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九章 晋成公 第16节 薨于扈地

春秋之晋国风云 第九章 晋成公 第16节 薨于扈地

作者:千里草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0: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为了进一步威服中原诸侯,在荀林父的建议下,公元前600年9月,晋成公在郑国的扈地召开国际会议。扈地,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西,当时属于郑国地盘,到后来被晋国夺取。

会议邀请了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参会,会议的议题主要是商议如何救郑国,并且讨伐齐国。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说齐国。原来,两年前,齐国仗势欺人,侵占了莱国。根据救援弱小的示德原则,晋国作为诸侯之长,当然要为莱国讨个公道。

当然,这是表面理由,真正的原因是最近一段时间来,楚国积极拉拢齐国,。齐国作为曾经的春秋霸主,对晋国这个新的春秋霸主相当不服气,一直阳奉阴违。晋灵公时期,晋国便讨伐过齐国,当时齐国在无法与晋国率领的联军抗衡的情况下选择了重贿以避兵祸。

不管如何,齐国对晋国一直是不服的。于是,当南方的楚国向齐国表达了结盟的意愿后,齐国已经有意与楚国结盟了。

但由于齐国也是一个大国,晋国不可能一下子对楚国和齐国动手。所以关于对付齐国的议题,扈地会盟可能只是搞了一个原则性的东西,类似于“我们强烈谴责某些东方大国不顾江湖道义欺负弱小的丑恶行径”之类的说法。

于是,扈地会盟最后根本没有任何讨伐齐国的军事行动。

再说郑国。自黑壤会议后,晋郑结盟,而楚国北上争锋,必然先取郑国。于是,这些年来,楚国国君楚庄王是连续讨伐郑国。而郑国是铁了心要跟着晋国走,所以不断向晋国告急。

当时的代行中军元帅郤缺提议必须救援郑国,因为晋国要推行德治,对外必须示德。示德的基本原则便是保护弱小,救援被蛮夷戎狄侵犯的诸侯。

此时的楚军已经在进攻郑国了,那如何救援郑国呢?荀林父提议联军先不与楚军接触,而是选择先讨伐陈国。

为什么要讨伐陈国呢?此次会议本来邀请了陈国参加,但陈国最近被楚国给打得一点血性都没有了,史料记载,“陈畏楚而不与会”。既然你陈国背弃了中原联盟,那就教训教训呗。

荀林父认为,如果联军讨伐陈国,那楚国必然来救陈国,郑国之围自然得解。

本着谁出主意谁办事的原则,再加上讨伐陈国这是一个肥差,所以急于立功的荀林父便主动请缨率领诸侯联军讨伐陈国。

陈国哪里敢与晋国为首的中原联军抗衡?就这样,荀林父兵不血刃便降服了陈国。

好消息传来,晋国上下是兴奋的,国君晋成公当然是高兴万分,他没想到自己亲自主持的扈地会盟,居然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果。郑国得到了救援,陈国得到了教训并归顺,接下来是不是要收拾一下齐国了呢?

但是谁也没想到,包括晋成公自己也没想到,也许太过于兴奋了,就在扈地,刚刚开完国际会议解决了一堆国际难题的晋成公居然一下子病倒了。不但病倒了,而且直接因病而薨了!

史料记载,在位时间仅仅七年的晋成公薨于扈地!

正所谓喜极而悲,这对晋国来讲可谓是一个突发性重大事件,国君居然死在国际会议上。那还讨伐齐国个毛线啊,赶快回国,国君薨后的一大堆子事,需要郤缺和荀林父这两位中军帅佐奔忙哩。

回到晋国的郤缺和荀林父很快统一了思想,一边迎立世子姬獳为晋国国君,这便是晋景公,一边主持晋国大丧。

晋景公,出生年月不详,薨于公元前581年,姬姓,名獳(又名据),晋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599年至公元前581年在位。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于公元前600年继任为晋国国君。

有人要说了,为什么你前面说晋景公是公元前599年至公元前581年在位,后面又说他是于公元前600年继任为晋国国君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个不矛盾,这样的表述也没有问题,因为对于晋景公“在位”这个概念,我们得从晋景公元年起算。公元前600年这一年,不是属于晋景公的,而是属于他父亲晋成公的,所以在位期限,应该是从公元前599年起算。

但晋成公是公元前600年去世的,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他是现成的毫无争议的晋国世子,此时的晋国也没有什么夺嫡隐患存在,所以晋景公顺利地于公元前600年继任为晋国新任国君了。

晋景公,注定是一位给春秋江湖带来更多精彩故事的晋国国君!我们在下一章拭目以待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