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东晋隐士 > 第二百一十六章 一言胜万书

东晋隐士 第二百一十六章 一言胜万书

作者:昔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8: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风从林间而过,带起叶子摩挲的‘沙沙’声,与明显缓慢了许多的写字声交杂。

众人看向王凝之的目光皆有些变化,震惊,质疑,责难皆有,还有些敌意。

如此狂悖之言,若不是忌惮他的身份,便该将其逐出去了,按照他的意思,文章自心中而生,无需修改,那岂不是说在场所有的年轻人,还未战,便已败了?

从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文章好坏看不出来,你需要写下来,修改,成文,对方却是直接开口便要成文,这其中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就连那些正在奋笔疾书者,都明显笔下缓慢了些,还有几人犹豫着,像是要放下笔来,来和王凝之一较高下,可是在偷偷瞧了几眼王凝之之后,实在是没有勇气。

倒不是因为他那一首诗,诗虽是好诗,但毕竟只是意境优美,而非含义深刻,让大家都不敢的,是他的名声。

阮氏虽隐世,但并不是对外界一无所知的,反而,要比很多其他士族,更加敏感一些,只有如此,才能时刻准备好出仕。

王凝之此人,前有一句‘不负白发生’扬名军中,后一句‘吾独只取一瓢饮’受到万人称赞,虽然这万人中,多是女子,但也算是有了美名。

而最近,他在钱塘,一句‘问天’更是名声大噪,一时无二,这也是那天刚得来的消息,只是不如阮容知道的快,所以这两日,才没有人上门去挑衅。

刚才一见面,谢道韫便将他最近的诗讲了出来,加上他又新作的一首,都得到了阮永衣的称赞,实在难以抗衡。

几个放下笔的年轻人,互相交流了一个眼神,又瞧了瞧,那边阮平成,阮平齐都毫无动静,只好尴尬地再次拿起笔来。

场中动作大的是这些年轻人,脸色难看的,却是阮氏长辈们。

他们并不是此刻才脸色难看的,从王凝之那首诗一出来,大家脸上就有些难看了。

稳坐白云闲,茅亭静且安。这一句,便将隐士之风范描绘得淋漓尽致。

清风柔竹宛,丽水簇花团。这一句里,风,竹,水,花字字皆是讲风景,字字都在点隐士们的喜爱之物。

若只是如此,便算他有才气便是了。

可接下来的两句。

对月诗情老,临霜剑气寒。既有隐士之诗情雅意,又要多了些侠客之风,两相比较,竟似乎是他这般隐逸,更加胸中有丘壑。

此生无计较,小屋亦天宽。这一句,就是在打脸了。

年轻人不懂,老人们谁不清楚,自己隐居,一半是因为出仕无望,另一半是为了给阮氏积名声,所为的,不过是后代们能有更好的机会。

可王凝之却用一句‘小屋亦天宽’向着众人发出嘲笑,似乎在说众人不知珍惜,居小屋而想天下,痴心妄想一般。

然而,这般心境,除了族中真正的几个还在山林中的长辈们,谁能做到?

气氛凝重,阮永衣却不为所动,只是淡淡笑着,目光在场中游走,瞧见那几个放下笔的孩子,便眼前一亮,等到他们重又拿起笔来,眼中便有些失望。

她这两年,只教导了阮平齐一人,自觉这孩子有些天分,若是能一心学问,以后或可有些成就。

可阮平齐自己,却背负着阮氏的压力,不论是他自己,还是父辈要求,都执意于出仕之路。

在这隐士之族中,居然看不见一个真的愿意隐逸的孩子,也看不见他们有足够撑起野心的能力,才是她最可惜的。

场中,就只有谢道韫一人,似乎对丈夫这种行为,根本不意外,只是抬起头,冲着王凝之笑了笑,便又低下头去,笔若游龙,大概是唯一一个没有减慢速度的人了。

大概是因为王凝之的这种行为吧,导致本来应该很顺畅的活动,便得古古怪怪,时不时就有年轻人抬起头,左右看看,想知道是不是会有第二个人也停笔。

而其中,最受瞩目的,当然就是阮平齐了,几年前如果说他和阮平成差不多的话,那这几年的功夫,他受到阮永衣先生的亲自教导,绝对是如今整个阮氏一族,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和王凝之比试,其他人基本不怎么会考虑的,虽然赢过他,可以一瞬间就算是成功,可机会太小,加上输了那就是在众目睽睽下,成了笑柄一样的人。

螳臂当车,自不量力,谁也不想让这样的耻辱跟随自己一生。

大概可以有资格,也有能力和他比一比的,也就是阮平齐了,而且,这也是因为在阮氏一族的望秋会上,若是离开这里,就算是他,也未必有这个机会了。

可是,不论众人如何看,阮平齐依然在慢慢写着。

除了刚开始,听到王凝之那话,有些犹豫外,其他时候,便如往常一般。

只是阮永衣时不时扫过的眼神里,却不见几分喜色。

别人看不出来,她当然看得出来,阮平齐虽然表现得和往常一样,自顾自而无外心,可按照这两年来他的习惯,写文章,总会由慢而快,至最后再检查修正。

可现在,他的速度根本没有提升。

只怕是心里一直都在想着王凝之。

眼神暗了暗,阮永衣知道,这就是差距了。

阮氏子弟,虽无外界干扰,可以一心学习,但也因为如此,导致缺乏对外锻炼,王凝之一句话,就让这些孩子们都心神不定,就连阮平齐亦是如此。

这样的心态,如何能在那朝堂上施展拳脚?

王凝之这还是在明面上,大大方方地说出口,可以说是自信,也可以说是阳谋,等到了那朝堂上,任何一次的针对,都远远不是这般简单。

只是如此,就已经失了分寸,还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占尽了各种优势的情况下,那未来入朝局,要么就只能是个庸庸碌碌之人,要么就会万劫不复。

全场看下来,丝毫不受影响的,就只有谢道韫那丫头一人了,可人家不受影响,那再正常不过了。

做妻子的,只会被丈夫的强大自信带着自信起来,还会被丈夫的自信击垮吗?

本来族中人这次邀请阮容前来,就是想让阮容看看阮平齐的能耐,以后出仕,谢家多少帮着些。

可是,从王凝之那首诗便能看出,他对阮氏,并无什么好感,那和阮氏沾亲带故的谢道韫,自然也不会帮扶阮平齐,而阮容当然会听女儿女婿的,谢家也自然会以她的意思为主了。

就从谢道韫那首诗,也能看出来,想要让她们母女欣赏阮平齐的想法,是要落空了。

又看了一眼自己的小徒弟,阮永衣心中叹息,既然他一定要出仕,那自己就尽可能帮他一次吧。

谷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日头已经快到正中,所有人都放下了笔。

“所有文章皆已成,还是交上来,由阮永衣先生统一相看,各位请耐心等候。”

谢道韫将自己的文章递给旁边来收取的人员后,回过头,瞧着丈夫老神在在的模样,低声:“喂,你行不行啊,别装过头了,一会儿给人比下去。”

王凝之懒洋洋回答:“这就要看阮永衣老先生,打算帮她那个不成器的徒弟多少了。”

“你是说?”谢道韫皱起了眉。

“老先生居山中多年,人情世故可能已经远远不足了,她若是想用我给那阮平齐做陪衬,也未可知。”

“若是如此,那这家伙出仕,更会困难重重。”谢道韫冷笑。

“是啊,突然有个年轻人越过了王凝之,到时候必然会引起朝中各方争夺,可他自己没有那个本事去应对,站得越高,只能摔得越惨。”王凝之淡淡回答。

“可惜,阮氏如今已经没有能耐,可以像父亲扶着大哥那样,稳扎稳打了,说不得,还真会铤而走险。”谢道韫叹息一声。

“既然要走隐士的路子,那一族衰败,就是必然的,”王凝之摇了摇头,“且不说他们隐逸多年,缺乏那政治上的敏锐,就算是真有些本事,也不会得到重用,天下人人皆说阮氏有风骨,哪个士族会真的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天下皆浊,唯他独清,”王凝之冷笑,“真以为那些好名声,就能带起一族荣耀?”

“怕是只有百姓们,才会信赖。”谢道韫低声。

“可惜,说了算的,从来就不是他们。”王凝之摇摇头,夫妻俩不再说话,默默看着那边阮永衣。

看文章,要比看诗词慢很多,阮永衣也不着急,只是一篇篇认真读着,偶尔有觉得不错者,便会递给旁边几个长辈们互相传看。

直到看着阮平齐的文章,这才念了几句:“昔有一屋,坐以学书,雁过而风轻云淡,雨落而清新含露,推门见花开,闭门有花香相伴。今欲出屋而向北,水墨留痕,花香逸散,便及北属之地,当立新屋以博览群书,堪星辰,守月明,闻风声,得上意,无往而不利。”

阮永衣不置可否,只是将这份儿文章,交给了其他几个长辈们互相看。

而长辈们就表现得活跃多了,纷纷朗读后,满意地点点头,看向阮平齐的目光里,多了些期待。

阮平齐这文章,其实讲的就一个意思。

以前在这山林里的小屋读书,自觉已经足有文采,遍识山林之趣,如今该当入朝,立一新屋,在那天下之中心,才可更进一步。

“屋檐落雪,廊上有灯,夜半推窗而望,近雪染昏黄,远雪净而似霜,安谧以心旷神怡,清冷以卓然不群……”

阮永衣看向谢道韫,点点头:“倒是好一副新雪图,以文入画,引人入胜。”

谢道韫起身行礼,微笑。

王凝之低声:“什么时候的事儿?”

“去年年底,山阴有雪的时候,你不是还来我家里,在院中做了许多雪灯?”谢道韫回答。

“你还半夜起来看啊?果然是对我一往情深。”王凝之感动着。

谢道韫点点头,丝毫不害羞,理所应当地回答:“那是当然,不然我嫁给你作甚?”

王凝之垂首无奈,自己这个夫人什么都好,但是独一点,这落落大方,坦然相对的模样,着实有点儿过于男子气概了。

想要看她那种小女儿害羞的模样,实在太难。

日上三竿,阮永衣总算是把所有的文章都看过了,这才慢悠悠地转向王凝之:“叔平,你既要口述,便开始吧。”

这话一出,顿时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了王凝之身上,之前还不好意思,现在就无妨了,大家都想看看,这小子究竟能说出什么来。

几个阮氏宿老,已经打起来十二分的精神,要一字不落地听完,给他好好挑挑刺儿。

至于年轻人们,眼神则直接的多,阮平齐那文章,以山中之屋喻自己的隐居学习生活,以未来之新屋,喻以后入仕之志向,文采斐然,可谓上乘,那王凝之又要以什么来抗衡?

或许他先声夺人了,但到现在,议题已定,那翻来覆去的,其实又能有多少新意?

如今不论他说什么,都已经算是拾人牙慧了。

王凝之冲着众人一笑,郎朗开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片沉默。

谢道韫瞧着自己丈夫,眼中异彩连连,若说是以前,自己或难相信他有这份儿心意,但在绿荫村住过一段日子后,亲眼看着丈夫和那些村民们闲聊,带着大黄狗种花护竹,才算是肯定,这是丈夫所作。

片刻后,阮永衣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欣赏,刚要说话,却被打断。

旁边的阮成卓实在按捺不住了,若是再让阮永衣给他个头筹,自己为儿子这一番造势,还有什么用?

“王公子此文章,确实上乘,只是公子非阮氏人,不知这望秋日文章,乃是以文而论天下事,非只言一人之事耳。”

周围人顿时都点头说是,谁都明白这是好文章,可谁也不想为他人做嫁衣。

阮永衣看了一眼,却没说什么,虽心中愧疚,但自当是为了那徒儿。

谢道韫眼神一冷,刚要说话,却见王凝之站了起来。

“既如此,我只有一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片寂静。

直到阮永衣颤巍巍地站起,眼中泛起泪花:“有此一言,可胜万书!”

紫笔文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