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九鼎风云志 > 第一卷 长安乱 第五十四章 六艺习传儒者事

那天太学风波之后,金吾卫便将那太学学宫封闭三天,恨不能将内部掘地三尺,来寻那刺客相关的蛛丝马迹。

学宫重新开放之后,到处书卷散乱、案几横杂,真是一片狼藉。几位老儒吹胡子瞪眼,连称“有辱斯文”,但执金吾卿任宏接了天子旌节,早已远赴益州传旨去了,便也躲了这些儒生的唠叨。

太学重开之后,杨熙便作为真正的学子,到这太学当中上学来了。虽然换了学习场所,但因是博士弟子,大多还是跟着丹夫子学习,只是偶尔才旁听别的博士、大儒讲课。

唯一的不同是,每日午后,学子们须得放下书卷,去那祭坛、校场之上,学习君子“六艺”。

君子“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祭祀礼、抚琴、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这抚琴、书法和算数均可在室内进行,但射箭、驾车和祭祀则非要去校场、祭坛不可。

原本这太学之中,仅仅教授“五经”,学子只需读书即可,但后来经过大司马王巨君的极力主张,天子下诏“复周礼、习六艺”,便将这君子“六艺”也变成了必修科目,同时,除了射策取士、察举孝廉之外,又增设“秀才”一科,让这擅长六艺之人也有晋身之阶。

“秀才”者,便是指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就算读书不行,作不得文章,有其他方面的奇异才能,也可因此出仕做官,比如能日行百里的健走之人,或能御九驷的善御之人,百发百中的善射之人,都可以通过“秀才”一科脱颖而出,为国家所用,所以这“六艺”学习,众人也都是趋之若鹜。

毕竟这些学子都是少年,能够暂时摆脱枯燥的经书,从事一些体力活动,又有谁不愿意呢?

看着走在校场之上的少年学子,个个都是朝气蓬勃,杨熙心中不禁暗暗敬佩这大司马王巨君的深谋远虑,若这分科取士能够发扬光大,竟是要把文武贤能全部搜罗,皆为国家所用了。

当然,实际操作当中,这三科出仕名额,究竟会被什么人拿了去,之中又有什么龌龊,却是难以想象了。

用若虚先生的话来说,从无到有,本就是了不得的创举。即便这些举措有若干弊端,有若干不易推行之处,不能见容于如今这世道,但总算是走出了尝试的第一步,或可寄希望于来者。

长此以往,这华夏大地之上必有贤能辈出、量才是举的那一天,只盼在那渺远的未来,还有人能记得如今开创先河的祖辈吧。

杨熙此时突然想起,自己虽然见过不少达官贵人,却是从来没有见过大司马王巨君其人。按理说这大司马虽然没有太常的实衔,但是在他的官衔之后,还有一个“领太常事”,目前太常卿缺位,他便应该算是太常署的领袖,太学的宗师,为何那天太学祭祀,他却也没有出现?

真是奇也怪哉。

转眼之间,众人已经来到了校场之上。深秋的寒风吹过,杨熙顿时身上一凛,不再胡思乱想。

今日的课程是教授御术,竟是由太仆署骏马监的司御史亲来教授。这司御虽是小官,但也是六百石的官员,让一个官员来给一群白身学子上课,可见太学规格之高,朝廷的重视果真不是一句虚言。

这司御姓秦,驾着一辆驷马轩车在校场之上奔走一遍,然后便令学子们分别上车试御,他却在车内指挥,指出学子的谬误之处。

可是问题在于,驾车在校场奔走一圈需要两炷香时间,等待学习御术的学子却有二十几人,若是依次上车,总有人会排不上号。这秦司御看过学子“照身”,便让十余名“诸生”在旁等候,却让五六名“弟子”依次上车驾驭,在校场之上往来奔驰。

各位“诸生”平素便受尽不公待遇,此刻也是敢怒不敢言,只得乖乖在旁等候。杨熙心中过意不去,便故意排在最后,想着快些试御完毕,也好给“诸生”们多留一些时间。

但是杨熙初次御车,却不习车性、马性,虽然也学了几个喝御马匹的口令,但不知该如何操缰,一时御车御得乱七八糟,四匹马儿趋进趋退,车子颠簸不已,差点将他摔了下来。虽然想要节省时间,但是倒比其他“弟子”慢了不少。

看他御术生疏,空耗时间,各位“诸生”顿时鼓噪起来,不满之情均是溢于言表。杨熙满脸羞愧,连忙跳下车来,就要将缰绳交给其余“诸生”。

但没想到那秦司御把眼睛一瞪,喝道:“乱嚷什么?他还没有学会,须得再御一圈!你们先等着!”

杨熙大觉不妥,连忙道:“秦司御,在下御术生疏,没得耽误了众同侪的功夫,还是让他们先来吧。”

“诸生”也都叫喊道:“对呀,我们已经等了这么久了,先让‘弟子’上车也就罢了,总要让我等试御一次吧。”

秦司御看着“诸生”你一言我一语,在那里愤愤不平,顿时心中厌烦,道:“今日‘弟子’们若不能全部学会御术,你等就别想上车!”又指着校场旁边马棚道:“那边有几匹驽马,你等要是闲得无聊,便去学习乘马,先熟悉一下马性也是好的。”

这个时代,乘车的都是达官贵人,乘马的都是粗人武夫,这秦司御这般说话,便是暗讽这些“诸生”没资格乘车,只配乘马了。

“诸生”一时大哗,有人愁眉苦脸便走去乘马,还有几名性子刚烈者拂袖便即离开。杨熙见那去乘马者有自己的好友王愈,顿时更觉过意不去。但这秦司御向着自己说话,又是教授御术的先生,自己也不能与他翻脸,脑中一个转念,便也跳下车来,对这秦司御做了个揖道:“熙资质驽钝,却正是那不熟马性者,合该去学乘马。”

说罢,便与几名诸生一起去牵马匹。

这秦司御见杨熙如此不识好歹,当时便要发作,但一想到“弟子”之中非富即贵,便先耐着性子问道:“这人姓甚名谁?是谁家子弟?”

旁边有认识杨熙的,连忙说道:“这位名叫杨熙,字延嗣,是礼官大夫杨洵的弟子。”

这礼官大夫杨洵之名,秦司御当然听过,知道是天子面前的红人,不由得暗自庆幸,亏得方才没有发作出来。此刻杨熙已去,其余“弟子”也已试御一轮,秦司御只好让剩余“诸生”上车试御,一时间“诸生”皆是欢声雷动。

“杨熙?真是个有意思的人,值得结识一下。”一名高大“弟子”微微一笑,也向那马厩走去。

秦司御一见又有“弟子”与自己别上苗头,顿时怒向胆边生,刚要发作,突然看清那人是谁,顿时闭口不言,悻悻地教‘诸生’御车去了。

却说杨熙一半是看不惯这这秦司御所作所为,一半却是因他确实不熟骑御之术,与其在那驷马轩车上折腾,还不如从乘马学起,先熟悉马性,再学习御车。

此时他与王愈两人共牵一马,互相扶持学习御马之术。杨熙从小身体病弱,并没有多少乘马的机会,此时一试,御术比王愈还要差了不少,虽有谦古帮忙牵马,他坐在鞍上摇摇晃晃,也是坐不稳当。

他正牵着缰绳,胆战心惊地研究该不该打马前行,突然前方走来一个年轻人,虽然一身布衣,但身材高大伟岸,轩朗俊逸,面白无须,一双桃花眸子隐带笑容,向他拱手道:“延嗣兄弟有礼了。”

杨熙见有人与他见礼,连忙下马拱手道:“敢问兄台尊姓大名?”

这王愈见了这人,顿时吃了一惊,口中嗫嚅道:“宗。。。宗兄。”但是看到他正在向自己使眼色,便闭口不言。

年轻人笑道:“我叫王宇,字太宇,与谦古贤弟是远方宗亲。今日见延嗣兄弟仪表不凡,便想与你结交亲近一番。”

杨熙脸红道:“熙御术不精,却让王兄见笑了。”

王宇笑道:“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

这个王宇真是太会说话了,一句话便让杨熙觉得心结顿开,不由得对他大生亲近之感。

然后又见王宇从袖底顺袋当中掏出一样物事,递到杨熙手中:“初次见面,无物可赠,这个小玩意儿或许能解延嗣之难。”

杨熙定睛一看,这王宇手中拿着的,是两个黄铜铸成的圈子。

“这是...”杨熙仔细看那铜圈构造,只见那铜圈做工精致,上面结着皮索,既韧且长,却不知有什么用处。

“这东西叫作马镫,却要这样应用。”王宇一边解释,一边将那皮索结在马匹鞍鞯两侧,两个铜环全部垂在马腹下面。

然后只见他扶住马鞍,伸脚蹬住一环,轻轻一踏便飞身上马。只见他双脚各踏一个铜环,口中呼喝,手上操缰,那马趋进趋退,指挥自如,偏偏马上之人却稳如泰山。

没想到这小小铜环却有这样的妙用,杨熙不禁拍掌称赞,深觉这王宇是个妙人。

却说这御马之术,全凭腰腿劲力,若是身体虚弱,双腿便夹不住马腹,马儿纵蹄奔腾之时,骑士便有摔下来的危险。所以想要骑御马匹,也需身强力壮,那在马上能够持械操演、弯弓射击的骑士,更是需要经年累月的锻炼。

但此时有了这叫做“马镫”的物事,不光骑御变得简单,便是新手骑士,在马上也可空出双手,操演刀枪弓箭,而不至于跌落下来了。

有了这马镫之助,杨熙练习骑术可谓事半功倍,不几日便可纵马驰骋,继而学习御车之术,也是水到渠成,容易了许多。

但最让他高兴的是结识了王宇这个朋友。此人家学渊源,不独六经、六艺,对那辞赋杂学也是精通无比,想来必是贵人家的子弟。不过他从未对杨熙夸耀家世背景,杨熙便也并未刻意打听,毕竟同在太学,总有一日便能知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