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孤勇大明 > 第四章 肥田石

孤勇大明 第四章 肥田石

作者:熊猫千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7: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五月间,正午的阳光稍显炎热。

郭东站在海岸上,东望大海,阳光下白浪滚滚,一波接一波,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周而复始。

极远处,海天一色,仿佛遥不可及,唯有脚下的土地是坚实的。

这是郭东第一次踏上大明的土地,沈家堡便是真实的人间。

沈家堡有一条河,叫南溪河,发端于西山,向东偏北汇入黄海,沈家堡码头就设在南溪河入海口。

郭东要去位于西山脚下的石庙,怎么走,他已经打探清楚,从码头走直道,至三岔口,再往西北至沙柳,出沙柳,沿二道沟往西三里地,便到了。

郭东转过身来,抬手摸了一下怀里的小红包,有了银子,胆儿壮多了,先找个铺子饱餐一顿,再去石庙不迟。

眼看就要到三岔口,郭东听到身后有人喊叫,“郭...东哥。”

郭东一愣神,就见打后面追过一个人来,那人背上背的鼓堆堆的,胸前还挂着个小包裹。

“郭东...哥,俺叫沈九,大小姐...让俺跟着你。”

那人擦着额头上的汗,气喘如牛。

郭东停下脚步,瞧着眼前这个大块头,心道,沈大小姐又派来个盯梢的。

很壮的一个人儿,下颌宽阔,短胡子茬,右边的衣襟往下吊着,露出胸口一撮胸毛,但看他拘谨甚至有些羞涩的模样,年岁似乎又不大,也就二十出头,应该也是船上的伙计,只是郭东没印象。

“沈九?”郭东见他很纠结如何称呼,笑道:“叫我郭东就好。”

“是,东哥。”

沈九还是叫了东哥,郭东莞尔一笑,随他去吧。

沈九解下胸前的包裹,递给郭东,道:“这是刘婶儿交待要送给臭小子的。”

这位还是个死心眼。

郭东接过包裹,摸了一下,里面有软有硬,也不知里面装的是些啥,直接背上。

不消说,这又是沈燕青安排的。

郭东不由回头张望,沈燕青此刻应该还在船上,但现在只能看到主桅杆的一个尖尖儿,自然是见不到沈燕青的影子。

昨晚,郭东贪心不足的样子把沈燕青的鼻子都气歪了,还得说是人家沈大小姐气量大,郭东错了,就要批评,干得好,也要表扬。

大小姐说了,郭东在货舱干得不错,新式记账法很新颖,虽然没有明言,但郭东听得出,沈燕青有意让他在账房做个学徒。

大小姐又说了,郭东毕竟太年轻,还要多历练,此事还要禀明她爹沈继之,才能定下来。

但无论如何,大小姐都认为郭东很有才,是她看重的人,将来在沈家堡大有可为,前途无量,云云....

沈燕青这是给了郭东一个可能的前程。

郭东却支支吾吾地,没说可,也没说不可。

一方面,生存第一,眼下的情况郭东确实没得选,在账房做个学徒,好歹也是一条稳妥的活路,最关键的,还能把身份洗白。

另一方面,郭东真心不想做什么账房学徒,账房里的一摊子事儿,俺现代的说法,属于财务一类的工作,很无趣好伐,若是在船上,环境又那么差,那些皮货整得郭东都有心里阴影了。

郭东想起他做快递小哥的日子,快递小哥虽然辛苦,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至少能看到外面的风景,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呀。

好在,这事儿一时半会儿,也定不下来,且看吧。

今日有海船到港,三岔口显得比平日热闹,运货的马车来来往往,逛鱼市的人流熙熙攘攘。

郭东带着沈九走进一家铺子,就着薄饼,每人吃了一大碗臊子面,沈九本就食量大,郭东正在长身体,也挺能吃的。

临走又买了些薄饼,掌柜的用细麻绳绑好,打包带走。

听沈九说,石庙那边暂时开不了火,这些薄饼就当是晚饭。

两人一人拎着一包薄饼,走出铺子。

出三岔口,有两条道,一条向西南是二里巷,由碎石铺就,沈府和沈家的老人儿都住在二里巷;另一条是土路,向西北通往沙柳,郭东去石庙,就打沙柳经过。

沙柳是新区,这些年北方闹天灾,流民纷纷南下逃荒,偶然有路过沈家堡的,不肯走的就都住在沙柳。

路上的行人都是衣衫褴褛,一脸的菜青色,看起来很糟糕。

青壮的,沈家就安排他们在工地上做劳役,沈家堡原本是海边的一片沼泽地,需要大量填土造地,这些人刚好派上用场。

妇孺老弱,还能劳作的,就在海边的沼泽里捞些泥螺、蛤蚧、海蟹之类的东西,可自家吃,也可在路边叫卖,换些铜板,只要不出沙柳,沈家也不干涉。

两人走在街道上,身后跟着一群孩童,赤脚光屁股的也不少,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手里拎着的那两包饼,眼睛都直了。

早知如此,就该让掌柜的用纸包了,薄饼露在外面很招摇,眼下的情景让郭东感觉很不舒服。

最终,郭东还是叹息一声,将薄饼都分给了他们,还不够,沈九嘟嘟囔囔地,虽然不情愿,也只好照做。

过了沙柳,两人不再耽搁,一路马不停蹄赶到石庙。

看着眼前的情景,郭东傻眼了。

这里应该叫石头村,而且是被遗弃的石头村,处处断垣残壁,破败不堪,哪里还能住人。

“原来石庙并不是个和尚庙?”

郭东失望之情,溢于颜表。

“石庙还在前头,往里走。”

沈九却很笃定,瞄了一眼郭东的和尚头,补了一句,“不过,不是和尚庙。”

好吧,往里走。

沈九在头前带路,郭东在后面东张西望,脚下根本没有路,都是碎石瓦砾。

这些石头...

郭东弯腰捡起一块石头,石头的外表风化很严重,色泽暗淡,上面有裂痕,用力一掰,竟断成两截,断口处油光闪闪。

“这石头不结实,造的房容易塌,听老人说,用火烧成灰能肥田,起了名儿,叫肥田石。”

“肥田石?”

郭东失声大叫,沈九颇不以为然,说道:“西山那边的人说这是绊脚石,满山都是,谁还没事儿烧石头玩儿啊。”

郭东可不这么认为,内心已经卧槽了好几回,激动的心儿砰砰跳。

肥田石就是磷矿石。

他在网上看到过,磷矿以用来制造化肥、农药、白磷...

郭东的记忆渐渐清晰,这一带,包括海州,其实就是后世的连云港,连云港可是华东一带最大的磷矿产区...

化肥、农药之类的,不要去想,就算能弄出来,成本也必然高得离谱,不会有人买。

但是白磷呢?

制备白磷的工艺流程相对简单,就是把肥田石、木炭和石英烧混在一起煅烧,硅元素就能把磷元素置换出来,产生白磷蒸汽,白磷蒸汽直接通到冷水里,沉淀下来就是白磷,白磷在500度温度下,升华结晶,可得红磷。

红磷是造火柴的原料,火柴在后世微不足道,但现在若能做出来,绝对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天狼星的存在,点火是刚需,肯定有人买,想不发财都难。

只是以现在的工业水平来说,挑战是有的,比如煅烧要求的温度可高达1500度,白磷见风就燃,整个过程必须隔绝空气....

郭东陷入深深的迷思之中,额头上已泌出汗珠,浑然不觉两人已经来到真正的石庙跟前。

石庙就是一座房屋,规模相对大些,墙壁亦是由石头垒成,却完好无损,中间正堂大门紧锁,上面还有个白色的牌匾,写着‘石庙’两个大大的黑体字。

两边的偏房没有门,或者已被人拆了,门洞大开,里面堆放的都是些杂物,沈久走进左边的门洞,把背上的铺盖儿放下,转身看见郭东手里捧着块石头如痴如呆的样子,觉得纳闷儿,就叫了一声:“东哥,我们到了。”

郭东如梦初醒,四下环顾一阵,又走到房屋近前,摸一摸墙壁,很坚固,看得出这里的石头是寻常的石灰石。

由此他也明白了,前面那些房屋,当初建房的人应该是用错了石头。

郭东的推测不错,他问了沈九。

沈九说,早年老爷带着一帮兄弟家眷起初就在此地落脚,这里有山有水,取石方便,便在此处垒石造屋,但很快发现这石头非是寻常石头,极易风化,建的房子也开始坍塌,全村又迁了新址。

老爷当然就是沈继之,新址就在现在的二里巷,大体就是这样。

郭东走到正堂门前,正堂的大门虽然紧闭,但门锁却相对较新,说明是新近上的锁。

问题是,沈继之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取来这里紧缺的石灰石,修建这么座石庙呢?

这回,沈九红着脸,支支吾吾地,推说那时他年纪尚幼,不甚清楚。

沈九这人不会撒谎,一撒谎脸就红,如果他是沈燕青派来盯梢的,大小姐,你可就失算了。

好在总算有个能住的地方,两人少不得一番清扫。

先把杂物都搬到右边那间房里,郭东注意到,杂物堆你,乱七八糟什么都有,搬到后来,郭东发现不少像花盆一样的物件,敲一敲,铛铛作响,是铜质的,看来是香炉之类的东西,还有些锣、鼓、旗帜,不过都破得不像样子了。

屋里没有床,到山坡上去找些干草,在地上垫一层,铺盖儿铺上。

门前、屋后、过道里散落的碎石也要清理,否则进出不便,得亏沈九是个大块头,身大力不亏,干活也卖力。

一番折腾下来,天色已晚。

坐在地铺上,休息一阵,郭东立刻听到肚子里咕咕叫,看了一眼沈九,沈九正瞅着他,两人大眼瞪小眼,晚饭没着落!

郭东坐了一阵,突然想起什么,起身找到刘婶儿的那个小包裹,打开一看,顿时眉开眼笑。

“刘婶儿,臭小子爱死你了...”

郭东欢快地说道,一边往外掏东西,馍馍、咸鱼都用纸头包着,还有衣物,展开看,是一件浅色的袍服。

沈九开吃,不过,郭东见到这件袍服,立刻感觉身体奇痒难耐,他有更迫切的事情要做。

去二道沟洗个澡,再不洗,身上都要长蛆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