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章 晋景公 第47节 主动求和

春秋之晋国风云 第十章 晋景公 第47节 主动求和

作者:千里草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0: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郑国本就是一特别想惹事的诸侯,夹在晋国和楚国两强相争的中间,日子本就不好过,光脚的不怕你穿鞋的,既然你晋国要欺负我们郑国,那我们郑国也要弄点事给你晋国佬看看。

于是,郑国出兵讨伐许国,因为许国是楚国的小弟,只要楚国大兵一来,郑国人便光明正大投降楚国。这是郑国人的老套路了,夹缝中求生存,他们居然找到了一条符合郑国实际的生存之路:主动惹事,引晋国或者楚国来讨伐,然后光明正大挨靠。

投降又不丢脸,丢脸的是你楚国或者晋国,连自己的盟国都保护不了。

这还不算完,郑国派人对楚国人讲,上次你们的叛徒巫臣就是从郑国逃到了晋国。后来,他又从晋国出发,经过莒国去了吴国,这才给大楚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这一下便点到了楚国的痛处。楚国二话不说,讨伐莒国。本来,楚国离莒国相对较远,莒国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挨楚国的打,结果没作任何防备。半个月内接连被楚军攻破三座城池!

晋景公真的火很大。公元前582年,晋中军元帅栾军率军伐郑。郑国因为国君此时被晋国拘押着,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派出大夫伯蠲前往晋国求和,结果晋景公居然下令杀了前来求和的郑国大夫伯蠲。

这实在是很无礼的,但晋国就是这么霸道,你郑国又能怎么样?郑国人终于火大了,彻底倒向楚国,并向楚国求援。楚国一看中原又开始闹起事来,令尹熊婴齐立即率军入侵陈国以救郑国。

国君被你们扣留有什么关系?我们另立一个就是。公元前582年,郑国居然不顾被扣押在晋国的郑成公,另立了一人做国君,当然,这是郑国人的权宜之计,是给晋国人放的烟雾弹。

晋国人一看郑国人仍旧不服,第二年,即公元前581年春又指示卫国讨伐郑国。卫国无奈只好出兵,但装模作样一番便撤军了。而且这一招还真管用,晋国一看,你们郑国居然另立新君?算了算了,扣着你郑国国君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还要赔吃赔住,放了吧。

公元前581年5月,晋国联合了齐国、宋国、卫国、曹国讨伐郑国,不过这次讨伐是为了送郑成公回到郑国。郑国人一看,目的达到了,忙打开城门迎接自己的国君回都城。就这样,郑成公终于被放回了郑国。

郑国一边惹着事,一边据说鲁国也因为汶阳之地跟楚国暗搓搓接上了头。更要命的是,西边的秦国看看晋国的盟主之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居然联合白狄对晋国发起了进攻。

这样下去真的不行。已经年迈的晋景公真心希望世界能够和平啊,但世界和平必须首先是楚国和晋国和平。那就得要有一个人作中间调停,让某个诸侯国出面?但不知道楚国的本意如何啊,随便让诸侯国出面岂不是大削晋国的脸面?晋国直接派人更不行,那叫主动求和,这个脸面作为霸主的晋国更是丢不起。

晋国现在需要的是得到楚国的真实意图。在晋景公看来,楚国近几年来貌似有意与晋国寻求真正的和平。前面我们说过,巫臣投靠晋国后,向晋景公献策先与楚国交好,并与吴国结盟,靠吴国的力量来消弱楚国。晋景公采纳了巫臣的计策,于是晋国一方面与楚国暂时交好,当时还换回了荀罃,另一方面让吴军不断骚扰楚国,成功达到了让楚军疲于奔命的目的。

但两国之间并没有真正的信任基础,所以这些年来两国围绕着中原还是有不少冲突。其实,年轻的楚共王根本不想与晋国交恶,而年迈的晋景公也非常希望与楚国实现真正的和平。只是两人都不清楚对方的真实意图而已。

中军佐士燮也很支持晋景公的这个想法,这一天,正是士燮陪着晋景公视察军务,就在这次视察里,晋景公找到了这个可以作为晋国和楚国调停的中间人,钟仪。

钟仪本是楚国勋县县尹,在公元前584年楚军讨伐郑国时中了郑国埋伏而被伏,并被郑国人献给了晋国。此时正被软禁在晋军一军用仓库里。

晋景公见此人气质非凡,便问道管事的:“那位戴着南方的帽子的人是谁?为何关在这里?”

管事的答道:“这是郑国所献的楚国俘虏钟仪,据说原是楚国勋公,前几年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我们晋国。”

晋景公很不高兴,楚国大夫且是堂堂一县县尹,怎么可以被关起来?郑国人也太不是东西了,怎么可以把楚国的大夫用于献俘?

晋景公命人释放钟仪,亲自召见并且予以慰问。

钟仪很感动,向晋景公行大礼,两人便攀谈起来。

晋景公问道:“寡人见勋公气度非凡,请问您祖上是做什么的?”

钟仪回答道:“不满君侯,外臣祖上是乐人。”

听说是乐人,晋景公更加恭敬问道:“哦,勋公会奏乐?”

钟仪对道:“这是外臣先人的职责,外臣外借不敢荒废啊。”

晋景公命令拿了一把琴给钟仪,钟仪见到琴,非常高兴,马上弹奏了一首楚国名曲,晋景公听得入了神。

乐毕,晋景公问道:“勋公能对寡人谈谈楚国国君是怎么样一个人吗?”

钟仪正色道:“在外议论国君,这非人臣之首,更何况,外臣也不知道寡君是怎么一个人。”

晋景公确实非常想从钟仪那里了解一下楚共王,因为他也想着与楚国交好。于是再三问钟仪。钟仪无奈道:“外臣只知道,寡君做太子时,勤奋好学,不但向老师时时请教,每天早晨还向令尹公子婴齐请教,晚上向司马公子侧请教。除此之外,外臣实在不知道寡君的事了。”

其实钟仪也算是据实而告了,因为钟仪本就不是楚国王宫里的乐人,他作为勋县县尹,主要是在勋县上班。而此时的楚共王还非常年轻,二十岁都不到,他又怎么知道具体情况呢。

后来,晋景公把与钟仪对话的事告诉了士燮,问士燮钟仪是否能够成为促成晋楚真正和平的中间人。

士燮对晋景公道:“主公,这位钟仪是君子啊。说话中举出先人的职责,这是不忘记根本。奏乐只奏家乡的乐调,这是不忘记故旧。举出自己的国君做太子时候的事,这是没有私心。称二卿的名字,这是尊崇君王。不背弃根本,这是仁;不忘记故旧,这是守信;没有私心,这是忠诚;尊崇君王,这是敏达。用仁来办理事情,用信来守护,用忠来成就,用敏来执行。有此四德,必能成大事。主公如果放他回楚,将主公之良意对他说,他一定能够达成晋楚友好。”

晋景公大喜,按大夫之礼厚待钟仪,把自己有意与楚国实现真正的和平之意对钟仪说了后,放钟仪归国。

钟仪非常高兴,回国后向楚共王汇报了晋国之意。楚共王是一位继承了父亲楚庄王止戈为武的楚国国君,他确实不想跟晋国一直闹下去,和平,一直是这位楚王的愿望。于是,本着友好和平的目的,公元前581年春,楚共王派出了太宰公子辰正式去晋国聘问。

晋景公大喜,本着友好往来的目的,晋景公也派出了大夫籴茷到楚国聘问。

“籴茷,你去楚国,两件事,第一,在彻底搞清楚楚君关于晋楚两国缔结和平条约的真实意图后,与楚国确定正式盟会的初步内容;第二,调查一下鲁国是否因为汶阳之地归齐国后与楚国私自盟会或建立外交关系。”晋景公对大夫籴茷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