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七十三章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第一百七十三章

作者:今日和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10: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体系的搭建,体系的构建,最重要的,除了体系本身之外,便是能够适应体系并且稳定体系运转的人员。

体系本身,崇祯并不打算现在就针对各个不同城池做什么调整,毕竟当初设置体系的时候本来就考虑了体系在其他城池的适应情况的。

既然如此,那么将京城的体系,扩散到其他的城池,所需要的就是人手问题了。

只要将能够迁移到其他城池,并且能够很好地执行体系以及崇祯命令的人手搭配好,然后以大量军队陪同压阵,那么,这几套崇祯精心涉及,按照朱元璋观察国运所得,能够让新的大明多延续两百年的体系,就能够在其他城池很好地运转。

一旦这套体系在新大明的其他城池运转,那么,那些城池的情况,便全部都在崇祯或者说朝廷的掌控之中,城池的所有能力,也都能被充分调动了。

毕竟,这几套体系的特点,便是崇祯可以直接对最下层的基础百姓进行了解和管控。

一道政令下去,可以直接让特定地方的特定人员进行通知,进行几乎精确到单个人的控制。

而同时,每天,所有朝廷人员都需要撰写的日报,则保证了每天的事情都能够上呈到崇祯的眼中。

只是一个人的上呈文书,当然有作假的可能,但是所有上下游的人员,全部都每天上呈日报,那么一旦有作假,就能立刻通过上下游的情况,推断出错误所在。

事实上,崇祯之所以能够对吏员的成绩做出如此系统而真实的评价,而不用担心吏员们的成绩是自己捏造或者修饰过的。

便是因为理政监每天除了将日报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之外,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将每一个人的日报,与上下游,与同级的日报进行比对,出现明显区别的,都会通知锦衣卫进行一一查证。

那些不仅没有当官,反而被抄家的吏员,其中就有一部分是这样做的。

所以回到体系扩散的事情,只要崇祯将这几套体系扩散出去,扩散一个城池,就将完全掌握一个城池;

扩散一个地区,就能完全掌控一个地区,除非某个地区的人员从上到下全烂了,否则,这套管控体系就会一直起到作用。

得益于崇祯大幅提高的官吏俸禄,在崇祯在位的时期之内,这套体系的**肯定是不会太快的。

所以,至少,在崇祯的手中,肯定会出现一片大好的盛世!

“启禀陛下,名单以及档案都已经拿来了。”

太监的话打断了崇祯的畅想,崇祯抬头,只见数名新军将士,将一大摞的文书资料抬进了御书房中。

在以往的时候,每个官员的相关资料,本就会归拢在一起,作为以后的升迁提拔的依据。

崇祯建立新大明之后,因为用的人手大多数都是原本的污吏,所以对于相关资料的收集更加看重。

这些被收集起来的资料,便被专门小心装袋,专门备份,然后妥善保管了。

现在,崇祯需要根据人员的情况来安排扩散到其他城池之中搭建体系的人手,自然就需要结合这些名单来一起作为依据。

“先把京中官吏的名单以及档案拿过来吧。”

尽管崇祯之前最先设置,最先搭建的体系,是村令体系,但是真要扩散到其他城池之中,那么最先进去的体系肯定是城池内的管理体系,也就是京城如今的官吏体系。

所以,崇祯肯定要先从京中官吏体系中选出人手。

当然,他说的选人手,那都是先选择最底层的人员,直接从九品官员开始。

如今京城的七品八品官员,本来在上个月都还是普通的小吏而已,他们现在都是在不断积累经验,自然没有现在就调到其他城池担当管理的资格。

第一批,或者说第一次的扩散,崇祯准备将体系扩散到周遭的小城之中,然后,直接用最底层的九品官员直接管控,然后,实在管理不了的,便通过快马将文书传递到京城,由崇祯来处置。

因为,在现在的崇祯心中,还没有能够代天牧狩,独自掌管一座城的人,哪怕,是县城。

小城本来事情就会更少,紧急而重要的事情自然就会更少。

一些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就可以直接让外派过去的九品官员自行解决,事实上,他们本来也就是干这个的。

之后,一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就可以通过文书上报,直接传达到京城崇祯的几案,由崇祯来亲自处理。

这样一来,这样的城池之中,哪怕没有县令之类的上官,也足以将事情处理妥当了。

所以,第一批的时候,崇祯将会只派遣底层做事儿的人过去。

“嗯......”

崇祯开始认真查看这个名单,然后在纸上,以笔墨书写名字。

第一批,派遣到小县城之中的人手,毕竟比起其他官吏来说,都要远离崇祯这个皇帝远离大明朝廷一些,所以肯定是要以更加听话更加认真的人为主。

所以,从这个大方向上来说,肯定会以现在已经掌握了官吏能力的新军将士为主。

新军将士全都是一片忠诚,所以到也不需要过多选择,直接选定需要多少名什么方向的官吏,新军将士中相应符合条件的人手就能直接调度出来,这一块无需过多操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底层官吏岗位,技术含量都不高,都能够让新军将士们,在那么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学得像模像样。

在那些新军将士们暂时还没有办法做到很好,甚至暂时还没能掌握诀窍的方向,肯定还是要找相应的吏员来进行操作。

可是,工作有难度,能力高,并不代表着人品就好,事实上,这一批老一辈的吏员,本来就是从业的年限越久,人心就越黑,干的坏事儿就越多。

这样需要能力积累,需要办事能力的岗位上,相应的吏员如果没有崇祯基于能力和办事态度的特赦,按照大明的律法,从上到下只怕都活不下来一两人。

如此一来,在这些人中,选择足够合适的人手,自然就成了一件沙里淘金的事情了。

这样的岗位,算起来,肯定不会特别多,但是一整个城池之中,需要的人手肯定也不少,所以也确实不是短时间三五分钟就能选定的。

此外,从京城这个首善之地,调度到小城之中,对于官吏本身,其实算是贬,而不是升,如何调动官员们到达小城之后的积极性,同样是一件相当需要考虑的事情。

所以,京城官员中列出相应人员这件事情,就已经不那么简单了。

崇祯大致列出一个范畴,便暂时停了下来。

然后,他打开了村令村尉的名单列表。

村令村尉的事情,其实就好了很多,毕竟,这其中所有的村尉都是新军将士,其中,跟着村令学习已久,有足够的能力担当村令职务的村令人数绝对不少。

县城之中能有多少村落?比起京城来不知道少了多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要做的,要选择的人手,相当轻松。

按照该城池中,村落的数量选出相应村尉,然后将这些村尉调度出来,到时候直接扔过去担当村令就好。

至于搭配的村尉,则直接从新军将士中再次抽调一批,这样一来,一整套的村令体系就完成了。

这一块,因为崇祯早就做好了扩散的准备,以及村令本就是新出现的官职,没有那么多需要积累的经验,所以准备起来是真的简单。

崇祯只花了之前整理京中官吏的几分之一的时间,整个村令体系的扩散,就已经全部完成。

“呼~”

将村令体系的情况弄好,也算今天的事情没有白做了。

这尽管是很合乎情理的,但是与之前京中官吏体系的对比,还是让崇祯油然而生出了顺畅的快乐。

“农令这一块,要不要调那么几人过去县城之中?”

村令的事情这么顺畅,崇祯便不由想到了另一个正在铺设的农令体系。

京城城郊有四百多个村落,而他准备扩散的这个县城,估摸着能有四五十个村落都顶天了。

按照三个村落一个农令的情况来计算,只要派遣十多个人过去,那么农令体系也能够立刻搭建起来。

正好现在农令还只是被宣布了人员,并没有将之后涉及的管辖范围公布下去,现在将这多出来的村落加进农令的管理之中,也完全不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这,倒确实是个需要考虑的事情。

最开始想着将体系扩散的时候,崇祯是准备等到村令体系搭建起来,底层的百姓已经接受了村令体系之后,再从他们本地的村民之中,选拔出相应农令来的。

这样一来,农令本就是本地人,不仅管理上更加容易,而且还可以激发百姓们耕种的积极性。

毕竟,耕种得好,可以直接被提拔为农令,拿朝廷俸禄,并且摇身一变变成朝廷的九品官员,这样肯定会更好。

不够,这样一来,就必须再次经历一次农令的选拔,这也是需要好费时间的事情。

毕竟,不仅是报名之后的审查需要时间,而且,要能够报名,肯定就得是村令体系搭建完成,民众对于村令们有了基本的信任感之后才能进行。

这样一来,耽误的时间至少都得是五天十天的了。

所以,现在这个时候,确实很方便将农令体系也一同扩散过去,这能够节省不少的时间。

“或者,从两地交壤处,调动农令?”

崇祯思考着。

要说能够激励其他农民,肯定就要是他们所知道所认识的人成为了农令,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才具有足够的激励作用。

两地接壤处的京城村落之中,所选拔出来的农令,隔壁县城相邻近的村落肯定也是知道认识的。

这样,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是更远一点的村落,这样的人就不再能起到相应作用了。

或许......

交替着来?

既要安排一批现有的农令,前去指导村落里的村民更好的耕耘,同时也在其中选拔农令。

反正现在调集过去的农令也不可能做到每个村落一个农令。

“嗯,暂定如此吧。”

两个办法结合起来,目前来看,确实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办法都要更好。

这样一来的话,崇祯就需要通知在分配调控各村农令的锦衣卫们,将这些额外的村落也加入到这批农令的安排之中。

“对了,锦衣卫让他们自行发展了这么长时间,其他新大明所属城池应当也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了吧。”

提起锦衣卫, 崇祯想到,之前的时候,他或者说他与太祖,便放开了让锦衣卫在包括京城在内的所有城池之中扩散开来。

主要人手在新大明范围内,此外,属于其他势力,比如大顺、满清、南明等等势力的城池之中,也派遣了不少人手过去打探情报。

尽管都是刚刚扎根不久,但是这些时间一来,他们收集到的情报资料应该也有不少了。

尤其是京城周遭城池的情况,了解得必然更加清楚。

如今崇祯准备扩散体系过去的县城,就是与京城紧紧相邻的一个县城,这样的小城,里面的情况绝对已经在锦衣卫的情报档案中装了不少。

这些资料,当前崇祯正好用得到了。

“传朕旨意,让锦衣卫将涉及此县城的所有情报送上来,尤其是民间百姓的资料!”

毕竟是被太祖加持过的锦衣卫,崇祯对他们的态度能力都很信任,都没有问有没有这一类的资料,直接让锦衣卫将相应资料直接送来。

而锦衣卫这边也相当对得起崇祯对他们的这一份的信任,果然没过多久,一箱子的档案就被送到了崇祯的御书房中。

这里面的内容,全都是关于这个县城的情报。

其中,最上面,单独隔开一层的,便是他们按照崇祯的要求,专门整理出来的内容,而剩下的其他文书,则是与之关联不大的其他内容了。

崇祯将之打开,细细翻看。

第一百七十三章

点击下载本站APP,海量,免费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