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刘协:我真的只想禅让啊! > 第三百八十四章 当天子臭不要脸的时候(6k)

数日之后,曹操去往长安赴任,雍州初立,已经开始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着最后的准备。

很快,孔融传来奏表,孙策答应的贡品已经如数装船,运往江北,同时孙策请求留下两艘战船,用来防范水贼,自己已经做主应允了,而其他战船,皆是当着自己的面,自己亲眼看着他们被凿毁凿沉,没于水底,万万捞不上来了,而且捞上来也没有用了,可见,孙策投降之心,还是很坚定的。

信与不信,也都这样了,自然也就没什么可说的。

再然后就是迁都啊,修建运河啊之类的日常工作,刘协则干脆把自己关在了实验室里搞实验搞研究,甚至干脆暂停了早朝,将日常事务全部委托给尚书台和议税阁来处理。

反正,在经过刘协此前各种骚操作的瞎搞之后,朝廷现在真的已经不用开早朝会了,事实上那玩意本来也没啥用。

一天天的哪有那么多国家大事需要上大会去讨论,而要是小事儿,不相干的官员谁又有那么多的时间浪费,至于天子,什么事儿都亲自过问这不是有病?

平时各干各的,固定每个月各部门集中起来复盘一下对一下数据,日常的决策工作和执行工作自然有议税阁和尚书台负责,中书台做好监管,皇帝本人只负责定期听汇报,过问该过问的,遇到超级大的事情再插手,如此,只要两千石以上的人事任免权力,尤其是尚书台几个尚书的任免权还在自己手里,定期开开小会,这天下怎么也乱不了。

真像清朝皇帝一样天天开早会,可以说是病得不轻了,稍微大一点的集团都没听说有董事长天天开会的,还特么是大会。

总之,刘协因为天天闭关,打回来之后就没上过大朝,小会也基本保持十几天一开的程度,听一听荀悦的汇报,完事儿,一个标点符号都懒得插手,朝局平稳的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直到,秋收了。

“说几个事儿,秋收前后,朝廷这边各种大会小会可是都该开了,咱们这地盘收复的也是太快了,当年定方向的时候也是实在没想到会扩张的这么快,我提一个基本原则吧,先说议税,除了凉州和幽州可以派上计吏代表以外,其余的两千石必须亲自过来,反正日常工作也都不是他们在做,少宦游两次什么都有了。不过明年春季的复盘,允许司隶以外的官员以上计吏代劳。”

“盐铁会议没什么可说的,今年的重中之重就是民族协商会议了,哎,没想到会这么快的就收复凉州,咱们还刚跟塞外的鲜卑打了一架,另外这次跟高顺一块回来的那个武陵蛮王,叫什么来着,哦对了沙摩柯,他还要移民并北。”

“真是什么事儿都赶到一块去了,这次的协商会,也是在给后面定基调,我也知道这次的这个会不好开,但是越不好开就越得把他开好。”

“接待方面,尽量隆重一点,规格高一点,要做到充分的尊重各族少民兄弟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差异,我的意见啊,咱们今年和去年都打了大胜仗,也都杀了不少人,这硬这个字儿啊,算是走到头了,该在软字上下下功夫了,惠而不费的,面子上的事儿,能办的都给办了,如果他们有什么要求,能满足尽量满足,哪怕是稍微过分一点的,也满足,另外让曹操和贾诩到时候躲远点,请个病假就别照面了,尴尬。”

“还有联姻的事儿,我以为这次怎么着也得搞起来了,宗正这边,这一年不是说找回来一万多的皇亲么?有多少能确定是真皇亲?”

“三成吧,宗正的材料,当年在长安的时候丢得太狠了,很多两三百年前的宗亲,根本没法考证。”

(刘协从长安出逃的时候,应该是带着绝大多数宫廷资料和器具人员的,但是等逃到洛阳的时候,在李傕等人的追杀下能丢的东西基本都丢了,饿到要饭,当时连官印都是现刻的,所以宗亲资料应该是丢了的,这样的话地方上的资料且不说丢没丢,没丢的,想验证也不容易了。)

“嗯……这样,把今年的这个联姻指标啊,当做一个考核的标准,凡是愿意联姻的皇室女子,只要证据上不太离谱的,知书达理识文断字的,长得中人以上的,都给一个名义上的郡主的头衔,不食食邑,宗正以为如何?”

如何?

刘艾当然觉得不如何。

作为宗正,刘艾对皇家贵胄,对皇亲的事情那是非常重视的,怎么能如此的儿戏呢?虽说大汉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这些宗亲实际上是真的养不起了,也不可能都养,隐隐的刘艾也知道,天子有借着卷宗丢失的理由甩包袱的意思,恨不得出了五服的亲戚全都不认了。

不对,五服以内的亲戚陛下也不想认了。

至少这他重新掌权之后自己这个宗正拿到的钱粮少的可怜,甚至还没有以前曹操主事的时候多。

当年曹操权倾朝野的时候好歹还做一点面子工程啊!

当然,这两年朝廷穷么,但眼看着这日子逐渐好过起来了,不说别的,就孙策的这一次上贡,差不多就能顶半年多的税赋了。

但看着天子好像也没有要给他钱的意思。

不止如此,郡主都能随便封了,是不是正统皇亲都不管?

于是刘艾深吸一口气,问道:“陛下,这两年,天下大乱的厉害,其实,许多还算比较亲近的宗亲,是可以确认下来的,而且他们都没有了恒产,这个……如果能补偿一些钱财的话,用不着如此激进啊陛下。”

“嗯……你找我要钱?”

“嗯。”

刘协,沉默了。

事实上刘艾不是第一次管他,或是尚书台要钱,但都被他以没钱为由给打发了。

现在,再说没钱确实是不太合适了。

“那什么,宗正,叔,侄儿跟您商量个事儿呗。”

“陛下您说。”

“那个……你说你们部门要是自负盈亏,行不行啊。”

刘艾闻言好悬没一口老血喷出去:“自负盈亏?这宗正之事,还有的盈么?”

“有啊,不是说有很多人,想恢复他们宗亲的身份么,兵荒马乱的好多卷宗都丢了,不光是咱们丢,地方上也在丢,这就是无头案,你说恢复宗亲身份的这个事儿能不能收点手续费?我表个态啊,到时候宗正卿收多少钱,那可都是你们衙门自己的,尚书台不许挪用啊。”

刘艾咽了一口吐沫。

“就是说,只要是个姓刘的,愿意花点钱,都算他是宗亲呗,那世袭族谱怎么编,全算中山靖王之后啊。”

刘协想了想:“其实,不姓刘也行。”

刘艾闻言眼珠子都瞪出来了,他地位毕竟特殊,当即一甩袖子,居然还跟刘协哼了一声,走了。

太过分了!

拿皇亲两个字当什么啊,青楼里任君挑选的biao子么?

刘协也只能在后面大喊:“宗正,和亲的事儿可不能耽误啊!而且我着重强调一下啊,不仅仅是嫁,更重要的还是娶,必须是明媒正娶,娶回家当夫人的,朝廷可以给生活补贴。”

然后刘协继续道:“接着开会,此事你们都别管,妈的两汉加一块四百年,鬼知道宗亲有多少,我可管不起。”

“说回正题啊,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将境外鲜卑和境内鲜卑一定要分清楚喽,这是两回事儿,明白么,阎柔必须要抚,给赏赐,第二,公平,公平,还是特么的公平。”

“另外我这还有一个小要求,诸位中至少一多半都是经学大家,我在想啊,有没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将氐族,进行追本溯源呢?我听说氐族有很大的一支,是姓吕的是吧。”

众人点头。

“氐人中最常见的四姓就是齐杨吕王,四姓占了将近一半吧。”

“你们说有没有可能,他们是吕后他们家的后人,当年扫除诸吕的时候,这沛县吕氏的人为了避祸,假装成了氐族人。或者氐族这整个民族都是这么来的,有没有可能。”

听完这话大家伙儿哭笑不得,王朗道:“陛下,诗经有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说明最迟殷商时期,就有氐人了,您这说法……太那什么了吧。”

“诗经里有这话么?”

众人点头。

谷“删掉。”

“????!!!”

圣贤书也可以说删的么?!

那可是诗经!!四书五经之一,这怎么删!开玩笑吧!

“以诗经传家的家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权威的应该是京兆韦氏吧,给韦端下诏,让他现在就删,其他的,益州杜氏,冀州魏氏,豫州薛氏,告诉他们把家学中的这句话都删了,反正他们是正统,有个百八十年,这就是史实了。”

他妈的家学盛行就这点好,这些个家族把知识都给垄断了,自己可以强行命令他们,让他们怎么改就怎么改。

外面当然也会有很多人传承了诗经么,但谁让这几个经学世家是权威呢,过个百八十年,真品就成赝品了。

这种事儿当然骗不了聪明人,但不重要,能骗傻子就够用了。

“诸位啊,想想办法,只要肯去想,办法总比困难多么,我也是真的不能理解,这氐人姓名,长相,语言,生活习惯,跟咱们汉人都是一毛一样,你把一个氐人和一个汉人一块领过来,我都分不出来哪个是氐哪个是汉,愣算两个民族,这特么不是有病么?”

“这少民同胞的问题,再怎么处理,这最终的归宿必然都是融合,归化,氐人是最容易突破的突破口,我不管啊,不管你们怎么安排,这样的风声在这次开完大会之后,必须得放出去,而且必须要让至少一部分的氐人相信,反正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没什么文化。”

“当然,啊,当然,咱们肯定也不能硬来,更改户籍必须要建立在人家自愿的基础上,只能引导,不能强行逼迫。对了,不是说扶风马氏的先祖马援对氐族有恩么?那些氐人当年不是都很忠于马腾么?回头跟魏公说说,给马休安排个什么职位,兼领一下武都太守,好好的,给我把氐人入汉的这个事情敲定一下。”

“陛下,马腾马休这个所谓的扶风马氏……不太可靠吧,故太傅翁叔公(马日磾,当过太傅,正儿八经的马援后人)的后人,也都袭荫了,这马腾来代表扶风马氏,实在是有些不妥吧。”

“哎呀不重要,孙坚和孙策还说自己是孙武的后代呢,那不照样有人信?回头我亲笔写个信给扶风马氏,让他们改一下族谱,多大点事儿啊,再说那马腾是不是扶风人,是不是姓马,只能说肯定不是嫡传,也不一定就不是马援之后么。”

“重要的是民族融合,这才是千年大计呀!”

群臣“………………”

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至绝大多数时候历史学都是为政治学服务的,但像刘协一样,如此直接了当的创造历史,而且连诗经都敢改写,这……就很魔幻了。

扶风马氏,既是功勋之后又是经学大家,上一代家主还做过文官之首的太傅,一道旨意就让人家改家谱!

马腾那是个反贼的出身啊,他就算真的是扶风马氏的人,也得给他踢出去,哪有不明不白的请进来的道理?

这不是胡作非为么?

“陛下,臣以为如此行事,不可能完全堵住悠悠众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陛下这般修改圣贤文书之事,必然留下痕迹,且不说如诗经这般千年经典,根本是改无可改,改了,也不过自欺欺人,未来史书,又将如何评价此事?陛下三兴大汉之荣,说不定……也要被后人质疑的啊!”

“啊,我知道我知道,不就是一点名声么,没事儿,我不在乎,其实历史这种东西,尤其是历史人文教育,史观远比史料,或者所谓的历史真相更加重要,我始终认为,人们学习历史应该是为了更好的活在现在。”

“对于汉人来说,整个雍州,还是很凋敝的,劳动力奇缺,今年春耕的时候那牛价都涨到天上去了,一头牛,都能换两匹马了,几百年都没见过这个价钱的牛,现在朝廷给老百姓都发了土地,可耕种的效率呢?一头牛耕几亩地啊!氐人入了汉籍,可以大规模的搬到关中来居住,都说这氐人善于养牛,汉人的百姓这难道不得实惠么?”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我就是再怎么抹杀,他也是存在的,大规模的迁移进关中,如果不能抹杀了他们这个氐人的身份,反正我肯定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不放心,是吧。他们干脆入了汉籍,承认了自己是汉人,对他们来说,这日子过的也舒服啊,普通的百姓只需要给朝廷缴固定的税赋就行了,再也不用给部族的头人缴税了是不是。”

“此事无论对于汉人,还是对于氐人,都是好事,对于子孙后代更是功在千秋,无非,是负了先人罢了,负了,就负了吧,活人比死人重要。”

“历史的真相,可以交给精英,交给你们这些士大夫们去研究,去讨论,平民老百姓,让他们知道该知道的,就足够了。”

众人面面相觑,说实在的,这事儿他们都不怎么愿意干。

“谁有意见?”

深吸一口气,却是刚刚被提拔为河南尹,孔融不在就自动成为经学砥柱的王朗站出来,深吸了一口气,站出来反讽道:“陛下既然不惜为氐人融合而改写诗经,何不干脆把鲜卑也融合进来,何不干脆把春秋也给改了,就说那蛮王沙摩柯是楚国后裔,甚至干脆牵强附会把他们认到项羽那一支去?亦或者是把鲜卑、乌桓,都给并过来?”

刘协一听,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俩眼睛都放光:“可以这样改么?难度大不大,需要改春秋是吧,用不用把左传也给改了?乌桓和鲜卑都起源于东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个不好改吧,可以从长计议,为以后的修改做做准备。”

王朗闻言,只觉得有一种要把眼珠子都瞪出来的感受。

我是在反讽!反讽!反讽你听不出来么?

刘协还在那自顾自的说着:“经学,史学,朕是不太懂的,你们才是此道的专家,把南方的百越和楚国联系在一起,你这个想法很有创造性啊!我看,不如索性将此事作为一个重大历史经学课题,交给太学来做,好好的,深入的研究一下他们各自的祖先,都能跟哪些楚国的贵族牵强附会上。”

“这个事情直接就这么去改难度还是太大了的,要徐徐渐进,可以先传谣言么,等那个蛮王沙摩柯到了并北之后,想办法造个谣,项羽后人……这个感觉难度太大了,屈原后人你们以为如何?”

“…………”

“…………”

“羌人这边好办,不都说羌氐同源么,先想办法把氐人变成汉人,慢慢的,过个百八十年,想办法抹杀了羌人的文化,正好也就顺水推舟的把他们也给同化过来,就说他们以前也是汉人就行,鲜卑么……这个就麻烦多了。”

“我看这样吧,不是都说,这鲜卑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么,首先啊,先拆,想办法让他们在文化上各追祖先,先建立他们各自的民族意识么,那比如据我所知东部鲜卑的发源地是在鲜卑山,对吧?中部鲜卑的起源地是哪来着?”

“大鲜卑山。”

“卧槽。”

刘协都给整得飚脏口了,却还是嘴硬道:“鲜卑山和大鲜卑山……这明显是两个地方么,我大汉完全可以组织一个经史考据小组,跟东部鲜卑的首领那个叫……素利是吧,我去年在幽州还见过他,挺乖的,咱们可以一块考据历史么,咱们考据一下,这个鲜卑山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我以为啊,这个鲜卑山很有可能就是在现在幽州北边,嗯……跟乌恒山应该很近,不对,说不定这鲜卑山就是乌恒山么,咱们大汉的历史问题研究者,一定要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好好的帮助我们的同胞兄弟们,追本溯源,找到自己真正的祖先,帮助他们建立真正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境内鲜卑们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件事交给阎柔去办,都境内了,总叫鲜卑感觉怪怪的,鲜卑说到底就是东胡么,东胡说到底就是当年匈奴人强盛的时候,生活在匈奴东边的各种民族么,民族问题怎么能含混呢?到底是什么民族,一定要把问题搞清楚了,这样才不愧先人么。”

“再给他们鲜卑人修个史呗。”

“嗯?好想法啊!可以可以,给鲜卑人修史这个想法就非常的好啊!我大汉文化昌盛,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少民同胞的存续工作多出一份力啊,我看明年北边稳定之后就让贾诩回来吧,这个事儿,就得是他来啊!好好的写一写,大坏蛋檀石槐是如何欺压其他的兄弟少民,强迫各部不同的民族主体合并,又是如何的骄奢淫逸,奴役各族人民的。”

“嗯,”越想越兴奋,刘协站起来满地乱晃,干脆一拍板道:“传个命令给贾诩,让他别当什么将军了,赶紧回来给我主持修史的事儿,从武职给我转回来,朕拜他为太傅!”

这回连荀悦都有点看不过去了:“陛下,此策若是施行,儒林群体们一定会有极大的意见,臣恐怕……要生出事端来的。”

“就是闹事儿呗。”

“陛下,诗书礼仪,国之根本,岂能肆意乱来啊!朝廷这样做,对于很多经学世家来说这就是要他们的命啊!这到时候只怕是……有不忍言的事情要发生啊。”

“造反啊”

“…………”

“哈哈哈”刘协突然想到了什么,沉吟一会儿道:“仲豫啊,毋庸讳言,你们荀家,现如今已经是古文学派的领头羊了,还剩下的这些所谓的经学世家,都是以你们家马首是瞻的,你传个话出去,谏言可以自由,学术也可以自由,认为朕做的不对,欢迎他们来骂,甚至可以允许他们闹,倒是敢于造反的话,有一个杀一个,这是基本原则,明白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