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明末:我要当皇帝 > 第一百一十一章 关内局势(二)

原本势如破竹的闯贼被拦在了宁武关,就好像当年那个潼关。

“潼关三大战”已经打完两战了,对于这种关隘的重要性,李自成自然是知道的。

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方案。

九月李自成在汉中遭曹变蛟伏击,只得退居四川,后来前往梓潼、剑州一带活动。

洪承畴分析李自成势穷,必定出潼关东走河南。

洪承畴命孙传庭于潼关南原设置三重埋伏,崇祯十一年春二月,曹变蛟等人将李自成逼入潼关。

此役李自成部尸积如山,几乎全军覆没,当地居民“遇则棒杀,秦贼遂尽”,最后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中。

又过了五年,孙传庭拜陕西都督,加兵部尚书衔。与此同时,手握七省军队,负责镇压李自成的叛军。

大明此时的确还有“百万雄师”,可是大多数已经不听崇祯调遣了。可以说孙传庭手里的十万大军,是崇祯最后的筹码。

为此孙传庭不敢轻易出潼关,他不想将崇祯的全部家当拿来当赌注。赌赢了还好说,一旦赌输了,那孙传庭可就是大明朝的千古罪人了。

孙传庭不愿仓促出战,可是崇祯帝却急切地想要解决李自成。剿匪这么多年,李自成是一天天做大,崇祯皇帝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在这件事上,他想要做个了结了。

典型的又菜又爱玩,放置游戏偏偏点着点那!

当时留给孙传庭的路根本就不多,如果轻易出兵,极有可能折了老本,如果不出兵,那么崇祯极有可能临阵换将。

为此孙传庭只能硬着头皮兵出潼关,寻找李自成决战。

结果孙传庭兵败汝州,大明最后的五万精锐活活战死,李自成一路追杀了四百多里地,最终五十一岁的孙传庭战死沙场。

朱由检不知道的是,整场战争,最大的弊端,就是他催促决战的命令。当时他甚至认为孙传庭是诈死,所以没有给孙传庭任何赠荫。

等到他在一个夜晚醒悟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朱由检傻逼的要死,他把自己手里唯一剩下的筹码,拿去跟李自成做殊死较量。

说个不好听的,即使这帮人打赢了李自成,如果损失惨重的话,那朱由检的筹码还是没了。

指望着其他人来勤王吗?想都不要想了!

湖北的左良玉、山海关的吴三桂、福建的郑芝龙哪个不是拥兵自重的主?

现在都达到宁武关了,诏书下了一封又一封,谁特么动弹地方了?

他想跟郑芝龙“借”几艘船,能跟朝鲜方面来回送信就成,结果什么东南海域夷人有异动,海面目前不适合航行云云。

让朱由检“成长”了一点,但没有完全成长。

见风使舵是他们的本性,如果自己手里有足够的实力,那么这帮人还勉强压制住野心,不敢造次。

可是一旦自己手里失去了有生力量,那么对不起了,他们也不可能听自己这个皇帝的了。

对吧,圣天子?

如今李自成都快到北京城了,吴三桂貌似动弹了,却在路上慢悠悠地走着,左良玉、郑芝龙这些人根本就没来。

可见这帮人见大明大势已去,根本就不愿意为他效力了。

由此可见,朱由检用巨大的代价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就不应该把自己的嫡系人马一股脑的都搞决战!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看看【正常轨迹】多尔衮是怎么做的?

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多尔衮迟迟不肯出兵,先让吴三桂和李自成火并,等两家死伤得差不多的时候,多尔衮再冲出来收拾残局。

这么一来多尔衮既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李自成,又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而且还能够在日后压制吴三桂的时候,充满优势。

此时朱由检就是这么个思路,天下兵马那么多,“大部分”还是听从调遣的,完全可以命令那些不是嫡系的人马冲在最前面,自己组建的“勇三营”的人马在关键时刻再出手。

这么一来的话,那么天下三分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

李自成占据西北,多尔衮占据东北,而朱由检依旧占据中原地区。再差也能保证北宋时期的地盘大小。

那么现在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呢?朱由检的优势远远大于历史上的同时期!

六万精兵固守宁武关,让李自成不得寸进,朝鲜北部的王鸿泰牵扯住了皇太极的大部分精力,而且听闻皇太极好像卧病在床许久,没准哪天嘎嘣就没了呢?

左看右看,优势在我!

但是还有一个大问题让朱由检十分苦恼。

没钱了!最让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就是这勇三营的盔甲、军械都是各级将官出资的,这玩意谁放心啊?

一旦有钱了,基本所有问题都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但是他此时此刻必须赌勇三营的忠心,就像当时拿孙传庭豪赌一样。

他难道不知道这是一场豪赌吗?当然知道。

就算没经过系统的教育,但他作为皇帝,大明的系统体系自然让他对全国的局势有一定把控能力的。

打仗需要花钱,而且是巨资。

一边要对付关外的满清,需要消耗大量辽辽饷,一边要对付李自成、张献忠这帮叛军,需要的消耗岂止是一个“大量”。

此外北地被李自成、张献忠搞得七零八碎,收税成了大问题。

而且还天灾不断,粮食严重减产。在这种情况下,朱由检手里是真的没钱了。他想到了跟朝臣们借钱,可是没有人愿意借给他,这帮明朝的大臣一边在哭穷,一边在娶第十个小老婆。

于是,他觉醒了。

他拿起了自己扔到臭水沟,没事拿出来吐两口痰的两把宝剑——锦衣卫、东厂。

自打抄了一个清廉官员,得到了大量的钱财,获得骂名却没有什么其他“损失”后,他破罐子破摔了。

名声?不要脸了!爱怎么写怎么写吧!给前宋吹的天花乱坠,耻辱就在那摆着呢!

朝堂上人人自危,三天两头的有人掉脑袋,抄上来的钱朱由检也没心情“爱民”了,全让东厂送到宁武关。

他就不信了,这会有钱有人,自己还不催他,漕运的粮食马上也到了,天时地利人和,你李自成还能秒我?!

我呸!在宁武关待着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