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明末:我要当皇帝 > 第一百二十四章 官制整改

明末:我要当皇帝 第一百二十四章 官制整改

作者:下雨的霖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47: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左建中认认真真的写了一摞子封信,发给自己的老师,曾经的同窗,同科。

大白话就是我这里编制完善,人才紧缺,多快好省,加快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文士填补一片空白的内政位子。

十三县大舞台,有能力你就来!

除了向他一样中书舍人,也就是朝鲜的士大夫阶级出身的那些士人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书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步入官场,隐居乡县,教书育人,或耕读传家。

考不上功名只能去当一个落魄的教书先生,说书先生,算命等等的职业,但是很多时候这些都只能是下下之选。

读书人唯一想要的出路便是考取功名,当一个小官,老了之后荣归故里,能够安然地被送进自己祖坟。

但是科举制度是残酷的,更别提相对于大明来说更像是一潭死水的朝鲜了,即使最普通的院试都十不存一,更何况更加困难的乡试、会试和殿试。

多少读书人白了少年头,依旧榜上无名?

多少读书人希望发出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般的自豪感叹?

可最后,却也只能发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般悲叹。

从最开始的院试开始,便不断的有人落榜。落榜的人的心情,后来人想必也是不知道了。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人苦读半生,奔着功名去的人,必定是不会甘心去做一个卑微的教书先生,被底下稚嫩的童子们问到先生可考取何种功名的时候羞红了脸!

(在古代教书先生一般地位其实不高,觉得高那是相对于八百辈子农户而言,再次重申,没有歧视农民阶层的意思)

也不甘心像“孔乙己”一般落魄到仅仅吃一碗花生米喝一杯小酒,都能引来整个酒楼的群起而攻之。

(这里特指这一类人群,不是说什么在大明朝提民国文章)

大部分读书人都会继续考试,准备第二年第三年甚至第四年的考试。甚至有些人一直等到了五六十的古稀之年还未考上,就只能发出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叹了。

左建中知道这个群体的庞大,基数有多广,如果他的影响力只能百分百把所有人都喊过来的话,不但十三县一直缺少的官职会被补满,就连王鸿泰军队所需要的,一直空缺的数百人文职人员的位子都能填满。

读书人,真不缺!这也算是一种畸形吧?官员明明应该靠能力、办事效率来择选,可偏偏和才华、师承、出身、文采、相貌沾了边。

一边说人才稀缺,后备凋零,一边年年淘汰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提高人才的衡量标准。

就如同大明文人心中圣地的翰林院这个清水衙门,它的意义在哪?

你可以张开大嘴,说什么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

是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然后呢?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有人会说,你看唐朝的张九龄、白居易,还有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以及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

啊对对对,你说的都对,就好像每年都有几十万人被“鼓励”创业后失败,你却天天说谁谁成功了一样。

多少人,有这远超同时期、同年龄段平均水平的天才,壮志未酬,郁郁而终?

众所周知,翰林院无论怎么变,基本上都是九大官职,分别是翰林院掌管学士院长、翰林院侍读学士副院长、翰林院侍讲学士副院长、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修撰、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翰林院侍诏。

请问,历朝历代,每一批文人,当这九个人占在教育的位置上实,他们在做什么?

这科学吗?这对吗?可能吧。

(无政治联想,无时事隐喻)

不想想怎么改变,怎么改革,一边让老先生们干了一把年纪了,该乞骸骨了,你特么张嘴就是人才稀缺,让人家再干五年?

这边忽悠完岁数大的,这边在忽悠小的。

哎呀,你还年轻,还需要历练,你还不成熟,需要打磨自己,先从基层干起云云。

啊就这啊?就这啊?两边都安抚,两边都骂娘是吧?总不能明令规定一家必须生九个来培养人才吧?

一封封主观情感极其丰富,煽动性极强的“招贤令”,由左建中以侯爷求贤若渴,他左建中执笔代劳的定位寄出,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这是什么大善人啊?

分立县政令一职,十三县原县政令改为县令,地方扩招县丞两人。

每县新增稽查指挥使一职,职能反贪、反腐,每名稽查指挥使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可以跟县稽查局汇报,临时统率五百县稽查标营,进行暴力执法。

爱了爱了,一整个爱了!

这么算下来,新增的加上本来就缺职的,位子就达到了一百多个。

乡一级扩充宣传使,每乡增加宣传使一名,由王鸿泰直辖,说句不好听,这活左建中都想干!

这玩意可是成天跟着王鸿泰屁股后面晃啊!

杂七杂八的地方官职,缺口极大,如果再算上小吏,最起码需要四百到五百人才最后完善。

这也正常,毕竟本身就有这数十万人口的底子,再加上王鸿泰这段时间迁移过来的辽民,逃避税收,脱籍避世的山民等等,不完全统计,王鸿泰广义上的管控范围已经达到了七十八万多的人口数量。

要不是大部分职能王鸿泰还信不过,依旧在直辖军管,恐怕需要的文职数量还要翻翻。

至于王鸿泰经常提起的编纂院,左建中也放在了心上,属于是定点下套,专门邀请那些才华尚可的小年轻来永丰,给王鸿泰写传记……啊呸,是铭记历史,凝聚精神力量,绽放文明之花,继往开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