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章 晋景公 第3节 六卿人事

春秋之晋国风云 第十章 晋景公 第3节 六卿人事

作者:千里草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0: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更令人遗憾的是,就在郤缺努力为与楚军的大会战创造出了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时,为晋国霸业呕心沥血的代行中军元帅郤缺,于公元前597年因病而逝!

郤缺的去世是对晋国霸业的重大打击。如果说,此时的晋国六卿中,能够真正带兵打仗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郤缺,一个是士会。

而士会此时刚刚提拔为上军帅,虽然位列六卿第三,但由于新提拔,而且士会的背后势力并没有象其他家族那么强大,所以他的声音很难发出。即便发出了,影响力也是非常有限。

郤缺去世后,中军元帅便理所当然地由荀林父来担任了。荀林父虽然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政治老手,但在行军打仗上,他真的是令人要失望的。

但战争,很快便要来临了。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亲率楚军主力以及陈国、蔡国、唐国等国联军讨伐郑国。郑国一边抵抗,一边向晋国求援。

晋国此时刚刚丧失了中军元帅郤缺,晋景公首先要做的便是重新安排六卿人事。新的晋国六卿班子名单很快通过了: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先縠为中军佐,士会为上军帅,郤克为上军佐,赵朔为下军帅,栾书为下军佐。

从这份名单中,我们看到,原六卿班子中,荀林父如愿提拔为中军元帅,赵朔从原来的下军佐提拔为下军帅。新面孔有三人:中军佐先縠、上军佐郤克、下军佐栾书。而上军帅佐士会没有动,他没有被提拔为中军佐,中军佐是由先縠来担任的。

我们来讲讲这三位新的晋国领导班子成员。

在晋国风云这部书里,我们会经常讲到晋国的人事,尤其是晋国六卿人事。因为晋国的历史,到了春秋中后期,其实就是一部六卿内部权力斗争的历史。如果不全面掌握晋国六卿人事的来龙去脉,那对晋国的这段春秋历史势必是一团混乱的。

首先是中军佐先縠。先縠是先氏家族族长,其祖上就是晋国曾经的中军元帅、名将先轸,指挥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军,在崤山之役中大败秦军,是春秋早期最著名的将领。

先縠的爷爷也是前晋国中军元帅先且居,其父亲是曾经的晋国中军佐先克。在先克的大力举荐下,赵盾才有机会担任中军元帅,所以赵盾一直对先氏家族很照顾。

可惜先克于公元前618年被人暗杀而死,其子先縠此时尚年幼。就这样,晋国六卿班子中,暂时便没了先氏家族的位置。但一直以来,先氏家族对晋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六卿中肯定会有先氏的席位的。

此时的先縠已经长大成人,理所当然进入六卿班子,而且一上来便是占据了中军佐的高位。

这也是晋景公自担任国君后,欲提拔自认为是自己的人的一个举动。在晋景公看来,自己重用先縠,一方面先氏家族有这个资格,另一方面,他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先縠是他的不二人选,培养方向当然是今后的中军元帅。

但他的这个举动,最终害了先縠,甚至因此害了整个先氏家族!

原因很简单,先縠太年轻了。年轻有一个长处,那便是敢闯敢为,也有一个短处,那便是容易犯错。

晋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生态?内部权力斗争无比激烈的环境啊。如果先縠只犯点小错那倒罢了,但如果他犯大错呢?

再就是上军佐郤克,郤克是郤缺的儿子,其父亲郤缺在中军元帅任上过世,郤缺在任时,便与荀林父达成了君子协定:郤缺推荐荀林父为下任中军元帅,而荀林父则努力提拔郤缺之子郤克进入六卿班子。

晋景公当然对提拔郤克没有意见,因为这也是一个新人。对于新人,晋景公当然是欢迎的,因为这意味着这人是自己提拔的,今后也将成为自己的人。

然后就是下军佐栾书。栾书是原来的晋国下军帅栾盾之子。原来,也在公元前597年,栾盾也病逝了。栾书作为栾氏家族此时的掌门人,顺利进入六卿班子,这也不意外。

直到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晋国六卿的人事,并非是逐级提拔的,而是根据其家族曾经在六卿班子中的地位来任用的。到后来,晋国六卿班子开始实施的是交替晋升制,而现在的六卿班子主要的是受国君和执政的中军元帅的影响为主。

好了,六卿班子再次搭建,晋国可以去救援郑国了么?别急,我们还要再介绍一下晋国的三军大夫情况。

在晋国三军中,除了各军帅佐外,影响力比较大的便是各军大夫,这次晋国人事变动,三军大夫人选是这些: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上军大夫:巩朔、韩穿;下军大夫:荀首、赵同。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职位便是军中司马,仍旧由韩厥担任。

这些人,我们也要简单提一提。

首先是赵氏家族居然有三人担任了军中大夫,即赵括、赵婴齐、赵同。关于赵氏,我们要知道,赵氏此时已经分成两支,准确的讲应该是三支,其中源于赵衰的是两支:

一支是赵盾这支,前面已经讲过,是赵氏的小宗,因为赵盾将公族大夫之职让给了赵括。赵盾这支现在由赵朔继承,赵朔此时是下军帅。

赵氏另外一支便是大宗,即赵姬这一支,其后人便是赵同、赵括、赵婴齐这三兄弟。由于是赵氏大宗,所以三兄弟都在晋**中当上了大夫,这是相当了不起的。

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赵括自认为自己是赵氏大宗宗主,也是此时整个赵氏家族族长,但在晋**中的地位,却不如小宗的赵朔。对此,赵括内心是非常不爽的。

与他同样想法的还有他的亲兄弟赵同。而后面我们会讲到,他们的老三赵婴齐则与两位哥哥有些不和,原因来自家庭内部矛盾。

赵氏在整个此时的晋国三军的主要职位中占位最多了,这还不算还有源于赵穿的别支也有人在晋**中,那便是赵旃。虽然现在他不是什么军中大夫,但在政坛上,他继承了赵穿的邯郸赵氏宗主,也是一名公族大夫。

这里必须要提的是下军大夫荀首,荀氏家族,荀林父之弟。在晋成公时期晋国的公族改革中,荀首被任命为公族大夫,食邑被封于智邑(今山西永济市),其后人便以邑为氏,从荀氏家庭别出一个新的家族智氏。

这个智氏家族后来是牛气冲天的,到了春秋后期,一跃成为当时晋国智、韩、赵、魏四大家族之首!当然,此时的荀首,仅仅是一名下军大夫。

上军大夫巩朔。巩朔是士会的亲兄弟,不过由于士氏家族由士会执掌,所以巩朔因为封于巩邑,成为士氏家族的别去,成为巩氏家族族长,公族大夫。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巩姓,如今的巩氏传人认为巩姓出自姬姓,将巩氏鼻祖认定为周敬王时期的巩简公(周朝卿士,内诸侯巩伯国国君)。巩简公在后来的王子朝作乱中被杀,其后人便以其封邑为氏,这便出现了巩姓。

但那是约一百年以后的事了,而史料中最早出现这个巩氏的,便是巩朔了。

巩朔第一次出现在晋国春秋历史,是在公元前610年,赵盾派巩朔代表晋国与郑国讲和,最后两国以互质为条件实现和解。到后来,巩朔屡立战功,最终成为晋国卿大夫。这些事,我们在讲晋景公的故事中,慢慢讲到。

上军大夫韩穿,韩厥亲兄弟,因为现在韩氏家族由韩厥执掌,故成为韩氏的小宗,与后来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的韩氏有些渊源。韩穿此时为上大夫,后因功而在晋国增设三军中被任命为新上军佐,班列晋国卿大夫领导班子。

军中司马韩厥,韩氏家族族长,公族大夫,在今后不久的一段时期内,将成为晋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位政治家,中军元帅,五朝元老(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我们以后大有他的故事要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