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孤勇大明 > 第三十三章 一封来信

孤勇大明 第三十三章 一封来信

作者:熊猫千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7: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侯贵最近心里老犯嘀咕,爆米花他是个领头的,郭东给他的指令是,你只管爆,爆到有人来石庙买爆米花机为止。

眼看到了月底,他每日放个十来炮,爆米花送出去不少,好像也没人要卖爆米花机啊?

别人都在干正事儿,就他领着三个人,每天放着炮,往外送爆米花,这时间一长,别人该说闲话了。

今日是八月的最后一日,有个叫周大成的海州人就离谱,免费送他爆米花都不要,死缠硬磨地要按郭东最初说的那个价格、三斤米换一斤爆米花的价格买,说是要拿到海州去卖。

侯贵可做不了主,他没办法,只好带着周大成来找郭东。

郭东一早在书房接待了好几拨人,一个指令下去,方立春、甘薪他们二话不说就开干,且活通常都会干得很漂亮,这种发号施令的感觉真得很爽。

一时间,郭东说话的气势都雄壮了起来,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老板了,颇有些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模样。

甘薪走后,郭东一时兴起,试着把两条腿放在书案上,印象中,大老板跟人谈事儿,很喜欢用这种姿势,显得很放松,且霸气测漏,郭东也想侧漏一回。

试过之后,总感觉椅子不太合适,要是有个旋转座椅,可能会好点儿,时下大明流行用南洋的硬木制作家具,郭东书房里的桌椅也都是那种流行的款式,价格不菲。

但真坐上去,却是硌得慌,把腿放在书案上的时候,尤其屁股硌得慌,郭东叹息一声,心道,难不成咱就没那个命?

香儿拎着侯贵、周大成推门进了书房,郭东被抓个正着,香儿奇道:“公子,你做什么?”

“大小姐揣了我一腿,现在还疼呢。”郭东老脸一红,瞎扯道。

郭东起初以为终于有人要买机器了,挺高兴,让两人在书案前坐下,香儿还沏了茶。

待问明原委,得知周大成只是要买爆米花,郭东雄壮的气势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心下大失所望。

当时有了用爆米花赚银子的想法,期望还是太高,凡事心存侥幸,总往好处想,结果通常是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郭东扪心自问,这是个心态问题,要不得。

这个周大成,眼睛里精光闪闪的,一看就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买一台机器回去自己爆,一定能赚银子的,这个账,他不会算?

郭东不解地问:“周老板,你就没想过卖一台机器回去自己爆?”

“....”

这是个什么称呼,周大成愣了一下,才道:“五十两银子一台,我们这些做小买卖的,哪来那么多银子,再说,日后爆米花多了,可能钱也不好赚。”

郭东转头问侯贵,说道:“五十两很多吗?”

侯贵差点绷不住了,心说,这还用问,五十两银子两万斤白米,还不多?你以为所有人都能跟你一样,一盘棋都能赚一两千两银子?

但这话,也就在心里说说,他吭哧半天,没出声。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郭东也穷过,不过他对银子真没有慨念,总觉得那是一块块的金属。

“侯贵,你就给他爆吧。”

郭东意兴阑珊,不过还是劝了周大成一句,说道:“所以周老板,你要抢在别人前头,时间就是银子,明白?”

郭东现在的日程安排很有规律,每天早上坚持爬山,回来跟沈燕青学习刀法,吃过早饭,就宅在书房里,或接待人员,或画图。下午到铁厂干活,跟甘薪一样亲力亲为。

傍晚时分,郭东回到石庙,却见周大成带着几个人在等他,说是要合伙买一台爆米花机。

“早说了嘛。”

郭东责怪了一句,心里却是很高兴,爆米花机这就算开张了。

...............

海州自秦始皇立石阙、设朐县,开埠以来,至今已一千八百年,历经沧海桑田,此地人文荟萃,钟灵毓秀,素有东海名郡,东来第一城的美誉。

海州行政区划在有明一代,归属淮安府。地理位置上,东临沧海,北控齐鲁,南蔽江淮。

海州因海得名,秦始皇东巡,就曾数次经停海州,海州历史上出了一个最大的名人,当然也与海有关,此人便是为秦始皇求取长生仙药的徐福,传说徐福远赴东瀛的出发地便是海州的云台山。

登上钟鼓楼,东北隔海相望,可见群山逶迤,峰峦叠翠,山腰云雾环绕,峰顶若隐若现,山海奇峰,犹如天上仙境,这便是东海第一仙山,云台山。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

这是苏东坡笔下苍梧晚渡的美景,所谓傍晚从朐山乘船待渡海峡到云台山的境况,在有明一代,云台山仍未与大陆相连。

沈家堡因为西山阻隔,与海州陆上通道并不顺畅,通常走海路先到云台,云台与海州隔着一道狭窄的海峡,往来还算便利。

云台直到几十年后的清康熙年间,才与大陆连成一体,当是时,清廷下令开放海禁,云台山得以和广州、漳州、宁波其他三地一样被指定为对外通商口岸,自此云台山便以海港闻名于世,到了后世,便成为著名的海港城市--连云港。

天色已近黄昏,夕阳余晖洒落在青瓦屋顶之上,远处古刹传来飘渺的暮鼓之声。

海州知州衙署就设在钟鼓楼西侧的正街之上,衙署后面连着一个三进的四合院,院子不大,只有两亩见方,但院内水榭、假山、亭台楼阁,布置精巧,相映成趣,倒也别有一番情致。

历任知州大人任职期间,大都在此居住,其中不乏名人,比如明代大儒广东汕头人唐伯元,就曾在万历年间出任海州判官,权知州事,就住在此地。

今年夏天,桃源县闹了水灾,不少村民流离失所,不少人跑到洪泽湖当起了贼寇,最近就冒出来个叫刘二的,带着一帮人举了旗,号称好替天行道、杀富济贫,到处烧杀抢掠,搅得洪泽湖周围的州县不得安宁。

海州虽然离得远,也要抽调中御所的兵员,筹集粮草支援,为此,淮安府还指派了官员前来督办。

府里都来人了,现任知州左文灿大人也不敢怠慢,这几日忙得不可开交,中午还得陪他们在酒楼用餐,忙乎了几天之后,今天总算把人送走了。

到可黄昏时分,知州大人处理完要紧事项,不少公文还没来得及细看,想到夫人在家等得着急,便带着公文,急匆匆地赶回衙署后面自家院落。

迎面出来一阵冷风,隐隐听到暮鼓的声响,抬头看看天色,天上灰蒙蒙的,分不出是云,还是雾,天气似乎要转冷了。

夫人封雅雯听到动静,立刻走出书房,在门口笑吟吟地迎候。

“午饭没回家吃饭,连招呼都没打一个,怎地公文还未处理完,还让不让人好好吃顿饭了?”

封雅雯接过左文灿手里的文书,抱怨了一句,随即,却又兴奋道:“文灿,今儿有一样新奇物事儿要让你瞧瞧..”

左文灿最近几日颇不安生,洪泽湖的贼寇,只是在附近的几个县流窜,怎么也到不了海州那,不过是出些人和银子罢了。

沈家堡的沈家和梅镇的郑家在梅镇干了一仗,沈家吃了大亏,有传言说,官军中御所的人也有牵连,这事儿就有些麻烦。

沈继之也不是个善类,吃了亏,绝不会善罢甘休,但沈家这些年没少使银子,大头都给了他这个知州,人家的银子也不会白给,出了事,是要来讨账的,这才是左大人眼下最头疼的大事。

因为左文灿在海州已经任职四年多,明年上半年也该调职升迁了,现在是敏感时刻,千万、千万不能闹出事端。

新帝刚刚即位不久,正在清理阉党逆案,朝野上下风声鹤唳,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左文灿的屁股也不干净,万一被人咬上,新账旧账一起算,别说升迁,掉脑袋的可能也不能说没有。

“什么新奇物事儿?劳动夫人大驾在书房守候,这可不多见。”

左文灿和夫人感情很好,见夫人兴致很高,自然不会扫了她的兴。

夫人笑道:“你去看了,就知道了..”

到了正堂,左文灿见桌上摆着只竹篾编成的盛器,盛器里放着白花花的一样物事,看着像大米,但要白得多,也胖得多,不由看向夫人,不解道:“这是...”

封雅雯笑着,竟是捏起一小撮儿,喂到左文灿嘴里,左文灿呜呜地吃着,吃罢点点头,说道:“没想到大米也能这么爆。”

不过也就这样了,左文灿倒没有觉得特别新奇,这年月爆玉米花已经相当普遍,不过是多了一种,倘若不知郭东是如何爆出来的,确实不会有特别的感觉。

封雅雯说道:“听人说,这东西来自沈家堡,是一个叫郭东的人用个铁葫芦爆出来的。”

“郭东?”左文灿道:“铁葫芦又是什么东西?”

郭东围棋下得好,连魏国公世子都亲自去沈家堡见了郭东,左文灿听人说起过,当时他还不以为然,只道是小公爷年纪小玩性大,只是想到处转一转,左文灿也没有往心里去。

这回,怎么又是这个郭东?

左文灿这才伸手抓了一把爆米花,仔细端详了一番,又吃了些,口感还不错,有些脆,还带点香甜的味道。

吃过晚饭,左文灿去了书房,一边批阅公文,这几日的州府两级的公文多是关于洪泽湖贼寇刘二的,要么左文灿已经在着手处理,要么晚上也做不了,只能留待白天处理,倒是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

左文灿随意地翻了翻,一封信从一沓公文里滑落掉下来,一看信封竟是淮安知府王大人写来的,赶紧拆开来看了,好巧不巧,王大人在信中问及郭东其人其事,还要他想办法弄一台铁葫芦。

信中还说,沈家堡常年游离于朝廷管治之外,不服教化,罔顾海禁,走私货值,海州知州衙门不宜放任自流,当扶正纠偏,令行禁绝云云。

左文灿放下那信,起身踱起步来,心里暗忖。

沈家堡不服管,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包括前任知州任上,海州这一带,自从倭寇不再作乱,好多年来,基本都处在有海无防的状态,每年淮安府快到年底,总要下了公文提上几句,到头来,都是沈继之使些银子,便不了了之。

但这回,王大人没有用公文,而是写得亲笔信,这会有什么不同吗?谨慎起见,还是找师爷商议一番才好。

左文灿走到门口,探出头去,叫道:“翠儿,请师爷到书房来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