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东晋隐士 > 第三百五十一章 谢安

东晋隐士 第三百五十一章 谢安

作者:昔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8: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谢府。

谢道韫的院子里,王凝之就坐在一进屋子的坐席前头。

有时候其实也挺羡慕那些不熟的亲戚,多少还要照顾着些情绪和礼仪,而不是像自己这样。

由于老娘和岳母大人认识了太多年,并且始终处于一种相爱相杀的状态中,就导致了自己每次来谢家,都不能感受到那种所谓的照顾和体贴。

就比如现在, 自己就跟着妻子进去拜见了一下,统共没说上几句话,就被人家娘俩给赶出来看大门了。

没办法,作为丈母娘,阮容表示完全不讲道理,动不动就来上一句‘当年我还抱过你, 尿了我一身’的话,谁顶得住啊?

好在谢家的兄弟姐妹们也不少,而且作为大姐的谢道韫, 即便如今不在家里住了,也还是拥有绝对的权威,从进了家门开始,这些小的就一个个排着队过来拜见了。

于是,坐在门口的王凝之,就临时担负起了招待工作。

不管是谁来,先以姐夫的身份,进行一番语重心长的劝进,劝学,劝成功,然后把人放进去,再等下一个,来来往往的,这个上午, 王凝之倒是也过的不算无聊。

毕竟身份压制。

等到了中午,陪着妻子吃了饭,让她小憩一会儿的功夫,王凝之就摇着扇子, 坐在了大树下,等待着自己的下一个猎物。

只是王凝之没想到,这个猎物来的有点儿大。

躺在摇椅上,在微风中半梦半醒之间,王凝之偶然地一个抬头,发现一个人正站在自己面前,饶有兴致地打量着。

只当是做梦,王凝之‘哼唧’一声,继续睡着。

直到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大概不是做梦,因为听到了屋里的笑声。

竖起耳朵听了几句。

“你爹在颍川,知道消息以后,一封信就给我传了过来,要我回来主持大局,我想了又想,这个大局是什么,最后才反应过来,你爹说的大局,就是要让你平平安安地生下孩子来。”

“爹爹总是这么风风火火的。”这是妻子的声音。

“也怪不着你爹爹, 咱们家里你是最大的,你的孩子就算是下一代的第一个了,你瞧瞧王家,你大嫂何仪生了孩子以后,何家送过去多少东西,她还算不得何家的大女儿呢。”

“我刚才已经过去跟你娘商量过了,你爹的意思是,排场绝对不能小,你娘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不如你爹那么夸张。”

“三叔,可千万别,我在钱塘都差点儿没缓过来,可别再弄什么排场了,我够够的了。”

“哈哈哈,钱塘的事儿,我也听说了,这时候怕是大江南北,都已经传开了,王家二公子差点儿搬空了整个钱塘,就为了给妻子养胎。可是人间美事一桩啊。”

王凝之爬了起来,出现在门口,“就是说啊,我都不懂令姜是怎么想的,这种大好时机,居然不懂得利用起来。”

“利用起来干嘛,跟大家要求送礼?”谢道韫白了丈夫一眼,没好气地说道。

王凝之挠挠头,“讲道理,他们难道不该送?”

“难怪我刚才看你的时候,见你睡得香甜,难不成是在梦中收礼?”

“嘿嘿,礼多人不怪嘛。”王凝之拱拱手,“谢三叔。”

谢安倒还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永远都是一件简单朴素的袍子,时常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

“叔平,过来坐。”

依言坐下,谢道韫开口了:“你不是有事儿要问三叔么,可抓紧点儿吧,三叔一向神龙见首不见尾,说不准明儿就又出门去游玩了。”

“不会,这次我肯定是不能出门了,你爹已经严令要求我,守在山阴,只要你有一点儿需要,都必须马上出现。”谢安说着话,自己倒是先忍不住笑出声来。

“好了,你说吧,有什么事儿要问我?”

王凝之严肃起来:“谢三叔,我想知道,当前局势。”

谢安挑挑眉:“我一向居山野而自得,游山水而陶然。这种问题,不该问我。”

“谢三叔,”王凝之笑了笑,“咱们都是一家人,就不必说那些客套话了,您心怀天下,我岂能不知?”

大概是被王凝之这种突如其来的熟稔与自信给震惊到了,谢安一时没有回话,反而是沉默了起来。

抬抬眼,谢安再看向自己的侄女儿两口子,也严肃了几分:“你有什么地方想不明白?”

王凝之心里赞叹,这才是真贤士,不娇柔做作,不自恭自谦,换做旁人,少不得再说些什么‘我一直在山野之中,并不熟知’或者‘我不过一个山野之人,哪儿有本事如何’之类的话。

而谢安不同,前面一句不过是试探,察觉到侄女儿俩口子的真诚,便不虚与委蛇。

“我想知道,桓温意欲何为,为何放走苻坚。”

谢安瞥了一眼,“当真连这个都猜不到?”

“大家都说,桓温是打着算盘,想要一石二鸟,让苻雄去和慕容恪开战,自己坐收渔利。”王凝之缓缓说道。

谢安轻轻点头。

“之后,桓温便可以趁着秦,燕受挫,趁虚而入,若是燕胜,则秦危,燕同样损耗巨大,这时候,桓温便可入长安,立不世之功。”

谢安眯了眯眼,“那你是怎么想的?”

王凝之摇摇头,“我想不出来,觉得大家说的有道理,却又觉得哪儿有些不对。”

谢安嘴角露出一个淡淡的微笑,“你觉得大家说的有道理,是因为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案,也是对桓温而言,最简单轻松的方案。而你觉得有些不对,是因为你在宣城的时候,接触过桓温,对吗?”

王凝之愣了一下,眼前,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在两军对峙之间,自己默默地陪伴着那位大将军,走在雪地上。

自己当初用什么‘天命’骗人,桓温自然看的出来,但他却没有戳破,反而欣然接受了。

江南之地,错综复杂,南北士族的争斗,皇族与士族的争斗,永远都不会止息。

所以他入建康,非但不是好事,反而是个大麻烦。

可桓温是有心的,他是认真考虑过,要不要直接取代司马氏的。

他是真的,不敢屈居人下,真的要做那天下第一人的。

他要当皇帝,可是江南之地的皇帝,却是个大麻烦,入主建康,远远不如待在荆州来的好。

那么,桓温的选择就很简单了。

王凝之眼前一亮:“他想自立门户!他要过长江,拿北方来做他的地盘,所以他不会攻秦,燕之中,失利的一方,反而会去攻胜者!”

谢安眼里有些欣赏,“看情况而言,大多数人都知道该如何做,可是落在不同的人身上,自然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对桓温来说,他在真的拿下足够根基,能养活未来那一大片土地之前,需要的自然是朝中的支持,百姓的支持。”

“什么情况下,朝廷会不得不支持他,而百姓又会真的爱重他呢?”

王凝之神色冷漠:“当然是有外敌窥伺的时候,朝廷才不得不支持他,而他能打胜仗的时候,百姓才会爱戴他了。”

顿了顿,王凝之又说道:“桓温,养寇自重!”

“桓温想要的,不只是打胜仗,然后做个万世流芳的大将军。”谢安轻轻一笑,“他要做的事情太大,养寇自重,就怕他没能力养得好,反受其害。”

“那我们该如何避其害?”

听到这句话,谢安笑吟吟地站了起来,“你爹不就是正在做吗?”

王凝之叹了口气:“老爹小气得很,问什么都不肯说,就让我自己去猜,到现在都不肯跟我透露几分。”

谢安‘哈哈’一声笑,“王逸少心有成算,你们这些做儿子的也不错,伯远这些日子,已然接手前线钱粮,调派有度,甚得好评。”

“你也很不错,能从桓温的言行之中,看出他的意图,果然心细如发。”

“谢三叔,既然您看的这么通透,那为何不出仕,去做些事儿呢?”王凝之试探着问。

现在的局势,虽然说大局上,还是按照之前老爹的预判而行,但既然已经发现了桓温的意图,那还是要有人去控制才好。

无论是谢奕,还是谢尚,以及其他参与到军伍之中的谢氏族人,恐怕都没有那个本事,在桓温出了事儿以后,重新掌控局面。

朝廷里的事儿,再大也有老爹在后头给士族撑腰,可那军方的事情,王家如今却是力有不及。

谢安踱着步子,走出屋门,“你来瞧瞧。”

王凝之看向妻子,谢道韫给了个眼神,让丈夫跟上,自己却并不动弹,这些事儿,已经不是自己该参与的了,或许等到丈夫了解情况,再来跟自己说,给丈夫出出主意才是该做的。

王凝之点点头,出了屋子,却发现谢安已经坐在了树下的石桌边。

“叔平,坐,瞧瞧这棵树。”

枝叶繁茂,树荫清凉。

谢安轻轻笑着,“你说,一棵树从一个小树苗,要长得这样好,需要的是什么?”

“阳光雨露,松土培育,灭虫养护,不受外来侵害。”

“嗯,是这样,那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扎根。”王凝之毫不犹豫,“只有扎根了,才能慢慢长大,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基础不牢靠,别的都没有意义。”

“是啊,”谢安赞同地点点头,“所以这几年来,我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国朝犹如这大树,土壤是根基,有土壤,才能扎根,才能生长。对我们来说,土壤自然就是这天下百姓。”

“可为什么不论什么朝代,到最后都会民不聊生,继而百姓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处处反叛呢?”

“贪官污吏年年都有,从来不缺,天灾**时时发生,从不永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或者说,要如何,才能让老百姓,对朝廷有信心,愿意做朝廷的子民呢?这长治久安之策,究竟是何?”

王凝之眼神闪了闪,露出个古怪的笑容:“谢三叔,老百姓要的,其实从来就不多,之所以反叛,无非就是过不下去了,活不成了,吃不饱饭了而已。”

“只是如此?”谢安皱眉,“从上古至今,粮食,耕种,器具,都在发展,百姓们却愈发贫苦,继而战乱,这是为何?”

“历朝历代的那些叛乱,是怎么来的?”王凝之脸上露出个冷漠的笑容,“还不是老百姓吃不上饭了,反正都是一个死,叛乱了,起码抢些吃的,做个饱死鬼,也比做那饿死鬼来的好上许多。”

“那也不对啊,”谢安眉头紧锁,“汉盛时期,人口可比现在多多了,也不见百姓反叛,可到了后来,土地还是这么多,人口少了,怎么会叛乱四起?”

王凝之叹了口气,“三叔,百姓吃的,不过就是那么点,可他们还是吃不上,这是因为,有太多人,要从他们嘴里抢吃的。”

“历朝历代,到了最后,豪绅,官员,抢土地,抢粮食,抢银钱,难道他们会互相抢?不会的,他们只会抢百姓的。”

“我给您举个例子吧。”

“开国的时候,一个皇帝,十个将军,十个文臣,一共二十一个。”

“皇帝有十个儿子,一个做太子,九个做王爷。将军们,文臣们,也是如此,那么到了下一代,百姓们需要养活的人,就变成了二百一十个。这就是已经翻了十倍,可哪一个朝代,不过几十年功夫,百姓就能翻上十倍?就算百姓翻了十倍,难道土地也能翻十倍吗?百姓多了,反而地不够种了。这是其一。”

“其二呢,一个将军老了,要荣归故里,自然是不能下地干活的,那么他还需要百姓养活,可是新替上来的将军,那也是需要人养活的,新将军也会有儿子的。”

“至于其三呢,就很简单了,一个皇帝,其实并不只是一个皇帝,而是一整个皇宫里,一整个皇族,所有人都要百姓来养活,一个将军,他也不是一个人,他的妻,妾,管家,丫鬟,他的亲族们,哪个会去种地?而这个将军的儿子们,长大了以后,各自成家,他们的妻,妾,管家呢?”

“老百姓需要养活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而不会越来越少,这就是为什么到了最后,老百姓都是吃不上饭了。”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大概情况,实际上当然会复杂得多,但大体上,走向就是如此。说白了,老百姓养活不起这么多的达官贵族了。”

()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