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孤勇大明 > 第七十四章 财路

孤勇大明 第七十四章 财路

作者:熊猫千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7: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北|京,紫禁城。

夕阳下,金水桥泛着金色的光芒,桥下河水早已结上厚厚的一层冰,桥上的石狮或嬉戏玩耍,或张牙舞爪,默默守护,后面的紫禁城辉煌依旧,一派肃穆庄严的气象。

崇祯是个勤勉的皇帝,早起上早朝,午后还有午朝,晚上回到乾清宫还要批阅奏章,直到深夜。

今日午朝,崇祯便召集了首辅韩爌,次辅李标,钱龙锡等几个重臣,商议三边总督杨鹤发来的加急奏章。

今年陕西大旱,饿殍遍地,流寇四起,什么紫金梁、八大王、满天星、一阵风、冲天住、油里滑、催山虎,还有一个叫高迎祥的,都已经称王了,号称闯王。

进入十月,气温骤降,天气冷得直要人命,老百姓挨饿受冻,很多人不是饿死,就是冻死,活不下去了。有人揭竿而起,自然从者云集,从了贼,至少可以吃大户,好过活活饿死、冻死。一时间,西北大地上便如风卷残云、起事者此起彼伏,眼看贼势越来越大,已成燎原之势。

杨鹤采用的是‘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剿要给饷,眼下官军就严重缺饷,缺饷的官军纷纷哗变,摇身一变,成了贼军的主力,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安抚也要银子,没有银子,如何养活大批的饥民?已经就抚的,必然再起,剿不胜剿。

杨鹤的奏章就是来跟皇帝讨银子的,而且刻不容缓。但国库早就空了,崇祯缺的就是银子。

事实上,自明光宗被东林党忽悠和胁迫下取消了矿监、税使起,大明的府库税收锐减,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却越来越多,崇祯即位之时,国库早已空得都能跑耗子了。

首辅韩爌看了一眼钱龙锡,钱龙锡嘴角抽了一下,上前一步,奏道:“万岁,查抄阉党,倒是弄来些银子...”

“哼...”

崇祯振衣而起,愤然道:“就知道你们都在盯着那点银子,你们说,辽东战事、皇宫内院吃穿用度、官员薪俸、各地赈灾,有一样算一样,那样不要银子?”

钱龙锡退下,首辅韩爌上前,沉声道:“万岁,那就只能加征税赋一途了。”

“加征赋税..加征赋税...你们就不能换个说辞么?”

崇祯目光扫过眼前几位重臣,心中暗恨,平日里,这帮子所谓重臣,锦绣文章倒是可以一挥而就,真要让他们办事,却只会玩弄文字游戏,加征赋税,不过是个说辞,隔天有人又会声泪俱下地苦奏,生民已不堪重负,还得减轻赋税,崇祯经历得多了,终于明白,这不过是他们相互推诿的一个手段罢了。

讨论不果而终,崇祯皇帝阴沉着脸,回到乾清宫,坐在书案后面,书案之上还有一堆没有批阅的奏折,杨鹤的奏章摊开了,放在手边。

崇祯今年才十七岁,是个少年皇帝,眉头紧锁枯坐在那里,显得身心俱疲,全然没有少年人的心性。

“皇上。”

王承恩手里端着碗白粥走进来,小声叫了一声。

白粥乃是用小米加银耳熬成的,平素崇祯下了午朝,总是要喝上一碗,晚饭前先垫一垫。

王承恩看着愁绪满怀的样子,心下暗自叹息,皇上也是难啊,到处都等着用银子,国库却空空如也,也没有好办法。

可皇上不能一直坐在那里发呆啊,还有好多奏折没看,按照崇祯的习惯,这些奏折没有看完,他是不会睡觉的,晚上怕是又要熬夜了。

“皇上,您啦先把粥喝了,完了咱们再把奏章批了,如若不然,皇上又该熬夜了,皇上也要顾及龙体不是?杨鹤的奏章咱不如先放一放,兴许明日便有了办法。”

崇祯勉强挤出一丝笑意,说道:“大伴,那朕先把粥喝了。”

王承恩如今已是司礼监总管,崇祯依然习惯称呼他为大伴。

崇祯喝粥的时候,王承恩就势把杨鹤的题本收了起来,放在那里碍眼,这样皇上喝完了粥,便不会再纠结杨鹤的事儿,可始批其他的题本。

果然,喝了粥的崇祯并没有再找杨鹤的题本。

此时,屋内光线渐渐暗淡,一旁伺候的王承恩,从怀里掏出一片火柴,抽出一根,嚓的一声,火柴着了,正要点蜡烛,崇祯察觉出与平素不同,不由奇道:“大伴,那是什么东西?”

“回皇上,这个叫火柴,是个叫郭东的年轻人所做。”

崇祯伸手拿过火柴,也要试试,王承恩在一旁指点,倒是不难,崇祯划了两下,呼一下划着了。

“这东西叫火柴?比之燧石火捻,确有便利之处。”崇祯欣喜道:“大伴从何处得来?”

“回皇上,是国丈从直隶淮安府弄来了两片,今儿刚送来,老奴也是刚学会使...”

崇祯皱起了眉头,“又是淮安府?”

崇祯听王承恩提及国丈,顿时收敛了笑容,他想起不久前一件事,淮安知府王兆铭为国丈周奎送来个什么铁葫芦,还给皇后送了一口袋用大米爆成的米花。

皇后当时还说,做铁葫芦的是个年轻人,年纪比皇上还小一岁呢,算日子,也没过多久,崇祯还记得这事儿,只是不知道那年轻人就是郭东。

淮安知府送稀奇玩意儿国丈,无非是想让国丈在皇后面前说句好话,洪泽湖出了个叫刘二的叛匪,威胁漕运,他剿匪不力,眼睛却盯着着漕运总督之位的空缺,漫说他品秩不够,就算品秩够了,这种行为苟且的庸官,崇祯也不能让他得逞。

崇祯不知道的是,王兆铭却认为,只要走对路子,他就有希望,因他还兼任着漕运总督衙门下的督粮同知,淮安又是大府,是从三品,只任淮安知府,本就是高品低就,现在漕运总督空缺,只求先代一段时间,一旦转正,就是正三品,过往正三品任职漕运总督的也不乏其人,仅就品秩而言,并不是个大问题。

王承恩观察着皇上的表情,见他突然显出不高兴,又道:“皇上,老奴听说,这一片火柴要卖上二两银子啊。”

“二两银子?”

崇祯不禁咂舌,抬眼看着王承恩,王承恩也正望过来,两眼放光,说道:“皇上,不少人说,这是一条财路。”

“等等,大伴说郭东是个什么人?”崇祯问道。

“回皇上,据说是个少年人,年岁比皇上还要小上一岁。”

崇祯一愣,说道:“就是那个做铁葫芦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