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九鼎风云志 > 第一卷 长安乱 第四十八章 允文可为天下对

那执金吾卿任宏侍立在天子身旁,此时跨前一步,高声道:“左右来人,将这狂徒拿下了!”

守在太学门口的金吾缇骑轰然应诺,十余名执戟郎横戟向前,就要将来人逼下马来。

“是我在此!我来晚了!”那人一边高声大叫,一边滚鞍下马,向前急奔过来。众执戟郎看清他的冠带穿着,以及面貌长相,不由得都是大惊,不知该不该继续向前,将此人拿下。

杨熙目力甚佳,远远一看,见这来人四十余岁,一张国字脸,浓眉凤目,与天子面容倒有些相似,身材生的雄伟粗壮,身上也与百官一般,穿着玄色祭服,但衣摆之处的暗金纹绣却昭显着他尊贵的身份。

只听旁边丹夫子轻声道:“这便是中山王了。”

那中山王大踏步向着天子身边走来,旁边的学子群臣纷纷避让。他走到御前石阶旁边,便跪下行礼道:“天子赎罪,我...我来晚了。”

看到自己的这个弟弟如此唐突圣地,天子心中早有几分不悦,此时听他开口,不由得从鼻子里哼了一声,道:“我今日早朝不见你人,还当你早早来此候着了,此时祭典已成,你还来作甚么?”

中山王听了天子这没好气的言语,心中顿时后悔不已,自己昨夜千不该万不该多喝那几杯,今天误了时辰,却等于误了自己竞逐大位的前程。

皇帝一句“你还来作甚么”,便让这中山王心惊肉跳,那坐在皇帝身边的楚王刘衍却喜形于色,大有幸灾乐祸之意。他是参与争嗣三王中血脉最远的旁支,也是希望最小的一位,如果能就此少去一个竞争对手,实在是可喜可贺。

但那年纪最小的定陶王刘欣却沉稳异常,不苟言笑,只是轻声喊了旁边內侍,附耳说了几句话。那內侍得令,忙忙地去了。

天子看自己这个弟弟诚恐诚惶地伏在地上,不由得心中一软,道:“你这么晚到来,是有什么事情耽搁了吗?”

中山王眼珠一转,急忙道:“弟知道今天要来此处祭拜孔子先师,所以昨日沐浴焚香,读了半夜的《春秋》以诚心正意,一不小心睡得迟了,所以才到得晚了些。”

天子知道这个弟弟只好弓马,却从来不爱读书,不由得噗嗤一笑道:“胡说八道!你且起来,到我身边来坐。”

刘兴心中暗道侥幸,知道皇兄已不再跟他计较,算是逃过一劫。他连忙爬起来,却正好看见一个內侍搬着一个绣墩前来,放在天子身边,原来方才定陶王吩咐內侍,竟是去干这件事了。他在绣墩上坐下,不由得对这个侄儿投去感激的目光。

旁边几位老臣见定陶王年纪虽轻,处事却如此周到,不由得暗暗称许,那翟相因早已押宝在定陶王身上,此时更是得意非常,心怀大畅。

眼看众人坐定,便有太常右丞李宛上前,汇报太学近年来的运行状况、学子数量,以及每年岁考出仕的详细情况,听得天子心怀大悦,只觉天下有识之士已尽为汉家所有。众学子也是心神澎湃,悠然神往,只盼自己也能不日从岁考出身,飞黄腾达。

杨熙现在也已是太学学子,听到李右丞口中汇报太学有“博士弟子百二三人”当中,自己也占了一个名额,心中也是暗暗激动。

下面便是大廷讲开始了。所谓廷讲,便是由宿儒在大庭广众之下宣讲经义,因为讲的是圣贤义理,便是天子在旁,也须垂耳恭听。

今天主持廷讲的是黄门侍郎王嘉。

这王嘉虽然官儿不大,但却是正经的永始二年明经射策甲科。那时太学尚无现在三千人的规模,只有千余个名额。就算一年一考,每年也只有十名学子可以跻身甲科,出仕为郎,可见王嘉确有真才实学。

这王嘉、扬雄等人,都有通天学问,惊世文章,却只能做个小官,那淳于长、张通之流,却以谄媚佞幸为天子所喜,均得封侯拜相,实在令人唏嘘。

王嘉在那讲坛上一坐,便开始讲那魏绛说晋悼公的故事。这个典故原载《左传》,而《左传》是近些年随着古文经学的复兴,才刚刚加入太学授课的内容,许多学子还未及研习,顿时觉得耳目一新。这王侍郎学贯三经,从《左传》讲到《诗》经,又不时旁征博引那《尚书》的道理,其别出机杼的观点,令丹夫子等一干老儒也是暗暗点头称许。

杨熙侍立在丹夫子身后,听得心中称羡。再看看身旁的青儿,更是听得专注无比。想来她虽然颇有才学,但毕竟是个女儿家,难得能出深闺。纵是父亲疼爱,能让她女扮男装一起出门,这等倾听大儒讲学的机会却也少之又少。

他看着少女清秀的侧脸和半截雪白的颈项,鼻间传来若有若无的幽香,不由得有些心猿意马,心中不由得大呼惭愧惭愧:在这太学神圣之所,怎能生这等绮念?

王侍郎前前后后讲了一个时辰,众人都是静静倾听,千人攒聚的广场上竟是鸦雀无声,连那不喜经文的中山王刘兴,因这廷讲事关继嗣大事,也是认真听课,不敢马虎大意。

待得他讲完,天子首先赞道:“公仲所讲,深得朕心。赏金钱十枚,百花锦一段。”王嘉连忙离开讲坛,跪下谢恩,周围大儒学子、公侯百官才开始小声交谈讨论起来。

然后又听天子道:“诸卿对公仲讲得这魏绛故事,有什么看法高论?”众人知道天子明里是问诸人,实际却是要考教今日在场的三位藩王了,顿时均又闭口不言,偌大广场渐渐又是鸦雀无声。

中山王刘兴是个直性子,虽然之前对这《左传》并未好好研读,但是方才也算认真听过,这王公仲所讲又是由浅入深,旁征博引,理解起来并无甚难处,于是开口便说:“这魏绛有点死脑筋,国君的赏赐,他受了就是,干嘛推来推去,弄得这样不爽利。若是他有功不受这赏,大家都觉得他是个贤臣,那以后其他有功之臣是不是也不能受赏了?”

众人听他说得粗鲁,解得直白,顿时忍俊不禁,想要发笑,但是仔细一想,却觉得他说得竟是颇有道理。身为王者,自然是要有功就赏,有过就罚,若是有功不受赏成了圭臬,谁还去遵从那君臣之纲,向君王效命效死?

天子听了他的话,不置可否,只是“嗯”了一声,又问:“还有呢?”

楚王刘衍连忙抢着说道:“族叔说得是,有功行赏乃是天经地义,若是不赏,自然是国君昏聩,但拒绝赏赐,则更显魏绛君子高义。而且魏绛不受赏赐并非为了邀名,而是想要借此劝谏国君‘居安思危’的道理。”

楚王才思俊敏,又饱读诗书,自然知道这个典故的真实含义,此时开口一说,谈吐果然比这中山王高明许多。各位大儒均是暗暗点头,连天子也赞许颔首道:“嗯,不错。”

楚王受到嘉许,心中大悦,一时间又是喜形于色。喜怒形于外,望之不似人君,旁边老臣不由得对他又看轻了几分。

天子最后转向定陶王,问道:“侄儿,你有什么高论?”

杨熙见这定陶王刘欣与自己年纪仿佛,却端坐绣墩,仪容肃穆。听到天子问他“高论”,连忙起身躬身道:“不敢。欣以为,这魏绛说晋悼公仅仅是个故事而已,做不得真的。想那晋悼公文治武功称雄当世,先后联戎、抗齐、慑秦、疲楚,怎会创业未半就贪图享乐?他十四岁即位,内有栾书把持国政,外有列强环伺晋国,可谓立足不稳,天下危殆,不知是靠何等权谋之术,才将大权拿回,后来更是励精图治,重组八卿,对内改革,对外称霸,春秋列国无人能与晋相抗者,岂是那等无知之辈?”

定陶王年纪幼小,竟能从一国一君角度,作出如此清醒的分析,众人听了,顿觉大是有理,其见识比那中山王、楚王又是高了许多。

只听他微一沉吟,继续说道:“现今华夏统一,我大汉强盛,但也切不可溺于安乐,盖因北有匈奴,西有贵霜,放眼海外,据说还有大秦等国,国力皆不弱于我大汉。我大汉欲称雄宇内,还需如《尚书》所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作为帝王,更不可贪图享乐,却应如那晋悼公一般励精图治才是。”

王公诸臣听他忽然说这般言语,顿时又惊又佩,一片大哗,继而都是噤若寒蝉,再不敢出一声,偌大广场之上落针可闻。

这定陶王年纪轻轻,却已具帝王之心,听他说话,竟有自比晋悼公的意思。但这少年人终是少年人,现今圣上正是那等贪图享乐的帝王,他便想要借此规劝,又怎么能在众人面前说出“不可贪图享乐”这种话?这不是让天子都没有面子吗?

内中只有若虚先生心中微微叹息。他精通易理,虽也觉定陶王颇有见地,但晋悼公年少英才,14岁便即位,创下不世功业,却是英年早逝,29岁便撒手人寰。这定陶王一样年少聪敏,但以晋悼公自况,怕不是什么祥兆。

一片寂静之中,突然只听天子哈哈大笑道:“好!好!好!好一个居安思危,思则有备!诸卿当时刻谨记!”言语中,显然是对这定陶王的观点极为认同。

见天子丝毫不以规劝为忤,众人这才放下心来,只觉这定陶王实在是不简单,却将天子的心思也拿捏准了,想必继嗣之事又稳了几分。

然后天子便又考教博士、学子,众人纷纷发言,但摄于天子威仪,发言者都是束手束脚,没什么惊人巧思。

杨熙方才听得专注,此时听那些酸儒的陈词滥调,心中却是兴趣缺缺。他偷眼看看身旁的青儿,她也不复方才的专心,现在只是垂着头在那里打瞌睡,慵懒的样子别有一番美态。

杨熙偷看几眼,又觉有违圣人教诲,连忙回头不看,却见天子坐在上首,周围簇拥着三王、百官,庙堂上的重要人物几乎全数在此了。

他心中没来由的冒出一个古怪念头:若是这大殿塌了下来,大汉社稷是不是也要分崩离析?杨熙给自己这大逆不道的念头吓了一跳,赶紧将它驱出脑海。

但就在这时,突然学宫大殿顶上发出一声霹雳爆响,只见一道白光从学宫“辟雍”二字匾额之后射出,直向下方的天子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