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明末:我要当皇帝 > 第一百二十七章 第三更

明末:我要当皇帝 第一百二十七章 第三更

作者:下雨的霖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47: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是啊,兵力越打越多,军队越来越精锐,着实可怕。”

最要命的是,自从“出道”以来,无一败绩,只有一次算是平手。

“我们的水师封锁了水面,明廷也一直没有支援,朝鲜什么样你我非常了解,怎么就能有源源不断的大炮、马匹、装备呢?

可怕!太可怕了!我大清国的第一祸患,就是这个毛头小子!”

“你知道吗?我在朝鲜有眼线,他们传回来的消息里,清楚的记载了他们拥有大小火炮七百多门,重甲兵甚至快要追上我们了!”

多尔衮长大着嘴巴,感觉脑瓜子嗡嗡的。对外吹一吹弓马娴熟就算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重甲兵加火器营才是八旗军横扫天下的主要原因。

结果现在火器方面被人家狠狠碾压了!重甲兵规模也快被赶超了!这还玩什么?!

清军火枪兵虽然尚有万余,但是跟王鸿泰麾下的火枪兵比起来,完全就是蜉蝣撼树。

“你既然跟我提这些了,那就证明你肯定想到了什么方法与我说说吧。”

“先答应我,不要让大清国解体,这是我一生的心血。”

“好,但绝对不能是豪格,我会另选其人的。”

皇太极叹了口气,低着头抚摸城墙,看来自己的儿子要经历一番痛苦的人生了。而且听多尔衮刚刚的话来讲,大概是要学关内的那帮汉人一样,走摄政王的路子了。

那么大概齐,可能就是福临了。唉……

“说吧。”

皇太极轻轻的拍了拍城垛,问道:“你如何突破这城墙?”

多尔衮想了想,答道:“城门?”

“我不会在后面用泥沙和石木堵死吗?”

“那……蚁附攻城?”

“你有十倍的兵力?”

多尔衮眼睛一眯,问道:“围困?”

皇太极嘴角微微上扬,轻声道:“没错,为什么想要攻城就一定要攻城呢?”

“我们大清国种地比不过明廷,还比不过他王鸿泰?他一个军阀罢了!我们只需要派出绝对的兵力,以压倒性的姿态包围他!围而不打,他自己就会饿死的!”

没错,只要是个是个正常人,都已经看得出来,王鸿泰是一个有野心和实力的军阀罢了。

明廷部队?可能是吧。

或许王鸿泰会以大明的名义发兵,征战,但绝对全部的理由。

多尔衮问道:“怎么?按你这么说明廷也还有另外一支这样的军队?”

皇太极摇摇头,笑道:“正是因为明廷没有第二支这样的部队,我们大清才有这一线生机。

趁着明廷内还腾不出手对付我们,一定要尽快消灭王鸿泰,只要消灭了王鸿泰,不但脖子上的刀没了,还能让军队鸟枪换炮。

那盔甲、钢刀,火枪火炮,马甲,可都是好东西啊。”

明廷境内造反……啊,是受不了压迫而起义的农民义军,以及各路拥兵自重的军阀,与王鸿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别的军阀是听调不听宣,要么是率领大军来了,磨磨蹭蹭的裹足不前,压根不打,要么就是连来都不来,挂名参战。

王鸿泰,那是真打啊!

大凌河、鸿棋山、镇江堡、丹东,而且向来是留汉不留满蒙,真是杀人诛心啊!

本来大清国就汉军最多,结果连着三次会战,满蒙族人伤亡数万,偏偏汉军旗兵力越大越多,声音越来越不可忽视。

这慢慢的,大清国到底是谁的大清国?

偏偏还不能跟汉臣彻底翻脸,大清国最大的劣势就是人口。

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无外乎两大因素,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大清国地盘比不过蒙古、朝鲜,人口比不过汉人,一直就以强硬的军事力量来维持四者之间的臣属关系。

而王鸿泰,正在打破这种平衡。

………………………………

1644年3月中,早就该死的皇太极,终于再一次死在了于盛京清宁宫的南炕上。

临终前,皇太极没有留下任何遗诏,随后满清权贵们围绕皇位展开了殊死争夺,其中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双方僵持不下,这对叔侄势同水火。

其实,当时表面上看起来有两白旗支持的多尔衮实力强大,但是其实局面对豪格却更为有利,豪格自己手中就握有正蓝旗一旗,而且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盟誓,誓要支持先帝之子继位,镶黄旗的遏必隆也率领甲士围住了崇政殿,也就是说,豪格实际上有三旗的支持,很明显,更有优势。

然而,豪格在大好形势下却过于谦让,拱手将大好河山让给了自己的九弟福临,豪格“性柔”的缺点暴露无遗,如果他有多尔衮的魄力,皇位必将被其握于手中。

其实,这都是外人的看法,没人会在意正蓝旗是不是已经被王鸿泰打废,只剩下十个牛录,差点被除旗,也没有人知道皇太极到底给豪格的那封书信里写了什么。

顺治继位后,多尔衮和豪格继续为大清征战四方,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逐渐权势熏天,把持了朝政。

爽了爽了,终于爽了!

多尔衮渐渐的被权势所蒙蔽,他的第一刀不是对付王鸿泰,而是对付自己人。

这第一刀,砍在了蒙古的身上。

多尔衮和豪格兵分两路,在四月分轻装突袭,奇袭蒙古各部,所有出兵、出牛羊、出马少的,被扫荡一空。

一切都成为了满八旗的私人财产,让满清内部原本有些低沉的士气再一次回转。

于此同时,还发生了另外三件大事,史称“1644甲申三大转折点”。

第一件事,就是明廷内部的张献忠与李自成两大反贼联合了兵力,直接让朱由检原地爆炸,只能不断的从南方运粮,派出锦衣卫、东厂前往南方,到各个卫所里挑选尚且能够征战的将士,哪怕能挑出来两万人也可以。

只要能够守护住宁武关,天下就是太平。王鸿泰和吴三桂,就是最后的保障。

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都与王鸿泰有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