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孤勇大明 > 第七十二章 有整有零

孤勇大明 第七十二章 有整有零

作者:熊猫千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7: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郑芝虎在宁波府就尝过爆米花,也见过有人划那神奇的火柴,那些物事竟是出自眼前这位俊美少年之手。

就算亲眼所见,郑芝虎兀自难以置信,他才是个娃娃呀,难道郭东真如传闻所言,是神童下凡?

谈及来意,郑芝虎只是说,他因军武出行,顺道来见识一下石庙的这只郭老虎。

郭东凑了个趣,笑道:“虎兄才是真老虎,哈哈。”

史料有言,芝虎勇猛果敢,辅助芝龙,屡建奇功。郑芝虎算得上是只真老虎,此时不过二十刚出头,后来在虎门,为海盗刘香所杀,是年不过三十岁,甚是可惜。

郭东又道:“虎兄的兄长芝龙是朝廷的游击将军,虎兄军务烦忙,却也寻常。”

郑芝虎闻言诧异,家兄郑芝龙被朝廷委任为五虎游击将军,此事虽已成定局,但家兄尚未收到印信和文书,这是军机,知道的人并不多,郭东又怎会知晓?

听闻南京魏国公世子、徐文爵曾邀郭东在得月楼赏月饮酒,想来郭东和魏国公家交往甚笃,印信和文书便是由南京兵部颁发,有人提前跟郭东透个风声,倒也不出奇。

郭东兀自道:“郑家多年来,在海上与欧罗巴诸国红毛番周旋,护我大明海疆,功在当世,利在千秋,在下深感钦佩。”

虽是受到夸赞,但郑芝虎再看郭东,眼底却多了几分敬意。

他此番出行宁波,确为军务,但到沈家堡来却不是只为亲眼目睹郭东其人,而是另有目的,郑家想要火柴的海外独家行销权。

沈家和郑家本就有来往,沈家的海船便是从郑家购得,郑芝虎昨日已见过沈继之,把意思传到了,沈继之只说,此事要与郭东协商。

闲话过后,这回,郑芝虎没有直接了当,而是委婉地试探。

郭兄倒是听明白了,心下暗忖,郑家嗅觉果然灵敏,火柴是稀缺物品,小巧轻便,是绝佳的海贸物品。

郑家虽被朝廷招抚,但在海上,其行为与昔日并无不同,郑家几乎垄断了所有海外贸易,其他船只亦须悬挂郑家的旗号,否则不予通行,说白了,郑家至今还在收保护费,严格而论,这与海寇行为无异。

郭东现在寂寂无名,沈家是虽然也做海贸,却只是在大陆近海,尚未涉足海外,火柴的海外销售交给郑家其实挺合适,长远而言,就不好说了,起码是浪费了一个筹码。

郭东思虑片刻,颌首道:“郑家乃大明第一海商,火柴由郑家在海外销售最是适宜。”

郑芝虎闻言大喜,却见郭东话锋一转,又道:“只是眼下,火柴产出极低,价值甚高....”

谈及价格,郑芝虎竖起耳朵细听,郭东的报价是九钱九厘,这还有整有零。

郭东把时下炒作的市价打了个对折,有整有零只是个噱头,表明价格是郭东认真做过成本核算、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得出的,他当然知道,这个价格高得令人咂舌,但郑家是独家经营,物以稀为贵,卖出个天价,还不是自家说了算。

做海贸,赚红毛番的银子,不能寒惨。

郑芝虎立刻拱手道:“东哥果决,如此,为兄便多谢了。”

郭东道:“郑家和沈家都是海上,理应携手,有银子,大家赚,才是真的赚。”

郑芝虎愣了一下,便竖起大拇哥,连声道:“大家赚才是真的赚,此言甚妙,妙啊。”

第一次跟郑家打交道,郭东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他存了心思,要与郑家交好,日后或将受益,大方向不能错。

郑芝虎辞行,郭东相送,一出门,冷风迎面袭来,饶是郑芝虎生得壮实,也不禁缩起了脖子,郑芝虎叹道:“北地寒冷,我自闽地而来,属实不堪其苦。”

“今冬确是寒冷。”郭东附和道。

郭东送出老远,途径流民营,郑芝虎不由驻足观瞧,罗汉已经带人来了,有人在打地基,有人在用独轮车搬运木料,看架势,就要着手造房了。

郭东自掏银包,为流民所造,这事儿,郑芝虎听说过。

新到的难民暂时无房可住,孩童和老人亦在寒风中帮忙打个下手,困难是暂时的,房屋造好,便可安然度过寒冬。

郑芝虎感慨道:“东哥为流民造房,乃是大善之举,殊为难得。”

“大明百姓苦啊..”

郭东摆手道:“我不过是尽些微薄之力,当不得虎兄夸赞。”

“当得的,当得的。”

郑芝虎又道:“我见东哥作为,颇多感慨,只因闽地去年也遭遇大旱,遍野赤土,许多村落连草根树皮都被吃尽,家兄郑芝龙亦是用海船,送灾民赴台拓垦,也算为后世子孙积善行德了。”

“芝龙兄的善举,定然活人无数,才是大手笔。”

郭东立刻拱手赞了一句,心下却寻思开了。

福建在南方,已是热带,至少是亚热带,又是沿海,本该是温|湿海洋气候,闽地出现如此严重的干旱,只能说明当今的气候实在异常。

突然间,郭东脑子里蹦出‘小冰河时期’这个词来。

后世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大明王朝并非亡于崇祯皇帝的昏庸无能,亦非亡于无所不在的党争,更非边外敌的强大,辽东建奴人口不过几十万,能边陲蛮夷而已,能有多强大?而是亡于‘小冰河时期’带来的气候异常。

小冰河时期,属于地球宏观气候周期变化中的低温时期,也就是说,处在小冰河时期,地球变冷了,全年气温普遍变低,地表蒸发量大为减少,降雨自然跟着减少,所以,即使是南方热带多雨地区,也会出现大旱,遑论北方。

毋庸讳言,自然环境的优劣和国家兴衰密切相关。不能让工业文明的进步蒙蔽了双眼,产生错觉,以为人类无所不能,忽视、甚至无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可能导致重大灾难。

明末就处在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骤降,造成北方大面积干旱,粮食普遍减产,而农耕时代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长期粮食减产所致。

崇祯确也悲催,登基伊始,就遇上长达二十多年的干旱,这搁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里,都是致命一击。

事实上,明朝就是被李自成推翻的,崇祯皇帝也是李自成打进京城,才上煤山自杀的。

当然,明亡的原因很多,老大帝国的阶级固化、朝堂上的党争、官府**、税收不合理导致的财政崩溃,等等。

**导致财政枯竭,天灾加重了砝码,外敌入侵更是在给大明放血,所以轮到崇祯,老大帝国就挂了,这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说法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