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九鼎风云志 > 第二百五十四章 坐看风云起

九鼎风云志 第二百五十四章 坐看风云起

作者:湛青是条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43: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日,杨熙与郑尚书详谈许久,又拜见了新任的尚书令鞠谭与尚书右仆射宗伯凤,这两位长官对杨熙可谓客气至极,谁也没有计较他先拜见郑崇,再拜见他们的小小疏失,均对他嘉勉几句,便命他去了。

选部在尚书署中地位超然,但所在位置却不显山不露水,是衙署后院的一处两进小院,绿树葱茏间是两排厢房,依次是擢选、考功、稽勋、吏档等处,余者皆是库房,放满了记载着天下官员信息和岁考档案的简牍。

一见杨熙走来,便有乖觉门吏带路,将杨熙迓入后堂,便是选部尚书单独的房间,部中郎官、书吏皆在此等候新主官的到来。

因这选部职责特殊,杨熙刚进尚书署时在各曹轮值,学习署内办公规矩,却独独没能来这选部,因此杨熙与众人见过之后,便从四处分别点出一名老成郎官,为他讲解选部运行关节,余人都教散了。

经过部中老郎官们讲解,杨熙很快便明白了选部的职司关键,便在选、考、稽三字。所谓“选”,便是负责文官的选拔、分配和任免,“考”便是考察官员功过是非,进而决定奖惩,而“稽”则是管理官员的资历、守制、终养等事,就是记录官员的履历,这三处乃是选部核心,另有吏档一处,顾名思义,便是管理官员档案的了。

虽说天子掌握着任官之大权,但选部依然有提名审核职权,就算是天子提名选任之官,也须在选部登记造册。天子又不可能对所有的官员任免都过问,所以千石以下的官员选任查考,便是选部说了算。

一个负责中低级官员的任免和高官的审核、提名,外加办理所有档案事项的衙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杨熙思索片刻,却只留下吏档处郎官,命他提供去年一年全国郡县官员考绩档案。

《仙木奇缘》

那郎官也见过数任选部尚书,一上任便先与下属座谈的,少之又少,便有过问职司,也皆是重擢选、考功,吏档一处向来不受重视,上来便要看官员考绩的,杨熙还真是头一个。

他有些好奇,不觉僭越道:“尚书可是要了解官员的表现,看看何人适合拔擢?在下斗胆多言一句,这郡县官员不比京官,部中虽然也能擢举任免,但涉及州郡职缺调配,牵一发而动全身,决不可轻忽以待啊。”

这下轮到杨熙吃了一惊,他自己心中所想之事,竟被这名叫桓谭的郎官一语道破。

换了别个长官,被下属如此猜透心思,怕是要对此人从此提防有加,但杨熙却不是拘礼之人,索性直言问道:“桓郎官且细细说来,这拔擢京官和外官,究竟有何不同?”

这桓谭少有才学,不到二十岁便入朝为郎。但他品性孤高,常自比巨君、杨雄,且行为不羁,常讥笑同僚为俗儒,所以受到排挤,只在那无人问津的“吏档处”当差,如今在署中已有**个年头,一直没有机会外放为官,可算是一名货真价实的“老郎官”。今日遇到这位新上司,年纪虽轻,但丝毫没有年轻人的傲气,还对自己不耻下问,不由得对他高看一眼。

他不慌不忙道:“既然尚书问起,在下便说上几句。这擢选官员,不仅仅是我们选部的事,更是整个朝堂,整个大汉的事,程序也颇为严格。譬如这京官选任,必须连续两年考绩中上,若考为下品,则不得升调。外官入京,若无三年连续考绩上品,则过不得擢选一关。而且选官实际乃是补缺,有缺职才能补得,所以京官职数既多,便好调配,外官职数不仅少,而且许多关节不在我选部,而在巡牧一方的太守大员,是以要填外缺,却需要多费许多心思,实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桓谭三言两语便将拔擢官员的关窍说得明明白白,杨熙这才知道,原来所谓的选部大权在握,也是相对而言,要想提拔合用官员,也要牵扯各方利益。

“但是,”桓谭话锋一转,“若尚书想要拔擢几个合用吏员,便只须等待每岁察举开科之后,岁试选士之时,往往此时便有年高官员“致仕”,为新选吏员空出职缺,此时可便宜行事也。”

彼时任官者皆要通过郡县察举,或是太学

岁试,而“致仕”便是官员退休,所以每年察举取士和岁考放榜之时,也是官场新老交替之日,空出的职缺自然被各方觊觎。太学博士们自然希望儒生能够补得职缺,勋贵宗室则要将子弟送入官场,便是二千石大员乃至外戚,甚至天子本人,也会抓住这种时机,将自己看好之人平步送上青云。

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选部来进行,选部尚书想要在其中为自己的亲信嫡系留一身官衣官帽,实在是太容易不过。

这也是为什么选部尚书一职炙手可热,令人眼红的原因。

杨熙明了其中关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仍是让桓谭找来几个书吏,将郡国官员一年之内的考绩档案全数搬来,一卷一卷细细展看。

桓谭见杨熙仔细瞧那官员考绩记录,只觉有些好笑,因为天下十三州郡,官吏不下四五千人,便是每名官员考绩只占了一条竹简,所有的记录也有数十卷之多,这样看来,又能看出什么结果?

在旁边立等了一会,他见杨熙仍在认真展看记录,便摇摇头,告罪一声,自顾返回廪舍歇息了。

他不知道的是,杨熙翻看官员考绩,凡是入他双眼者,全数被他原原本本记在心里!

对杨熙来说,百家万藏都能全数记住,记下这区区几十卷考绩,又有何难?

当然他看这些考绩,不仅是为了记住那些表现优异的官员,更是在寻找几个名字。

南阳郡西鄂县丞岑规,考绩中上。

岑规是他在太学时的同窗,也是他的好友,前几年射策丙科出仕,外放南阳任官,杨熙一直认为对他来说是有些屈才,若有机会,必然要给他谋个好缺,让他能有更大的空间施展才华。

陈留郡济阳县令刘钦,考绩中下。

刘钦是他与小乙被蝠千里追杀,亡命天涯之时结识的济阳县主,其人古道热肠,有胆有识,兼治县有方,便在荒年,济阳城中也无人冻饿,纵是贫贱之流生活皆也过得,观其才可治州郡,让他屈居一县之域绝对是大材小用。

但如此官员,其考绩也仅是中下,直让杨熙唏嘘不已。

他还看到庐江郡松兹县的考绩,县主蒮其食、县尉田庶二人考绩却分别为上中、上下。他忆起昔年那松兹城中,看到县主为了避免渔民下湖为盗,竟没收了所有渔船,封禁彭蠡,禁止打渔,做出如此恶行的官吏考绩竟是上品,真不知这考功是如何做出。

日暮之时,杨熙终于看完考绩档案,便换来桓谭,将岑规、刘钦二人的名字写在书册之上,命他留心合适职缺,务要将这二人擢起。

桓谭见杨熙终于还是开始行这选部尚书的特权,什么也没多问,便点头领命而去。

待到杨熙走出衙署,往杨府而去,桓谭才慢慢从廪舍中步出,走出尚书署大门,走向另一个方向。

夕阴街,玉笏巷。

巷口的大宅,是朱红色的大门。

这种属于帝王的颜色,向来只有天子、列王,以及皇亲国戚之家方可使用。

桓谭信步走到角门之前,轻轻推门,早有人迎迓在前,将他引入堂上。

堂上正端坐着一位头发花白,面目威严的老者,面前案上茶汤已冷,香炉未熄,似乎已在此等了许久。

这位老者正是大司马卫将军、孔乡侯、国丈傅宴!

桓谭脱靴上堂,微微一礼,便自然而然地在客位落座。

再无人知晓,这位名叫桓谭的失意郎官,竟是傅国丈的座上之宾!

傅国丈命下人给桓谭看茶,默然良久,方才出言问道:“君山,你今日见到那位小尚书也未?他是个什么样人?”

桓谭笑道:“好巧不巧,今日我恰好与那杨尚书相处了一会,倒是看出此人一些品性特质。”

傅国丈一抬眼皮:“哦?君山看出了什么?”

桓谭道:“这杨尚书是个极有分寸之人,选部尚书拔擢亲信,乃是应有之义,但他竟是看遍所有类似官员的考绩之后,方才下定决心,而且行事之时非常克制,也只是给我二人的名姓,

让我留心合适的职缺。”

傅国丈思忖片刻,忽然道:“他今日第一天来当值,为何选了你来做此事?”

桓谭脸上再次浮现出笑意:“也许这位小杨尚书,看出我是个不世出的人才罢。”

傅国丈皱起眉头道:“休要胡说!我所虑者,是这小尚书会不会知道你与我之间的关系,而故意拉拢于你?”

桓谭忽然放声而笑,许久方歇。他笑得上气不接下气道:“我与国丈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国丈欣赏我的才学,想要推举我为选部尚书罢了,这事只有你知我知,小杨尚书怎会知晓?以他的性子,便是知晓了,想来也不会将我如何,更别提拉拢二字。”

怪不得傅宴在天子殿前,偏要违拗上意,原来他竟也想推举一名郎官担任选部要职!只不过是吃天子疾言厉色一吓,再也不敢说出来罢了。

傅国丈脸色越来越差,低声道:“有什么好笑的?你就是改不了这个恃才傲物的疏狂性子,才耽误了自己的前程!若是你能老成中正一些,以你的才学,早就连升几级了!”

桓谭好容易才止住笑,闻言又是哈哈笑了起来:“要我学那些俗儒做派?那我宁愿在这尚书署当一辈子老郎官。”这副做派,直让傅国丈气也不是,恨也不是,只在一旁闷闷生气。

半晌之后,傅国丈忽然又开言道:“君山,你说我要不要关照一下这小尚书要拔擢之人?”

桓谭顿时猜到了傅国丈的意图:“国丈是想以此来拉拢这位小杨尚书?”

傅宴身为国丈,居大司马卫将军之职,外人都觉显赫至极,但其中辛苦,唯有自知。

傅皇后身为国母,而无所出,本就是一件极为丢人的事情,如今天子宠幸董贤,将董贤的妹妹封为昭仪,宠爱远在傅皇后之上,傅宴这位国丈自然是急在心头,愁上眉头。

王氏外戚如此势大,也是说倒就倒,丁氏、傅氏如今的煊赫,还不及王氏极盛之时的一半光彩,董家的崛起,更是让傅宴感觉如芒在背,如刀加颈。

若是董昭仪诞下皇子,延续正朔,那傅氏的地位,便是岌岌危矣!

所以傅宴才想扶植亲党,稳固朝堂势力,举荐桓谭为选部尚书乃是重要一环,却没想到却被横空出现的杨熙占了先机,让本来盘算好的谋划满盘皆乱,功败垂成。

天子忽然将这名少年擢为选部尚书,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傅宴思来想去,也不知缘由,但至少明白了一点,杨熙如今是有圣眷的。

事已至此,杨熙就任选部尚书或是一个机会,若是能将他拉拢到自己的阵营,说不定便有法子与董氏分庭抗礼!

但桓谭却摇一摇头,斩钉截铁道:“不可。这位小杨尚书如果那么容易被拉拢,天子便不会将他放在这个位置上了。且不说能不能拉拢得成,若国丈有所动作,必会让有心之人注意到,董家也会倍加警惕,愈加敌视外家。而且,此事一旦传到天子那里,便是结党营私之举!如今永信宫仍在,天子尚顾念母族之情,若是异日永信宫不寿,又当如何?”

傅国丈听了这话,猛地一怔。

永信宫便是帝太太后,天子的祖母,傅宴的大姊,这位太后若是不在了,傅氏还能有如今的圣眷吗?

“又当如何?”傅宴一脸迷惘,喃喃自语。

“所谓树大招风,人强遭妒,只有谦退中正,不党不群,方能明哲保身。朝堂上要争要斗,便让他们争斗去,谁要上青云,便让他们上去,谁要做国公,便让他们去做!何苦要与那董氏一争长短?须知庙堂之高,高不可测,爬得越高,摔得也便越是凄惨那!”桓谭平静地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令傅宴陷入了沉思。

如今正是丁、傅外戚如日中天之时,桓谭却建议傅宴谦退自抑,让他如何能够接受?

桓谭见傅国丈沉吟不决,忽然叹了一口气,起身离去。

他一面向外走,一边作歌曰:“生时神魂在,死去万事空,神龟留骨庙堂上,不如曳尾于涂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