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袁阀 > 第四十章 孔孟之道

袁阀 第四十章 孔孟之道

作者:左子洵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01: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洛阳的勾心斗角袁珣一点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自己居然成为了朝争的一枚棋子,不过这高度白酒畅销他确实是知道了,在苏双的运作下,甚至有一壶酒以十万贯的天价卖了出去,蜀黎高粱酒横扫颍洛司隶,成为了世家大族举家装逼互相攀比必备佳品。

黄叙顺利的成为了……庞德公的弟子,不是司马徽不收他。事实上,司马徽对聪颖勤奋的黄叙相当喜爱。可惜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袁珣上山后,司马徽就将全部精力用在里教导袁珣上。

袁珣本以为司马徽会想教导郭嘉、小庞统一般教他兵法谋略,这也是袁珣希望学的。

来到东汉末年,谁不向往“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的谋士风流?在战场上穿一身白衣,持一把折扇,排兵布阵,用尽计谋鬼略让敌军在瞬间被自己的计谋所压制。

想想就很牛逼,说不定千百年后,苏东坡也会写道:遥想君瑜当年,海棠初嫁了,雄姿英发。折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为了这个梦想,袁珣特意命人用上好的丝绸做了一把竹骨折扇,折扇上还请戏忠写上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首战争诗词的巅峰!

可惜……

“这是甚么玩意儿?不学,我要学兵法,学军略!”

袁珣看着眼前满篇的“圣人言”,差点掀桌子骑马回旧金!没想到上山后第一课,司马徽笑眯眯的将《孟子》轻轻丢在了他的面前。

孟子是儒家经典四书中的最后一本,这个时代,士族儒生多学儒家四书十三经,四书分别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而《孟子》是这个时代所有儒家学术中最不突出的一本。

这个时代的小儿蒙学并不像后世国学中的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大多数启蒙的书籍便是儒家四书。

所以《孟子》是袁珣小时候用来识字的!恩……没被“夺舍”穿越前的袁珣。

“为何不学?恩,好茶,没想到茶还能这么喝,入口微苦,后甘甜无比,行若君子。”司马徽老神在在的坐在袁珣对面,喝着史氏商行特质的炒茶。

这个时代的“茶”在煮的时候,要加入桂皮,八角等香料,还要放盐和糖,甚至有人煮茶时还放一勺猪油。袁珣在这个时代活了近十年,还是无法习惯这种“茶”,在他看来,这个时代的“茶”和后世卤茶叶蛋的汁水差不多,这也居然会有人喜欢喝?

是故从史氏商行开业后,收来的茶叶都要经过干炒然后再冲泡。从袁珣上水镜书院后,司马徽庞德公等大儒马上爱上了袁珣带来的茶叶,每日不泡上一壶慢慢品都不行。

“为何不学?”

袁珣一下跳了起来,指着外面黄叙读《六韬》的朗朗书声道,“戏忠学的是兵法谋略,郭嘉学的是兵法谋略,连庞小子和我大兄学的都是兵法谋略,怎么到了我这里就成了学《孟子》?

老师你也说了,乱世将至,在乱世中我拿本《孟子》和乱兵说,‘你们要仁义,放下刀兵,一心向善’,然后试试乱兵砍我脑袋的刀利不利?”

司马徽端着茶杯微笑看着袁珣,很流氓的翘起二郎腿,那木屐在他脚上晃呀晃的,看的袁珣一阵无言。

“老师是不是对我有什么偏见?”

“为何如此说?”司马徽放下茶杯,放下腿含笑问道。

袁珣颓然的一屁股坐在座位上,无奈苦笑道:“我观老师收徒,基本不收大世家子弟,就算奉孝师兄也只是落幕世家出身,而颍川世家子弟多就读于荀氏书院和陈氏书院,我是汝南袁氏子弟,能入老师书院全凭叔祖夕日与老师有点情谊,亦是另类,倘若老师真的不喜,那我去陈氏书院也可以,何必如此戏弄我?”

司马徽轻笑一声,坐直身体,含笑问道:“倘若真是对你有所偏见,为何我将子允(黄叙的字,庞德公给取的)交于德公,放下郭嘉和庞统的学业,整日对着你这只皮猴?”

袁珣翻了个白眼,抓狂一般疯狂的挠了挠自己的头发,把头发抓成一捧鸡窝,然后指着桌上那本《孟子》说道:“那老师为何偏偏让我学着《孟子》,就算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儒家老学究,也要从《大学》、《中庸》《论语》学起吧?为何偏偏学《孟子》?老师是玩我么?”

司马徽听到老学究三个字,忍不住扶须仰天大笑道:“胡说八道,学《大学》《中庸》《论语》才是把你培养成老学究,好,你想学军略兵法,我且问你,《孙子·谋攻》中说的三伐是什么?”

袁珣又抓狂了,《孙子》乃是千古兵书经典,无论是哪个时代,学习兵法首先就是要学习《孙子》,《孙子》在这个时代对于兵家谋士来说,就是像是九九乘法表对于数学一样,要是不会《孙子》,也就不要学兵法了,什么《六韬》、《孙膑兵法》看了也不理解。

倒不是说《孙子兵法》比这几本兵法差,而是说《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法的总纲,后世什么《曹孟德新书》《三十六计》《孙膑兵法》都是在《孙子兵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孙子兵法》谁没读过啊?这个时代士族读书人讲究出将入相,没读过孙子当个屁官?

“好好回答,若是回答对了,让你学兵法谋略也无妨。”司马徽看袁珣就快没了耐性,喝口茶淡淡说道。

“此话当真?”

“君子一言!”司马徽淡淡瞥了袁珣一眼,说道。

“好!”袁珣眼睛一亮,坐直身体,还煞有其事的整理了一下头发,这才侃侃而谈道:“《孙子谋攻篇》说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故谋略是最好的战争方法,外交是战争的辅助,动用战兵对攻乃是基本手法,最要避免的乃是攻城!”

司马徽笑着端起茶碗嘬了一口,不可置否的看着袁珣,又问道:“谋攻篇最重要的部分,为何不说?”

袁珣想了想,摇头道:“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谋攻篇最重要的部分,可是我总觉得这不现实,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髓在于让敌人陷入绝望,以势压人,使敌军知难而降,而人在绝望时爆发的力量最为强烈,熟不见项羽破釜沉舟,一战而胜?哀兵常胜之。”

“徒知其表,不知其理!”司马徽冷笑道。

袁珣有一个优点,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后,他从不敢小觑任何一个古人的智慧,而且在戏忠身上学到了什么叫‘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会就问呗,有啥丢人的?所以善于学习是袁珣仅有的几个优点之一。

而且司马徽是谁?可以说三国顶尖谋士一半是其弟子,顶级的教育大家啊!

“老师教训的是,学生少年顽劣,读书常常只知其然,请老师斧正。”袁珣闻言拱手一礼,恭恭敬敬道。

司马徽很满意袁珣的态度,点了点头,又问道:“你想想,《孙子·军争》中说的围城必缺是什么意思?”

围城必阙是《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的一篇,原文乃是围师必阙,意思是在包围敌人时一定要流出缺口,不要让敌人心理上陷入绝望,做困兽之斗,徒增无畏的牺牲。同时让敌人心理放松,往往用计之人在缺一不围的地方设置埋伏。

在袁珣解释后,司马徽才笑着说道:“围三缺一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与活着的敌军希望,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髓也就是给与敌军活下去的希望。”

看袁珣若有所思的样子,司马徽又说道:“其实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这里。”说着,司马徽手在桌上那卷孤零零的《孟子》竹卷上点了点。

“《孟子》?”袁珣终究已不是笨蛋,司马徽都说到了这种程度,他再不懂就真的不配在水镜书院读书了。“老师说的是……仁义?”

司马徽捋着胡须笑着点头道:“善!”

“真和敌军说仁义啊?”

袁珣哭笑不得将那卷《孟子》拿起来,手持竹卷翻来覆去的看了一遍:“可是就算学仁的话,不是应该学《论语》么?”

司马徽摇头,哈哈大笑道:“仁义你不用学,所以不用学《论语》,甚至你可以不知道孔丘是谁。”

袁珣越来越不懂眼前这老师了,仁义士中国五千年传统儒家的核心思想,而孔子的天地君亲师更是被千古以来多少个王朝奉为经典。司马徽居然和他说连孔子都不需要知道是谁。

正在袁珣一头雾水的时候,只听司马徽道:“你本就是一个傲上悯下之人,心中有着济世的仁德,孔丘那套不适合你,学了也无用,为师让你专修《孟子》,只是想让你把心中的仁德贯彻下去,并懂得以仁德为武器,去鞭策天下!”

“鞭策天下?”

袁珣皱着眉头,这老师越说越不靠谱,鞭策天下?什么人才有资格鞭策天下?只有之天下权柄牛耳者,才有资格鞭策天下!换句话说,这个天下得你说的算的时候才有资格鞭策天下!

“你袁氏所作所为,真当世人不知么?”

袁珣身体一震,抬眼向司马徽看去,却见眼前中年人用一种玩味的眼神看着他,他终究是心虚的低下了头。

“袁本初一再挑动何进和十常侍的争斗,不就是想清明朝堂?再加上你那叔父暗中逼迫天子立储,要的到底是什么?我可听你那祖父说,袁本初最初的驱狼吞虎之计是你这个皮猴子想的。”

袁珣头更低了,他来到这个时代已经近十年,可以说很多思维都被这个时代同化了,加上他知道这个时代的大致历史,就算前世没读过《三国演义》,也该玩过三国无双。人是自私的,袁珣也不例外,他最初想的是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活下来,而且能活得不错,不用饥寒交迫的为了生存奋斗。

说白了,他不想在官渡之后和袁绍的儿子一样头颅被人送与曹操,更不想随袁术在“天子”的虚名下死相凄惨。所以他只能以自己不多对三国历史脉络的了解,不断的加强袁氏的权柄。

司马徽看到自己这个弟子那副心虚的样子,笑道:“头抬起来,为师并没有怪你,汉室不可救,天下稍有头脑的人都能推断出来,你袁氏计划驱狼吞虎,肃清朝堂,甚至在当今天子驾崩后扶年幼的天子行霍光之事,或者是行王莽之事,其实为师都不在乎。”

袁珣抬头吃惊的看着司马徽,袁隗袁绍的计划,连他袁珣其实都不是很清楚,还是他在来颍川之前袁隗告诉他的,他只是本能地在帮助自己喜欢的人成事,谁知道司马徽不在朝堂,却一口道出这计划,真不愧是后世网络盛传三国出贾诩外智商最高的人。

“为师只在乎,谁能给天下带来清平,谁能让百姓丰衣足食,自古贤君尧能禅让与舜,舜能禅让与禹,不就是看他们能给百姓带来大同的天下么?我不知你袁君瑜活百姓是沽名钓誉,还是真心实意的赤子之心,至少很多人只是想,而你在做,这就足够了。”

司马徽非常认真的看着袁珣,缓缓说道,“倘若将来有一天袁氏能够从天下仲姓成为了天下伯姓,那么我希望执袁氏牛耳者,是你袁君瑜,你若能将旧金之事带给整个天下,也不枉费我对你的一片苦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