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东晋隐士 > 第三百一十六章 老父亲的爱

东晋隐士 第三百一十六章 老父亲的爱

作者:昔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8: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永和八年的小尾巴。

这个年过得很是平静祥和,比王凝之想得要好很多。

家里有了新的一代,王安之的到来让整个家里的人,都是笑容满满,就连平日里很是严肃的老娘,这一次都破天荒的,没有要求儿子们在这个年节将近的时候继续读书, 这就让大家都非常轻松愉快。

哪怕是王肃之这样的书呆子,这一次都没有整日里读书,而是常常参与到王凝之的香水研制过程中。

实验当然是失败居多,不过经验教训,也是在慢慢增长的,作为记录员的王涣之, 已经足足写了两个本子。

大概是在会稽王的接风宴上,被那么多人围着, 让王涣之也感受到了身为琅琊王氏子弟, 所需要的承担的一些责任了,虽然还是在想着那张家的姑娘,但也多少能把心思放开些了。

寒冬的风,总是有些刺骨,更加刺骨的,却是谢奕的话。

是在他回到会稽之后,王凝之陪着夫人,一起去谢府探望,谢奕揪着女婿转了几圈儿,很失望地说道:“还是这么瘦,手无缚鸡之力,要不我年后,带你去军中待上几个月?”

一声冷汗的王凝之,为了不被老头子折腾,就连‘以后再说吧,明年我们打算好好要个孩子了, 我总该陪在她身边才行。’这样的话都说出了口, 让谢道韫闹了个大红脸。

好处是不用去军中了, 坏处是被妻子狠狠拧了一把,到现在胳膊都疼着。

也是回到家里,王凝之才后知后觉,这哪儿是想要自己去军中,这分明是在变相地要外孙子!

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倒是还算挺好,今年因为有了大侄儿,所以王家的一些长辈们,都在年前过来祝贺过了,主家这里后继有人,当然是给所有人都吃了颗定心丸。

要不是因为这大冬天的,怕把孩子给冻着,王羲之大概能带上自己的大孙子,把会稽转个遍去炫耀。

老娘也是一样,多的是各家的女主人,带着自己女儿, 或者儿媳妇儿过来道贺, 跟男人们不同,她们都可以借这个机会,瞧瞧孩子,顺便有意无意地在郗璿面前,提一提自己家不成器的儿子,这几年也改过自新了,如今读书读的很好,就是可惜心高气傲,不愿意在会稽做些小事儿,总是想着,要离开这小地方,去建康发展。

这就算是比较含蓄的了,遇到个家道如今不太好的,仗着自己和郗璿年轻时候可能有些交情,这便算是上门来求个前程了。

哭哭啼啼地跟你唠家常,说着自己是如何如何不幸,如何如何需要帮助,再来一句感情真切的‘要不是实在没辙,为了孩子,我也不能丢了这张老脸,在这儿……’之类的话,你不答应,可以,那我就不走,反正这大过年的,你琅琊王氏要把以前的古旧赶出门,就不怕被人骂?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王玄之要入京,琅琊王氏这么多年了,总算是要有动作了,谁不想分一杯羹呢?

而郗璿面对这些事情,当然也是有法子的,所有来找自己,给孩子求个前程的人,她都答应了,只不过是换了个人。

“伯远此次入京,人选都已经定下来了,这是他自己安排的,连他爹都不管,我也不好说话,不然岂不是跟我家老爷对着干了?不过家里头还有个用人的,叔平来年就要去钱塘读书,他倒是希望能多些人一起去,一来能帮他做做生意,二来也能去混个脸熟,等他走了,下一届的学子们,便可从中挑选。”

“你家的孩子,不是不愿意留在会稽么,正好去钱塘走走,长长见识,那边几个江南士族,如今也不比往常了,说不定孩子还能有个很好的前程呢,富贵险中求,等他能拿下钱塘来,到时候我和老爷,一起上门去为你道贺。”

在听到郗璿接下来那些‘来来来,正好咱们研究一下,该怎么给孩子安排,要不我现在就把叔平叫过来’的话之后,无论是哪家的夫人,都急忙找个借口撤了。

开玩笑,跟着王伯远,和跟着王叔平,那是一样的事儿吗?

跟着王伯远,是要入京的,就算是安排不了什么官职,那也是正儿八经为官府做事儿的,混个脸熟,未来多少也能捞些油水,甚至得到别人赏识,再说了,为他王家出力,没得功劳,也有苦劳,他王伯远可是王家未来的继承人,难道还能亏待了自己手下人?

可跟着王叔平,那就是去钱塘了,不仅没油水,没前途,还要两手空空,开始打拼,这不是闹着玩嘛,尤其是那地方,可是江南士族的地盘,人家或许不比往常了,不敢拿你王家二公子做什么,可欺负个小门小户的,还不是手到擒来?

再说了,你家二郎是个什么人,当别人不清楚?那跟着他去,纯粹就是给他白干,而且就算是白干,说不定还要被嫌三嫌四的,到时候事儿办了,也没落下一点好处。

况且,谁是去读书的啊?想要读书,去哪儿不行,还用得着你假惺惺地给介绍?

作为郗璿嘴里‘很有本事,很有前途,很有未来’的主人公,王凝之倒是没感受到老娘对自己的期待,也没感受到会稽其他人对自己的畏惧,只是一门心思放在香水上。

顺便还收了几封信。

徐婉的信一如往常,很诚恳的祝福夫妻俩,也请明年到了钱塘后,去茶楼一叙,礼节满满,又不失分寸,还附上了这一年的账单,以及另一份儿单独的账单。

这一份单独的账单,那就是杜雪如今和王蓝田的小糖坊,给她的分成了。

拿了从杜雪那里送来的信和账单,两相对比,严丝合缝,不过杜雪这丫头,虽然很有心气,但看上去,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还是要比徐婉差了些,倒不是因为徐婉的茶楼,几乎没有同行,而糖坊的竞争比较大,而是因为她对于新糖的包装还是不太到位。

大概是总想着照顾些普通人吧,名气虽然打出去了,收入却不如预计的好。

不过杜雪的信里,也不曾请求帮助,这个心高气傲的姑娘,还是缺了些徐婉的通透。

无所谓了,和这些比起来,王凝之更喜欢的是,王兰送来的信。

马文才已经在彭城郡挂名了,去了一个多月,据说还是很受主官器重的,等到明年书院结业之后,便要去樵郡,入伍为军官了。听说他现在整日里,都是在钻研兵书,并且借助了他老爹的权势,时不时就去钱塘的府兵营中,观看学习,操演练兵之法。

梁山伯也很得王卓然赏识,他的治水方略,在吴兴郡那边进行了小范围尝试,效果还不错,但梁山伯很不满意,这次过年,又打算去那里实地考察,来完善自己的方案。

至于祝英台,依然是无所事事,整日里就知道在书院作威作福,尤其是在马文才如今已经对书院之事很是敷衍,懒得搭理他的情况下。

大概也只有王蓝田,还在和祝英台两人抗争了吧。

王蓝田虽然是个小掌柜了,但是杜雪似乎并不愿意让他去实际管理糖坊,反而是一门心思要按着他去书院里头好好读书。

根据王兰的描述,王蓝田如今在书院里的日子,似乎比之前还难熬了许多,因为在之前,只要是给陈夫子送些礼,也就落个轻松了。但现在,他的功课,还多了个监督的人,那就是杜雪。

王兰曾经跟着徐婉,一起去杜雪的作坊里参观过,当时就发现杜雪的房里,摞着厚厚的一沓子书,里头有一半是王蓝田的功课。

杜雪虽然之前只是个楼里的姑娘,但也算是颇多才艺,钱塘有名的,受到不少栽培,虽然没能力督导王蓝田的功课,但是翻翻看,找找有没有错字,有没有故意糊弄,还是能瞧出来的。

这就导致王蓝田的日子过得很苦,偏偏又无可奈何,据说有一次想要偷懒,就撒了个谎好几日没下山去,然而杜雪派人给送了封信,王蓝田就只好熬了个通宵,把功课都补齐全了,拿下山去。

那封信里究竟是什么内容,王兰不得而知,但想必也用不着对王蓝田好言相劝,毕竟这位公子,身上的漏洞把柄太多了些。

大概也是快要结业了,就剩下小半年的时间,书院里头,如今气氛也是比较紧张,山长王迁之每隔一两日,就会亲自去上课,或者盯着课堂,他和陈夫子不同,王迁之可是和扬州的大小中正官,甚至朝廷里的许多官员,都有交情,要是让他觉得不好,那这些学子们,可就没有入朝为官的机会了。

于是,大家的学习,都比以前用功了许多,是真是假不知道,反正看着是挺像那么回事儿了。

而且不仅如此,陈夫子似乎也重新燃起了斗志,在课堂上,激情昂扬了许多,动不动就拖延下课时间,甚至还取消了几次休沐时间,让学子们怨声载道。

本来以为他是人到中年,依旧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结果王兰在一次书院有客人来的时候,在宴上,听到陈夫子说什么‘自入我书院以来,学子们在我的指导下,已经有了许多进步,就像王凝之,马文才,梁山伯等人,如今各有前途,他们也时常会写信给我,表达感谢,可我还是会严厉斥责,让他们不可骄纵,而是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才能不断地进步’受到了几个外来官员的称赞。

大概是感受到,为人师表,最大的成就,原来是来自于学生们。

于是,陈夫子就打算再从书院里,挑几个可造之材出来,让自己的人生履历,更加美好些。

这些书院里的小事儿,总是能让人忍俊不禁,一想到这些同窗们每日里和陈夫子的对抗,就让王凝之心旷神怡。

其他人的书信嘛,和王兰的相比,就干净利落得多了。

梁祝的信是一起来的,王凝之很怀疑,梁山伯是不是穷得连送信都要蹭别人的了。而且就算是这样,都没忘了附上他的治水方案,想让谢道韫帮着瞧瞧。

马文才也是破天荒的,居然能送来一封感谢信,虽然没几个字,还几乎都是说他自己的功绩,但王凝之还是很欣慰的,这小子总算是懂得感恩了。

还有从神仙山来的一封信,依旧是赵天香执笔,依旧是三言两语,甚至比以前的信还短些,捎带了一本薄薄的册子,翻开看了看,是些入门的小功夫。看上去并不威武强大,却很是实用。非常符合她的风格。

不过,也不是每一封信都在自己预计之中,就像这封从晋安而来的书信,周赴莫名其妙地送了份儿礼,加上一封祝好的信,就多少有点儿奇怪了。

然而王凝之也顾不上他,一家人最近都很忙,给师公卫夫人送年货,应付来家里的亲戚朋友,还要抽空继续做香水,还在老爹的要求下,画了几幅画,忙忙碌碌的,这个年总算是安然度过了。

虽然中间也夹杂了几件有趣的事儿,不过都算不得什么要紧事,唯独守岁的时候,王肃之被几个兄弟灌酒灌多了,居然在那里指天说地,嚷嚷了一通对未来的畅想。

等他一脸悲愤地讲述着如今世风日下,大家都对圣人之言,礼义廉耻不屑一顾,自己必定要在未来著书成作,来挽救世人的迷离,让天下大同的时候,王羲之还是比较赞成的。

可等他把几乎所有在世文豪大家都批评了一顿,直言他们所为的,并不是为了教化而教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虚名而为,王羲之的脸就黑了。

王凝之是真没想到,家里头这个闷头读书的老四,居然还是个‘愤青’来的。

于是在初一,王羲之的训教儿子们环节,就比往年长了许多,尤其是针对老四,苦口婆心,就差说一声‘儿子,信爹,别闹’这样的话了。

看着老爹的样子,王凝之很是感叹,这就是老父亲那最深沉的爱啊!

自己以后,也要多多孝顺老爹才是。

不过,在老爹莫名其妙把矛头指向自己,怪自己不能给弟弟们做个好榜样,真是不成器,来年必须要如何如何的时候,王凝之感动的情绪,也就基本上消失殆尽了。

紫笔文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