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明末流贼模拟器 > 第三十九章 宛城岁月之十二:内乡(1)

果如龙十三所料,临近内乡县城,已近黄昏。

远远望去,县城后面的丘陵上依旧烟雾缭绕。

「大当家」

尚子义说道。

「按照您的吩咐,在县城后面的山上一气开了二十口大窑,其中十口用来冶铁用来冶铅等,剩用来作为烘干、折弯窑使用」

「还是与灵石县城一样,冶铁炉比大明的高、宽都多出一丈左右,大明的冶铁炉每炉可出铁料两千斤,我等的可多出一千斤左右」

「也用上了淋钢法,其中用来锻造铳杆、火炮的使用的是木材作为燃料,所出铁料较好,其余刀、枪头、箭头、盔甲等用的是邓州的煤炭,同样使用船只运来的」

「如此的话,十炉窑每日可出三万斤铁料也就是三百石,不过由于用上了苏刚制造的法子,每日只能使用一半的炉窑冶炼矿石,一半的则用来将生铁与熟铁放在一起煅烧,作为夹钢法是也」

「这样的话,一半的炉窑用上了淋钢法,加上夹钢法的,每日最多可出两百石精铁」

「用淋钢法所出钢料全部用在火铳、火炮上,用夹钢法的则用在其它物件上」

龙十三点点头,所谓的夹钢法、淋钢法实际上都是他根据后世在书上看到的东西讲给山西的冶匠听后他们自己摸索的,此时江南一带用的是淋钢法,俗称「苏钢法」。

虽然夹钢法、淋钢法早已有之,但各地都敝帚自珍,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当然了,作为朝廷肯定会向使用了淋钢法的江南或者接近江南法子的福建、广东两地的铁商下达缴纳钢料的任务。

至于为何在北京、南京冶炼不出来,民间商人自然以矿石含铁量、杂质、淬火用的水质等不同敷衍过去,朝廷倒是大方得很,并没有追究。

除了上述三个地方,其它地方冶炼所得大多数是质量一般的铁料,想要上等的铁料,则需要花大价钱购买才行。

此时的物价,苏钢价比粮食,金贵得很。

龙十三现在不缺人手,但是却缺铁矿石,因为夏馆镇的铁矿石品位较低,需要放置大量的铁矿石才能煅烧出上述数量的铁料。

也就是说,一炉想要出三千斤铁,至少要投入一万斤矿石才行,这还是在提前做好了选矿(将被矿石上的杂质提前用小锤敲掉)所致。

若不选矿的话,就要投入一斤才行!

龙十三记挂着窑场,下了船之后并未马上进城,而是直接去了那里。

因为他知道,按照工序,黄昏时分正是最后一批开窑的时候。

果然,当一行人赶到窑场时,正好碰到了开窑!

负责窑场的是交口堡的一位老冶匠,见到龙十三后自然是激动不已,虽然他们在山西时已经按照龙十三教给他们的法子实现了淋钢法、夹钢法的冶炼,但并没有达到眼前这样的规模。

龙十三走到一座准备用淋钢法冶炼精铁的炉窑前,只见一名上身精赤的黑瘦汉子将出铁水的封口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然后炉窑前一大堆人都排着队推着一个个放着熟铁锭的小车等候在出口前面。

「噗呲」

炉水遇到空气后立即发出一阵声响,然后那些人赶紧推着小车从出口面前走过,走过时,正好让炉水淋在生铁上。

由于熟铁是经过锻打的,含碳量较低,而生铁由于是使用木材/煤炭煅烧的,含碳量正是最高的时候,并且上面孔洞较多,二者一混合、渗透,再稍微锻打一下,就可以得到含碳量适中的精铁。

这种精铁不仅硬度较强,还有一定的韧度,正是打制兵器的上佳材料,这是因为,如果铁料太硬,则易碎、易断,若是太软自然也不行。

刚才尚子义说

有的炉窑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的,以此时的技术,是不可能得到上好的焦煤的,只能用普通煤炭冶炼,得到的铁料孔洞较多,正好与使用木材冶炼的生铁混合。

每一个人推着的小车上面放置的铁料约一石重,大约三十人左右过去后,这一炉铁水就能完全与生铁混合、渗透了。

这个过程还是很危险的,稍有不慎就是车毁人亡(小车),不过此时的匠人多半既。

当铁水与熟铁融合时,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胆子不大的显然是干不了这个活计的。

当然了炉窑出水的时间肯定有先有后,否则一个炉窑就要配三十个这样的人,龙十三手里的人再是富裕也不可能这么干,因为一座窑还有上料工、添加煤炭、木材的,照看鼓风机的,查看炉温的(凭经验),怎么着也需要十个人才行。

混合完成后的铁料就需要运到一旁的精铁坊进行锻打了,龙十三没有水力锻锤,只能靠人工,幸亏他别的没有,匠人倒是丰富得很。

经过锻打后的铁料便是精铁了,便可以运到县城的作坊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制作火炮,或制作铳杆,或制作盔甲兵器,等等。

如此往复,一炉铁水、一万斤铁矿石只能每日只能出一斤精铁就是七斤。

这还是两日的产量,每日也就三千斤左右。

而龙十三的火铳、火炮制作成品率都不高,加上由于小强师火铳兵练习、使用频繁,到了一两年就需要重新更换铳杆了,必须大量制备。

目前小强师火铳兵一杆火铳大约十二斤,最少需要二十斤铁料方能制成(主要是钻膛废品较高),三千斤若是全部用到铳杆上,最多能制作出一杆。

龙十三眼下火铳兵,看起来一个月就能满足全部火铳的需要,但由于这些铁料不可能全部用来制作火铳,再加上后续锻打、钻孔、钻膛的工序花费时间较多,能在半年时间达到这个要求就不错了。

再走到一座用夹钢法炼制精铁的炉窑面前。

与淋钢法相比,夹钢法就简单一些,无非是将生铁、熟铁提前绑在一起,然后再投入炉窑进行冶炼罢了,烧完之后让炉窑冷却,然后将重新凝结在一切的铁团取出来锻打就是了。

由于炉窑里本身杂质就较多,在两种铁料的混合中显然极有可能再次混进去,虽有以后的锻打,但毕竟没有淋钢法可靠,不过用其来制作冷兵器、盔甲还是足够了。

龙十三一直等到全部十座炉窑全部出水、封窑完毕后才离开。

然后就在窑场与众匠人一起吃了晚饭才回到县城里。

内乡县城是大明与南阳府城、裕州城一起新修的城池,都是方圆八里左右,城池西南角就是作坊区。

还没走进,便听到了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先到制作冷兵器的作坊看了看,由于铁料质量上乘,所有的冷兵器,包括长刀、单刀、骑刀、枪头、槊头、箭头都是用模具铸造的,在城里自然不能使用大炉子了,都是一座座小炉。

不过正是由于炉子小,一架鼓风机就可以炉温达到目标温度,加上特意挑选的上好木材,出水后就可以一一倒到做好的模具里。

等到冷却后稍微锻打即可,模胚的分量、大小自然要比成品大山一些,通过锻打、淬火、切割后就可了最终的成品。

如果铁料质量不过关,就需要铁匠通过自己锻打的频度、淬火的次数来获得质量好一些的成品,那样的话,效率会比眼前这样低出三倍以上,也就是说,人家十天功夫就能干出你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活计。

这个活计出来的最终成品还不一定达标。

眼前这一整套流程都是龙十三与匠人们在山西反复合计、试验后才最

终确定的,在山西时,龙十三所需的火铳大多来源于缴获,虽然都是京师火器营的精品,但铁料的质量如果与现在的相比估计还要差一些。

至于如何打制铳管,眼下龙十三并没有落定的法子。

此时的大明,依旧采用的是将煅烧过的铁料卷在一根直径恰好与铳眼差不多大小的铁棍上反复锻打所成,龙十三的工匠主要也是这样做的。

不过来到南阳府后,他也让人试验了用模具铸造铳管(类似于火炮)、已经在煅烧过的铳管上钻孔的法子,具体效果如何,正是龙十三想要查看的。

在见到用模具法制作铳管的工序后,龙十三立即就打消了这个注意,让他们暂时不要这样做了。

无他,由于铳眼极为细小,若是采用铸造火炮的法子,那就太费时费力了。

而在用钻孔法制作铳管的工坊面前,他倒是长久驻足观看。

所谓钻孔法,则是将一根锻打的差不多的实心铳管再次充分煅烧(半硬半软)后,立即拉到钻孔房,两人站在古时中国人用来钻木头的拉钻附近。

就是那种一个十字架,上面绑着绳子,先将绳子套在木头上,钻孔时双手握住钻柄上下摇动的器具。

但要用来钻铁料,虽然是软化的铁料,就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平衡性,二是力气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都不是龙十三想出来的,二是他提出来后工匠们自己琢磨出来的。

这种用来钻孔的拉钻连在一根固定的、提前测过正好与地面水平的装置上,钻孔时一边站一个人,分别握住一端钻柄即可。

下面的实心铳杆也是如此,其一端也固定在某个装置上,然后对准确定好位置的铳眼开始钻孔,这样的话一次性肯定钻不成,需要好几次煅烧才行。

于是,每钻好一截,就可以往钻好的孔洞里插入细铁条,然后将没有钻好的那一头放在炉子里继续煅烧,一般来说就可以钻好一根铳管。

然后进行最后一次煅烧,里面穿一根正好与铳眼大小的用上好钢料制作的铁条在进行锻打一次即可。

「大当家」

这间作坊的监工是来自灵石县城一名火铳工匠,他的眼里闪着喜悦的神色。

「这样的话,每两日就可出一根铳管」

「效果如何?」

「还不知晓,需要完全制作出成品后装填弹药后试过之后才行,无论如何,这样的话就快得多,而卷在铁条上打成的还需要二次钻孔,最少需要十日才能钻一根」

「而用这样的法子,一日铳管就可成形,另一日就可钻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