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在大明当皇帝 > 第559章 猜测

我在大明当皇帝 第559章 猜测

作者:荣王小盖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43: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眼下在南洋活跃的海盗,多数都是中低级海盗,就算是为祸东南沿海的倭寇,本质上也就是下层海盗,背后没有江南士族,与他们这些海商的支持,根本活动不开。

但海盗的破坏力,还是要对比船只本身,在南洋混了十几个的年头,林天麓以及手下吊死海盗没有一百,也有七八十号,如今得了琼海的支持,造船工艺,防护水平上升,更是不惧任何海盗的袭扰。

“我们认为,这应该是一伙日常为商,偶尔为盗,因家园帝国被毁,无奈活跃在马六甲以西海域的海盗。

人数上可能不仅仅只有我们看到的这些。

他们应该占据了马六甲以西海域中的某一处小岛,船也不止一两艘,时刻的监控南亚的情况,因此才能在怎么短的时间内,发现我们的痕迹!”高杰讲出自己的猜测。

“理由!”

徐增寿挠了挠头皮,有些头大啊。

“理由不是很充足,多数推测依据来自教导我们阿拉伯语言的遗民。

在他们内部流传的话语中,早年借助南北宋贸易的繁荣,帝国进入繁盛时期,陆路对接沙漠丝绸之路,海上对接,左右手倒腾,诞生了无数的大商人与大贵族。

但这些大商人,大贵族之间并非没有矛盾。

矛盾来自于很多方面,出生,财富来源,是主要的矛盾核心。

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结构与我们中原不同,上下大致分成四个阶层。

第一阶级,由哈里发后人,沙漠核心部族,各地总督,及他们下属的武士组成,可视为绝对统治阶层,掌握帝国诸多特权,财富主要来源与沙漠丝绸之路,也是帝国最早的基石。

第二阶级,麦瓦利平民,这些平民是帝国扩张初期,纳入帝国版图,最早皈依其教义的民族,主要普遍分布在海边,因皈依及早,前后有五六百年的时间,无论是思想还是风俗都已完成同化,并且与四大哈里发统治结束后,在新朝快速崛起,社会地位稳固,主要经营。

第三阶级,是广大的异教徒,除需要缴纳更多的人头税,几乎和上两个阶级无异,不过因信仰不同,执掌高位者很少。

最后一个阶级就是奴隶阶层,从事社会最底层的工作,但可以借助军功完成身份的转变,其帝国的武力很大部分来自这里!”

“明白了!”

“如果是这样,很多东西就可以解释!”

“海上交通要道,历来都是海上贸易重点经营点位,如今看来这些人多半是当年的海外幸存者!”

听完高杰这段解释,前后无数问题都能理通。

斗争,矛盾,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

具体的内容没有,但换位思考,第一阶级,第二阶级的矛盾因何而来,哈伦•拉希德为什么不可能是哈里发的后人,这些人为什么会幸存,为何身为海盗的可能更大,从中都可以解释。

“辛苦了,先休息吧,这些人不老实,后面的事还多着呢!”徐增寿挥了挥手。

“是!”

四位鸿学生抱拳告退,他们是来学习的,帮忙……决策,研判还轮不到他们。

“二位,对于眼下的情况怎么看?”

抿了一口茶水,大食堂内就剩下三人及其亲随。

会谈从朱允熥抵达三亚开始,前后过去四日,朱允熥,解缙,郭清可都在三亚等着消息。

但眼下这进度与速度,外加那些不老实的家伙,短时间内很难有什么结果。

“高杰他们说的,很有道理,但还一个大问题,随船的阿拉伯茶是怎么来的?那茶叶的成瘾性,锦衣卫已经出具了公文,效力没有鼓子花强,但情况与鼓子花相似,都是祸人心神的魔物。”瞿通开口道。

迷雾重重,琼海已经在极尽全力去验证哈伦•拉希德等人的话,可依旧摸不准脉路。

高杰的那一套解释,看似解释了很多东西,可在自圆其说的背后,任就解释不了来自阿拉伯地区的阿拉伯茶。

“阿拉伯茶的问题不好解释,但却可解释这帮人的真实身份,麦瓦利平民!”林天麓说道。

“怎么说?”

徐增寿看向林天麓,他就不理解了,林天麓是怎么分析出这些的。

“大王说过阿拉伯茶的源头,在阿拉伯帝国沿海地区,高杰刚才说了,麦瓦利平民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林天麓笑道,一切都是猜,但猜测与猜测之间也存在区别。

“有道理!只是,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瞿通右手食指,中指交替,不断敲击着桌面。

“一人智短,三人智长,我们三个臭皮匠,既然想不出方法来,干脆就丢给大王他们好了,轮到心思,算计,他们才是专业的!”

说着徐增寿从位置上站了起来,“乘着天色微落,我先坐船回三亚,快的话,明日午后应该能赶回!”

“目前,好似也就只能这样了!”

为了后续更长远的计划,对于这帮不合作的,暂时还是不要动手动脚的好,不管怎么说后续的带路还要靠他们来。

真要做过分,天知道心思怎么想,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真要是憨憨,因一顿拷问,或产生兔死狐悲的念头,起了抱着大家一起死的心态出海,琼海可承受不起。

……

上行下效,或许是因为有了朱允熥带头的原因,琼海官场做事,在面对不确定的事前,多喜欢以试点先行的方式,缓慢推动一件事,宁缓不急的做事心态,更是在各级官场中普遍。

端着刚从纺纱机上下来的棉纱,朱允熥认真的打量着手上的棉纱,距离棉布还差了不少工序,但就这一环节的产出,品相已经相当不错,柔软,富有弹性,一缕缕棉线肉眼可见,排列有序。

“这样的棉纱,一台机器一日可以生产多少?”放下绵纺,朱允熥转头问道。

棉布仿制技术,工部早已克服,没克服纸钞也无法大规模生产。

相较于纸钞上的用量,三亚需承接是整个琼海百姓对于棉布的需求,以及日后工业生产中的用量。

“四班三倒,昼夜不停,一台这样机械,每日平均可纺出宽一百三十厘米,长度一百三十米的绵纱!”解缙想都不想便开口道。

“不错啊!”

听到这一数据,朱允熥笑着点了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