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章 晋景公 第33节 鞍地之战(7)

但国佐作为齐国上卿,见多识广,更是谈判专家,可谓是文武双全。他严肃地对郤克说:“元帅,寡君之所以让我出使,与您谈判,目的是为了两国和好,共同维系诸侯秩序。

您提出的几个条件,关于归还侵占鲁卫国土之事,我们齐国愿意接受,那是因为齐国虽然与鲁卫两国有领土纠纷,但既然现在诸侯以晋国为长,理应听从晋国的意见。再说,是齐国占领在先,现在归还,理所当然。

但寡君之母乃齐之国母,晋齐原本就是甥舅之国,且世有姻亲,齐之国母相当于晋之国母,元帅请想想,如果有哪个国家,强行要将晋国国母押为人质,晋国人会答应吗?

晋国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诸侯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啊,是没有恩德吧。

再者,齐之田垅,已历数百年,这是按齐国的地势百姓自然修筑的,如果为了晋国一时之私欲,而强行让寡国民众劳民伤财,去修筑这毫无意义的工程,岂不是是天下人都来笑话晋国吗?

先王划定诸侯疆界,治理天下,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其利,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晋国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要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只顾有利于晋国的战车出入,而不顾各地土性所宜,不是违背先王遗命吗?违反先王就是不义,试问怎么做诸侯的领袖?”

郤克沉着脸,大声道:“既然贵国不愿意接受和平条约,那也就不要怪本帅不客气了!”

国佐毫不退让,他也大声道:“寡国愿意和平,也愿意接受有德之国的领导。想当初,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帮助实现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

如果晋国不同意,那寡国国君已有言辞在先了,寡君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齐国,齐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齐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

既然您不答应,那就请贵国继续整备军队,齐国欢迎贵国帅师而来,只请贵国在寡国的城下留一块让齐国将士列阵的区域,就此一战好了。一战不够,就两战,两战不够,就三战,三战不够就四战五战,直到战无可战,齐国灭亡!”

这里,国佐和齐顷公又为中华历史文化贡献了一个成语,因为史料原话是这样的“请收拾余烬,背城借一,况其不胜,最不唯命是听!”这个成语便是“背城借一”,即在我们的都城前面借一块地方给予我们列阵。

春秋早期之前的冷兵器时代战场,那是需要列阵而战的,不象春秋后期,以及后来的战国,作战的方式方法多了去了,孙武还作了兵书十三篇,这些东东如果放在春秋早期,那是要被人痛骂的,因为严重违反战礼军礼的。既然两国要开战,那便先列好阵再冲锋,这便是为什么说以前的战役非常有意思,意思就在于那是贵族战争。

旁边的鲁卫一看闹僵了,担心本国原本已经达到的要回土地的事也要黄,便一个劲地劝郤克:元帅,算了吧,齐国已经知错,且归还土地,服从晋国。如果逼迫过甚,齐侯此人也是血性的很,再说齐国国内人心齐整,真的要僵下去,别让楚国佬给占了便宜哦。

郤克这才省悟过来,自己是晋国的中军帅,代表的是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私欲。如果因此而让本可以臣服的齐国再次叛晋,而主要原因却是齐国的那个老太太曾经羞辱过自己,自己一定要报仇,这事传到晋国,估计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自己分分钟便要被人拿下的。

看来,自己是被报仇给迷惑了眼睛,郤克既然反应了过来,便立即陪上笑脸:“上卿切勿生气,本元帅也就开个玩笑。既然齐国愿意降服,那便安排盟誓吧。”

公元前589年7月23日,晋国与齐国在爰娄(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结盟,就这样,齐顷公本想着与晋一战从而确定齐国的霸业,重塑爷爷齐桓公时代齐国辉煌的梦想,随着晋齐鞍之战以齐国失败晋国得胜而完全破灭。

战败后的齐国,让出了原来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并表示断绝与楚国的联系,全面服从晋国的领导。

当然,史料记载,这一次齐国战败后除了归还鲁国卫国的土地外,还向晋国贡献了纪瓯、玉磬等宝器。对晋国来讲,能够成功地让齐国脱离楚国集团,成为晋国的盟国。作为中原盟主,帮助卫国和鲁国要回了被齐国侵占的土地,收获当然是满满的。

就这样,晋齐鞍地之战到这个时候就算结束了,战役非常简单,双方列阵后便是一阵猛冲猛打,结果是齐军败北,晋军胜利。虽然鞍地之战在春秋历史上的地位很一般,因为这并非是一场著名的战役。双方兵力相等,更无战役过程中那充满智慧的战术运用,纯粹就是一场贵族之间决斗式的战役。但这场战役给我们留下了几位牛人的精彩瞬间:

首先是齐国国君齐顷公。战前,斗志昂扬,求战欲强。战时,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当自己的部属逄丑父被俘虏时,居然三进三出敌阵亲自营救,不但令齐军将士感动,甚至令敌军将士都感动了。

第二个人是齐顷公的车右将军逄丑父。国君危险,他挺身而出,甘愿以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君。被俘后,更是通过一流的口才赢得了敌人统帅的尊重,最后得以放归。

第三个人是齐国上卿高固。他的一场完美致师表演,武力胆识过人,再加上代表战败方参加谈判,有利有理有节,表现出了一位先秦将军的有勇有谋形象。

第四个人是韩厥。他执法如山,作战勇敢,尤其是在擒拿齐顷公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位知礼守义的谦谦君子形象,相信象这样的将军,今后一定会得到重用。

第五个人是解张。解张是我们在讲晋国历史时多次提到的一位牛人,地位并不显赫,仅仅是大夫,但他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自己和主帅郤克都受伤的情况下,见主帅有些气馁,及时提醒,给予鼓励,最终同车三人奋勇向前,大大鼓舞了士气,最终取得了战役胜利。

第六个人是郤克。这是一位性情中人,有话就说,有火就发,个性极其刚直。在这场战役前后,通过几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心系全局、智勇双全、知错即改的统帅形象。

晋齐鞍地之战,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时期标准的一场贵族战争,这样的贵族战争有几个特点:

第一,双方不使阴招,大家就列好阵,下战书,然后是致师,再就是擂鼓冲锋,兵对兵车对车,大家真刀真枪干一架,半天解决问题。

第二,对级别高的人,哪怕是敌人,也要守住礼义。鞍之战中,晋军面对着的是由国君齐顷公亲率的齐军,虽然此时是战场,但也要守住君臣之礼。于是,当在战场上相遇时,必须先行君臣之礼。象韩厥便是如此,前几分钟大家还在你追我赶,互相射箭,但到了对方放下兵器后,便是规规矩矩的外臣见国君的那一套。施礼,献酒,言语极其客气,哪怕是将对方国君俘虏,也仍旧是要遵守这个礼义的。

第三,战胜方是点到为止,只要对方不再抵抗,就不要赶尽杀绝。对战胜方来讲,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心服口服,而不是灭了对方。战败方仍旧保持着贵族风范,虽然败了,但绝对不是一副奴才相。既然你们战胜了,那就听你们的,有什么要求尽管提,符合礼义的,绝对遵从。但如果要让我做出有违礼义的事,休想。

第四,对勇士发自内心的尊重。高固致师的英勇表现,给晋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这个时候,晋军搞一个万箭乱射,高固再勇敢也是扯淡。但人家是来致师的,不能使阴招。到后来,逄丑父被俘虏,齐顷公亲自率军营救,三进三出敌军,如果这个时候,晋军以及联军对齐顷公来个痛下杀手,你齐顷公就算是春秋第一勇士,估计也难以在千军万马中如入无人之境的。但这是贵族战争,齐顷公的表现征服了所有人,所以齐顷公的三进三出,其实就是他的战车到哪里,人家便退让到哪里。

这便是春秋时期典型的贵族战争。打完了,大家再坐下来,好好谈谈。最后便是齐国认输,表示服从你晋国领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