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太祖帮忙,天下粮草

“小子,从国运看来,你的新政应该确实有可行性,既然如此,可有问题要我帮忙?”

原本朱元璋之所以让崇祯随意施行新政,并不是非常相信崇祯,所以放手让崇祯放手去干。

在他看来,崇祯过往的执政能力是不行的,尤其是与官员交流的能力,明显欠缺。

站在他的角度来看,就算是王朝末年,朝廷中也不该出现官员们各自分派,但却没有一名坚定站在崇祯身边的官员。

所以他让崇祯放手去做,就是想让崇祯直接与新提拔的臣子去斗争、去竞合。

反正遇到坑也有锦衣卫去发现,有新军去处置。

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炼之后,崇祯这方面的能力肯定就可以有很大提高。

这也正是朱元璋准备培养崇祯的其中一个计划。

可是他没想到,崇祯居然直接从源头改变。

没错,他崇祯在与官员的相处之中能力确实不行,但既然如此那就直接将官员去掉啊!

反正之前的朝廷在崇祯个人看来,有用的人当真不多,也正是因此他才换了那么多的首辅。

既然新军士卒这么好用又听话,而官员没啥用还指挥不来,为啥不直接用新军将所有官吏替代算了?

结果,这套看起来相当不现实的政令施行之后,居然完全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甚至可以说相当顺畅!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这套以执行为主的新政,居然远远强于过往朝政。

“这,需要太祖帮忙的事情……”

崇祯皱着眉头开始思考。

新政刚刚草创,施政人员刚刚安排到位,当下正常来说其实当真没有太多需要帮忙的事情。

尤其是,还有几万听话的新军将士辅佐,其实人力这方面都已经足够。

但是太祖可是修仙之人,甚至说不定已经是神仙中人,太祖说可以帮忙做事,那,能做的事情绝对可以超乎想象。

想着这一点,崇祯试探性地问到:“太祖,可否让新大明境内风调雨顺,所有粮食产量翻倍?”

崇祯当了十多年灾害遍及全国的皇帝,对粮食与丰收当真已经有执念了。在他看来,但凡继任以来大明不是这般灾害遍地,他哪怕无力回天,至少在他任上绝对可以让大明勉力支撑。

或许这不算什么明君,但是至少崇祯做到这样,便能当真问心无愧。

也正是因此,崇祯首先便说到了这一点。

“风调雨顺不太可能,天地衰冻,周而复始,此乃不可逆的天地大势。”

朱元璋首先便将风调雨顺这一条直接否决。

他当然可以兴云布雨,但是这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特别简单的事情。要让大明范围内全部风调雨顺,他若是去做,那他也就没时间做别的了。

听到这里,崇祯的眼神明显一暗。

单丝紧接着,便听见朱元璋继续开口:

“但是,就当前新大明范畴内的粮食产量翻倍,倒是能够做到。”

“太祖此话当真?!这,是用何法?!”

崇祯听见粮食产量竟然可以翻倍,整个人的表情都活泼了起来,三十多岁的皇帝,一时间竟有少年之感。

换做其他时候,他肯定不会质疑太祖,但是此刻太过激动,竟然直接惊声反问。

还好,朱元璋对此倒并没有生气,静静看了崇祯一眼,讲道:

“自是用法术做到。我以广积粮高筑墙起家,对粮草自有研究。”

崇祯重视粮食的程度,绝对是皇帝中少见的。但是,若是放眼到朝代的程度,历朝历代哪一个不是以农为本?

在粮食大多数时代都不够吃的时代,粮食的重要性从来不曾被忽视。

正是因此,仙道之中,这类关于粮食的法术,自然也不会少。

尽管大多数这类法术都用处不大,或者范围很小,但是对于朱元璋这天下仙道第一人来说,这般范畴的产量翻倍也轻而易举!

听见太祖这霸气的话,崇祯的神采愈发高涨,显然是不知道在想什么美事儿了。

但是此时,朱元璋却专程开口提醒:

“我能够让新大明范围内的粮草产量翻倍,可并不代表随便播撒就能够处处丰收。若是天时不利,亩产降低甚至绝收,哪怕翻倍也没有多少。”

“身为皇帝,重视农桑是好事,但是万不可当做此时尽皆交给我了!”

这一点他必然要给崇祯讲清楚。

粮食产量翻倍,与处处丰收可不是一回事。

崇祯初年到这十七年,这么多年的灾害,不少年景中可是有良田几乎绝收的情况的。

若是因为有了太祖的保证就放松对农耕的重视,那么一旦今年也是灾年,极有可能在太祖将粮食产量翻倍之后,新大明仍然会出现饿死农夫的情况!

听了太祖此言,崇祯的神情立刻为之一肃,恭敬行礼:

“多谢太祖提醒,朕必定将农事放在第一位,绝不浪费了太祖的辛苦!”

有了太祖这声应肯,崇祯今年绝对会将粮食产量放在第一位。

毕竟,以前重视粮食收成可能付出十分辛苦,也就只能多收一斗,算上辛苦,当真划不来。

但是如今有了收成翻倍的保证,那哪怕是开垦荒地,在贫瘠处种田,一轮耕种下来,能够产生的粮食也绝对可以让民众安心,朝廷库满。

本来乡村政令的设置,就是为了让朝廷更加深入农村深入农业,既然还有了粮食加倍,那崇祯便决定之后至少大半年的精力,都会全部放在农村与农业,让新大明人人安居乐业!

“嗯,好好努力吧。”

太祖对此崇祯的表态并没什么反应,讲完一句之后,便飘然而去。

而崇祯,则在太祖走后,当即下令,将农业相关所有资料统统调集到他面前,与此同时,执笔监村办监的人手,也全部被他召集到了御书房中。

————————————

“村令大人,村令大人,这您刚讲的东西我没太听明白。农令是个什么东西?就是找我们乡下老秧子去教人种地?”

“对啊村令大人,这当农令了,是不是就跟您一样都是吃朝廷饭的了?”

“哈哈,你个黄老三,还想跟咱村令大人一样吃朝廷饭?我看你是饿昏头了吧!”

“不过这农令到底是干嘛的?不会被拉去帮别人种地吧?”

......

何云华刚刚宣读完朝廷下达的政令,周遭被叫来听讲的村民们便一个个全都炸开锅地议论起来,所有人都在与何云华说话,但是何云华却几乎一句都听不清。

村民们的热情,甚至比当初分农具的时候,还要更高。

“大家伙安静,安静!一个个说!”

何云华对于这个情况倒并不惊异,因为在刚刚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心中的震撼程度,与此刻的村民没有区别。

原本他以为安排吏员与士卒入驻村落,将村子当成县城治理就已经很夸张了,但是,这封《征农令书》还是让他的心中再次升起大明当真变天了的感受。

因为,这封政令,竟然是征兆民间善于农事的农民来担任所谓农令,以农令来指导帮助其他村中村民种田育苗。

同时,也是最让他震惊的,便是这农令竟然不是一种加衔或者差事,而是与村令村尉同等的吏员,享有朝廷每月俸禄!

尽管一直以来都是士农工商,但是,老农凭借种田的本事直接担当吏员这样的事情,何云华却几乎从未听闻,这道由崇祯皇帝亲自撰写签发的文书,以他多少算个读书人的角度看来,可谓开了历朝历代之先河!

“村令大人,当真担任农令无需识字,只以农事能力经验为凭?”

被喝令安静之后,之前一直颇有声望的村老挤在前面第一个开口问话。

看老人那期盼的表情,显然他都对农令这个职位动心了。

“正是如此,农令只以农事为准,不拘老少,无需识字。”

一个问题刚刚回答,下一个问题便已经被问了出来:

“村令大人,农令也是官么?也拿朝廷的赏钱?”

“农令不是官,而是与我一样的朝廷吏员,拿的不是什么赏钱,而是与我一样的俸禄。”

从问题就能看出,村民们关注的是什么。

实际上,这些事情崇祯都详细写了出来,而且何云华之前早已讲了好几遍,但是他们却仍然一遍一遍地确认。

“村令大人......”

......

一番的车轱辘问题问来问去,不少问题不同人多次问,但是何云华还是耐心地一一回应。

不过回应了好几遍,眼见着都要耽误农活,他赶紧叫停:

“好了好了,该回答的我都回答了不止一遍,相信大家都已经相当清楚!接下来就不要问话了,不清楚就回家找人问去!现在开始报名了!”

农令既然是与村令同级,那肯定不会让村令做主直接选择,而是需要一个个报名,然后专程派人仔细调查确认。

而选拔农令的第一步,就是需要自主报名或者村令申报。

为了让村令们更加积极主动配合选拔农令,崇祯还特地下令,若是村中出了农令,在检验期过后,村令将得到功劳与赏银。

这一点实际上也是让何云华相当惊讶的一点,因为,出一个合格农令后,村令可以得到的奖励,几乎便等于一个不轻的功劳,而若是能一个村子出三个,那更是可以直接得到提拔优先权!

他尽管因为之前的事迹,所以优先提拔是必然,但是也正是因此,对于朝廷的事情他自然更加积极主动。

“一个个来,姓名,亩产......”

前面问的时候,一个个村民全都积极主动,几乎人人问话,但是到了真的报名的时候,却相当一部分农民都挤在周围看着,真正上前登记报名的人反而只有几个了。

看到这一幕,何云华又开始积极主动地招揽村民前来登记,尤其是那些村中有名的老把式,他更是专程点名。

村令相邀,哪怕担心,哪怕羞涩,哪怕心中有所顾虑,终究还是大多数在农耕上确实有把子能力的都应邀登记。

事实上,除了长河村之外,其他的京郊村落每个都是如此。

崇祯的新政尽管才开始不久,但是因为有新军监管,并且将所有潜在不配合的因素统统去除,至少当下新大明的政令是真的可以做到下达的当天,便让所有接到政令的吏员统统执行到位。

而村令经由农具耕牛以及其他事项,名望威信也建立起来,农令这在过往朝政中几乎不可能产生效果的职位,便在一天之内传遍了所有有村令的村子。

等到第二天,乡村巡查军将报名的名册收归,送到锦衣卫分出人手组成的理政监时,纸张足足有好几箱。

而这些报名名册上的内容,都将由锦衣卫以及新军将士一同前往核查,并且评定。

估计,仅仅是第一步的初筛,就不是一两天的功夫能够解决得了。

也就是这处理事情的人手都是经过太祖加持之人,否则,光这点事儿,就足够过往朝廷的官员干上三五个月。

而崇祯针对农事所做,当然不仅仅这么一项。

事实上,除了选拔农令这条政令之外,他还特地下旨在将作监以及所有木匠铁匠之中,寻求优秀农具构型。

所有提交的图纸亦或农具中,被选为农具模范的,将会给予大量赏赐,并赐予出身,赋予职位。

崇祯的哥哥天启朱由校,便是赫赫有名的木匠皇帝,他虽然从登基开始便一心扑在朝政上,但是对于工匠之能,以及技术的重要性同样心中有数。

如同哥哥一样亲自去尝试去制作去创新,崇祯当然没有那个本事也没那个心思,但是他却能重视到农具这一块的优化。

一般来说,除非是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否则农具的小进步对农耕的作用不算太大。

但是如今农田产量可以翻倍,哪怕是一小点提升,只要以村令农令为手臂将其迅速触及所有农民,所有农田,那么等到来年收获,收成也必然会有不可忽视的提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