祀,救济百姓啊。这都是已经既定的,历来都是这样在做的,何必再商议什么对策?所以就算伯宗再有才德,他回去还能向国君建议什么新鲜的东西呢?”

伯宗无限感慨,他更觉得这个车夫一定是隐居民间的人才,执意要邀请他一同去见国君,有意推荐车夫出仕。

但车夫不同意:“大夫您看,小人这满满一车货物,我走了谁来管接下来的事?每个人都有他的职责,大夫还是不要勉强了。”

伯宗后来另寻捷径到了绛都,将车夫说的这套话统统转述给了晋景公,晋景公恍然大悟,这不就是遇事别慌么?一切皆有法度,作为国君,严格依法依礼去做即可。

晋景公十分信任伯宗,有意提拔他,给予他带兵立功的机会。公元前585年,由于宋国没有参加晋国主导的虫牢之盟,晋景公纠集了卫国、郑国以及部分狄人讨伐宋国,晋军便是以伯宗为帅、大夫夏阳说为副率军讨伐宋国。

晋军进入卫国境内的鍼地时,副将夏阳说见卫军根本没有防备,便心痒起来,他建议伯宗袭击卫国,理由非常好笑:“虽然不能攻克卫国,但如果我们袭击卫国,一定能够多抓一些俘虏回去。”

这个夏阳说后来也没见诸于史料,估计这算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春秋舞台上的表演了,想想看,这种人能够长久么?卫国是谁?是你晋国的盟国啊。这次出征的目的是谁?是宋国啊,而且卫国还是盟军哩,你夏阳说居然提出袭击自己的盟国?

所以伯宗当时便严词拒绝道:“胡说!卫国因为相信晋国,所以军队驻扎在他们郊外而不加防守,如果袭击他们,这是丢弃信用。多抓了卫国俘虏有个毛用?你令我们晋国失去信义,以后国君还能够拿什么去获得诸侯的拥护?”

可以说,如果不出意外,伯宗应该很快位列晋国卿级班子,他已经得到了晋景公的全面信任。连伯宗也都认为自己将很快得到提拔,不免有些得意起来。

史料记载,伯宗夫人是一位仕智女性,她见伯宗常常直言不讳,盛气凌人,经常提醒伯宗:“小偷憎恶主人,百姓讨厌当官的。有人喜欢好人,也有人憎恨妒忌好人。你这样直言不讳,小人不会喜欢你,你小心若祸上身啊。”

伯宗听了吗?听了,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伯宗仍旧我行我素。有一次,伯宗回到家,而带喜色。伯夫人问:“夫君今天为何这么高兴?”

伯宗得意道:“今天,我在朝堂发表意见,很多大夫都赞叹我说有想当年阳子风范 。”

伯宗嘴里的阳子,即曾经的晋国太傅、大夫阳处父,以智计雄辨著称,但也留下了华而不实的典故,最后因建议晋襄公更任中军元帅而得罪了先氏家族,结果被先氏家族刺杀身亡。

伯夫人忧虑道 :“能够长出长米的谷子外观并不漂亮,有用的话哪里用得着修饰。想当年,阳子华而不实,言而无谋,结果祸及自身,您何喜之有啊?”

伯宗不服气道 :“你不相信?好吧,那我安排一场宴席,邀请几位大夫来家喝酒,你在一旁听听,看看你夫君的本事。”

伯夫人道 :“好。”

于是为伯宗准备了一场宴席,伯宗邀请了几位晋国贤大夫来家里喝酒。事后,伯宗问夫人:“怎么样?”

伯夫人道:“确实,各位大夫才学不及夫君您。但是,夫君应该知道,现在朝中权贵当道,百姓意见很大,国家处于多事之秋,不知何时危险就会降临。您性格耿直,总是直言伤人,妾担心难免遭殃。请夫君考虑考虑后路吧,至少要多结交贤大夫,将我们儿子州犁托付给他们吧。”

伯宗听后虽然不悦,但夫人之言确为金玉良言,于是与后来晋国著名贤臣、政治家、外交家叔向交好。叔向,也是我们这部书里要重点推出的一位晋国牛人,以后会讲到。后来,正是在叔向的帮助下,伯宗之子伯州犁得以逃至楚国,算是为伯氏存续了血脉。

伯宗夫人,并未在历史上留下其名字,但正因为这段劝夫之言,使她获得了仁智女性的美名,被西汉的刘向编于其经典名著《列女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