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东晋隐士 > 第二百五十七章 最后的礼物(二)

东晋隐士 第二百五十七章 最后的礼物(二)

作者:昔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8: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不不,”王凝之摇了摇头,“不是陛下想要您去历阳,而是您想要去历阳。”

闻言,蔡谟笑了起来,也懒得去管那边学子们争先恐后地向典易讲述自己对朝局的看法,甚至讲述自己北上光复江山的美梦,只是把目光放在远方已经渐渐昏暗下来的山麓上,“老夫想去历阳郡?这是为什么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凝之淡淡说道,“当年魏武几句诗,便向天下人讲述了他的壮烈志向,当然了,多少年才有一个魏武帝,这当然是不能比的,不过,在下虽年轻,却对这几句话,有别的理解,想请先生指教。”

“但说无妨。”蔡谟并不为之所动,自己这辈子什么没经历过,早已经过了那种被几句话就打动的年级,只是对‘别的理解’多少有点儿兴趣。

“大家看着两句,都觉得是胸潮澎湃,觉得得到了鼓励,觉得是真不愧是魏武帝,心志果然远超众人,不过我总觉得,这两句,其实是魏武帝在说别人,在给自己身边的那些从年轻时候便追随自己的,当时已经年迈的将军谋士们所说,在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老骥伏枥,什么又是真正的烈士暮年。”

“若是做不到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又算得了什么烈士?不过就是一帮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家伙罢了。仗着年轻时候有过些功劳,就想着功成身退,全然不顾朝廷所需,不顾万民所依,忘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志向和初心。您觉得呢?”

听着王凝之的话,蔡谟脸上的表情渐渐变得低沉下来,他当然听得明白,王凝之这是在借古讽今,甚至是在借着当年魏武帝曹操的话,来讽刺自己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不思进取,根本算不得烈士,算不得有志之人,不过是在混日子罢了。

“王大人看问题,角度清奇,鞭辟入里,倒是让老夫受教了,只不过老夫已经垂垂老矣,再无当年之意气风发,虽有心匡扶朝廷,为陛下效犬马之劳,却是力所不能及啊。”

蔡谟叹了口气,缓缓坐下,依旧是望着窗外,并不看王凝之夫妻二人。

和谢道韫对视一眼,王凝之笑了笑,又说道:“蔡大人虽无力气为国效力,却有力气教授这么多的弟子,像您这般认真负责的人,绝对不会是那种随意敷衍学子的先生吧?”

蔡谟脸上露出了一个冷笑,“王大人这话,是在说老夫宁愿教授些年轻人,都不肯为国效力吗?”

正常听到这句话,都应该是来几句‘不不不,您误会了,在下绝无此意’但王凝之显然不是正常人,听到蔡谟已经有些怒气的话,很诚恳地点点头,“难道不是吗?”

蔡谟脸上的冷意更甚,“朝中有王大人这样的青年才俊,自然能为陛下分忧,又何须老夫这种只能躺在功劳簿上的人呢?”

“唉,大人啊,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啊,在下确实是青年才俊不假,但毕竟算不得什么十全十美之人,您应该多少也听说过我,我这人啊,华而不实,嘴皮子功夫不错,可一遇到那实际事务,哪儿懂?”

王凝之很坦然,迎接着蔡谟转过来的目光,说道;“别的不说,就说这历阳郡,大将军出马,想必用不了多久,那就能收服,可收服之后,这种军事重地,谁去管理?”

“难道要我去?都不用说就凭我这点儿才学,如何能让那历阳士族听话,如何与各家世族沟通,就说本身的主官事务,我哪儿知道底下那一群人,谁好谁坏,谁能用,谁不能,谁是效忠于陛下的,谁又是怀有异心的?甚至连吃饭的事情,我恐怕都给老百姓解决不了。”

“见识,和实际是有差距的,我这纯粹的纸上谈兵,哪儿能真的担负重任?”

“若是个内地,或者南方的小城镇,让我去慢慢试,慢慢学,慢慢练,说不定给我个几年,也能让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就算是不行,也总能有人来及时应对,及时处理嘛。”

“可这是历阳郡啊,上接齐,魏,齐王虽然如今投诚于我大晋,但谁看不出来,那就是个幌子,一方面想要大晋护佑,一方面还在坐等时机呢,去年齐王派来的使者,就和我在钱塘有过些接触,不臣之人罢了。”

“至于魏,您也知道,冉闵破败,只在朝夕之间,燕国,慕容氏,那可都是凤梨血里踏出来的将军啊!难道您以为,就凭我这么个提不起刀的家伙,能和慕容俊那样的人对垒于长江?”

“历阳郡地处我大晋边陲,与那些强敌相抗,这就要求去主管历阳的人,第一要能尽快肃清那庾氏残余,稳定周边的士族,还要能为百姓安生,让百姓好好生活,最重要的是这个人不仅仅是一个能为百姓谋福的官员,也不仅仅是一个能协调混乱士族关系的谋略者,更要是一位能有决断,有胆色,有经验,甚至能鼓舞士气的将军啊!”

“以上三点,便已经难有人同时具备了,何况第四点呢。”王凝之叹了口气。

蔡谟皱了皱眉:“第四点又是什么?”

“第四点,”王凝之露出个苦笑来,“就是要此人是真的为国为民,忠心于陛下,而非那些野心之辈。”

“若非如此,其实很简单,直接把历阳郡划分归征西军所有,想必桓温大将军是很乐意接受的,而有他在,整个历阳郡,哪个士族敢出头露角?征西军集天下之物资,如何养不活一郡之地的百姓?至于军队,呵呵,别的不说,就当前我大晋,哪个将军敢说自己比桓温更善于军务?”

“可您说说,这能行吗?莫说桓温了,就算是龙骧将军袁真,在我来之前,和他曾有过一番交谈,他对历阳郡也是很感兴趣,可陛下能放心地把这军事重地给他们吗?若是给了袁真,那就是在塑造第二个桓温。若是给了桓温,呵呵,只怕这扬州,也很快要变成荆州了。”

王凝之叹了口气,再不说话,而是走到了窗户边,随手端起一杯酒,一口下肚,脸上愁苦之色愈明。

蔡谟瞧了瞧他,眼里倒是闪过一丝欣赏。

在自己所知道的那些关于王凝之的事情里,此子确实有些才学,但为人过于招摇,就连娶个亲,那都要一首催妆诗传遍天下,更别提平日里那些劣迹斑斑之事了。

在蔡谟看来,不过是在王羲之的教育下,有了些本事,加上琅琊王氏在背后撑腰,这才让他如此放纵不羁。

只是没想到,他这样一个人,居然还能把事情考虑到这种程度,可见盛名之下无虚士,倒也不枉太后召他入京为陛下效劳了。

“你所说的确实有些道理,只是老夫自永和三年起,便身体老迈,精力不济,即便是有心为陛下效劳,也恐力所不及,只能在此教授些学子们,盼着他们能承忠君之心,做一个好臣子。”

蔡谟很清楚,王凝之前半段儿嘲讽,后半段儿变相地夸自己,不过就是想要自己去接手历阳。

可谁愿意去啊!

谷婗历阳郡,那就是个烂摊子,尤其是庾氏离开后,必然会大肆搜刮,而司马晞又是率军前往,打成一团乱,自己过去了,怕是要活活累死。

更何况,这种地盘,长江沿岸的将军们谁不是盯着呢,自己去接手,那不就是在得罪这些将军们吗?

身后一个平静温婉的声音响起:“蔡先生,您可愿听小女子一言?”

蔡谟回过头,瞧了瞧垂首作揖的谢道韫,轻轻点头,“你且说吧。”

谢道韫露出个笑容,抬起头来,手上动作却不变,始终谦和有礼,开口:“昔日曾有姜太公岁暮老矣,仍助天下更新,后而方能定。”

“就如我夫君所言,当年魏武帝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首诗名为龟虽寿。既为神龟,自有其福,自得其用。”

“您在弱冠之岁,便为孝廉,随明帝而为参军,中书侍郎。历任义兴太守、大将军王敦的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再迁任侍中。时人歌曰:“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咸和年间,平苏峻之乱。咸康五年,谏止北伐,出镇设略。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终在永和年间,因身体缘故而不得不退出朝局。”

“其时,朝中有扼腕叹息者,有依依惜别者,更多的却是一些心有喜悦者,您不仅给他们让出了位置,还给了他们攻击的理由,最后以罪而论,您差点就被迫害,是太后和陛下,念及您为这大晋一生奉献,苦苦支撑,替您抗下了朝中的压力。”

“而如今,历阳之险峻,世人皆知,无人敢上,无人敢为陛下而得罪诸位将军,各大士族,难道您忍心让陛下为此烦忧,让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才稳定住的大晋朝局,再起波澜?”

“烈士暮年,犹自壮心不已,这或许是您最后一次为国效力,为陛下效力,在史上添上您的姓名了。再过几年,您真的年迈之时,即便是我们,也不好再来打扰您了,难道您留在史书上最后的记载,就是因病而退,再不就任,多次推辞,不顾及陛下恩情,不顾及江山社稷吗?”

“这或许是您最后的一次机会了,是成为那诸葛孔明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为万世所敬仰,还是默默无闻,虎头蛇尾而已?”

“这大概是您在恩养等老之前,能给陛下,给这大晋天下,给这壮丽山河,给这绵绵史书的最后一份礼物了。”

“您真的不想吗?”

……

走出品香楼,谢道韫瞧了瞧一脸笑容的丈夫,问道:“典易将军,就不管了?”

王凝之笑容不减,“管他做什么,一个禁军将军,难道还能迷路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吗?”

谢道韫翻个白眼,“我是说,就把他丢在那儿,听那些无知的年轻人吹嘘吗?你没看见他脸色都变了?”

“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王凝之耸耸肩,“我答应了陛下在离开之前,将蔡谟劝回,至于典易,他今晚出现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那些学子们引开。”

“行吧,”谢道韫想到典易最后那求救的眼神,也笑了起来,“典将军要是早知如此,怕是根本不会随你前来。”

“作为陛下鹰犬,他当然要为陛下分忧了,”王凝之走到路边的小摊子上,拿了两个小灯笼,自己手里提着一个,给了谢道韫一个,示意徐有福去付钱,又说道,“令姜,我发现你倒是很有那古之纵横家的风采。”

“怎么说?”谢道韫挑挑眉。

“这些酸腐文人,最是爱惜羽毛,一个个的都想做那楷模典范,”王凝之笑了笑,“你可是把他架了起来,蔡谟当然是想在史册上给自己留下个老而弥坚,为国贡献的名头了。”

谢道韫也笑了起来,“若他当年被会稽王等人拿罪下狱时,更多些骨气,不去求饶认罪,我倒是还能多几分敬意,现在嘛,就算了吧。”

“呵呵,不过就是当年陛下初立,他在朝中被人打压,起不来头,所以才想功成身退,结果为求名气,做的有些过了,本事倒是有几分,但这种沽名钓誉之人,还想青史留名,成万事典范,”王凝之冷笑,“他可不行。”

“那你为何还要让他去历阳郡?”谢道韫问道。

“当然是因为他这人是绝对不会投效那些将军们的,更别提燕国,秦国,他可不能接受自己被冠上一个叛徒的名号。”

“再一个,毕竟有些年岁了,谁也不想背上一个欺负老人家的名头,不会过于相逼。”

“等他真的干不动了,陛下自然也已成年,到时候自然会有人选来接替他,这时候,与其让那些野心之辈执掌历阳,学桓温擅自动兵,还不如让他去守着。”

谢道韫嘴角弯出一个弧度:“你可真是不爱惜老人家。”

“爱惜什么?”王凝之撇撇嘴,“你又不是没瞧见,一个多年称病的人,喝起酒来,比我还畅快,跟他那些学子们吹牛起来,比典易声音都大。”

“他要给皇帝留下最后的礼物,却不知道自己就是我们给皇帝的礼物。”谢道韫瞧着手里的小灯笼,“那我帮了你这个忙,你打算给我什么礼物?”

“当然是陪你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紫笔文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