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九鼎风云志 > 第二卷 相见欢 第一百六十七章 千丝万缕断还续

杨熙与青儿吉期定在十月初六,距离现在还有一段时间。

杨熙不得不收拾心情,慢慢等待佳期到来。

好在这段时间他并不是无事可做,相反,他忙得很。

每日离班回府,用过晚饭之时,杨府后门便会有一个小厮模样的年轻人恭敬敲门,来到杨熙房中。

这人便是杜小乙。

他那日得了杨熙承诺,说要教他识文断字。

他心中虽然惊喜,但过后仔细思量,只觉自己身份地位与杨熙天差地远,难道还能真的劳烦他教自己识字?这未免也太看得起自己了吧。

所以他好几日也没敢上门,还是有一回在市上遇到杨熙,问他为何不上门来,他才忐忑地登门拜访。

没想到杨熙热情之至,将他迎入房中,尽心尽力教他识文断字。

小乙从未通晓文字,此时得杨熙教导,虽然一心向学,但入门极慢。杨熙初时按照《仓颉篇》,依字部依次教学,但收效甚微,小乙往往要半个时辰才能记清一个字的读音写法。

杨熙苦思许久,终于放弃《仓颉篇》不用,转而教授小乙日常所见的物事写法,由他自己的名字“杜虞”始,依次教以天地日月、草木河流、鸡犬牛羊的写法。小乙本不是愚笨之人,此刻杨熙教导得法,他学习速度也日渐加快,逐渐学了不少文字,渐如鸿蒙初开,终于知晓学问道理的妙处。

汉时写字都用竹木简牍,杨熙从小长在富家,用书简习字已成习惯,此时也用书简教小乙习字,不多日间,便将家中空白书简全数用尽。

小乙心中过意不去,日里便去伐木为板,削竹为简,搬到杨府当中充作书写之用。

但渐渐小乙习字渐多,书简制作速度渐渐跟不上他练字的靡费,他便仔细询问了市上的开蒙先生,才知原来蒙童习字,大多不会如此奢侈使用书简,而是木棍切削为“木觚”,或五面,或七面,可在觚上书写,写完之后则用刀削去一层,便可继续使用。

如此一来,便可大大节省木简。而且小乙武艺甚高,以刀削木,每次只去薄薄一层,一根木觚可反复使用多次方才削完。

杨熙看着小乙手腕轻轻一抖,便以随身断剑切去一层削衣,真可谓是纤毫之间,薄如蝉翼,不由得对他的剑法大为钦羡,询问之后,才知道这只是张逸云随口指点他的几招剑术,竟能如此举重若轻。

如今两人交情渐深,小乙也知杨熙的先生与逸云乃是故交,所以渐渐口风松动,将与张逸云相关的一些事情对杨熙说出。

随着两人交流日深,杨熙才发觉他们虽然多年没有见面,但所历之事竟隐隐存在联系,张逸云、丹辰子、暖玉楼、百家盟,两人的经历仿佛互为表里,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安排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直让他背脊生寒。

这种感觉一闪而逝,杨熙又觉哪里有些不谐,总感到有些事情没法接续得上,好似存着一些疑点。

他哪里知道,小乙虽然对他说了许多机密,但是有些事情还是万万不敢对他开口的。

比如他与杜稚季一同逃出城外的事,比如他与李忠一起越狱救了逸云的事。

杜稚季是当时杨熙亲自追捕的钦犯,小乙却助他逃出城外,此事他虽不后悔,但面对杨熙之时,总是有些内疚。

杜稚季为了拖住追兵救他生还,已经慨然赴死,如今为免芥蒂,便让这件事永远埋在自己心底吧。

而相助逸云越狱之事,则是涉及王巨君、李忠两位朝堂官员,干系太大,他即便再怎么相信杨熙,也不敢轻易将这事吐露。

感慨之余,二人更为今日的相识相交而感到欣喜。

毕竟两人都是少年,还有什么比少年之间的意气相投更纯粹呢?

除了小乙,杨府之中还多了一个常客,那便是百家盟的长老计无双。

自从那次与若虚先生合作,共同算计强敌雷狼之后,这计长老便对若虚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杨熙不知道先生的身份,更不知道先生许了这计长老观看“百家万藏”的机会,只对这不苟言笑,一脸阴沉的老者心存戒备。

因为小乙曾经对他说过,这计长老曾要暗算张逸云,不是什么好人。但不知为何,先生却时时容他来到府上,与他或是下棋,或是论事,仿佛对其毫无戒心。

“你日日来我家中,盟里对你没什么意见么?”若虚先生一边与计无双下棋,一边不经意地问道。

计无双嘿嘿冷笑:“盟中十二派向来各行其是,谁能管得了谁?我到你家来,小娘子是知道的,她既知道又没说什么,自是默许了。”

若虚先生笑道:“小娘子这是深知下注不能下在一处的道理,此时朝堂之上的变化已经超出所有人的意料,她赌在刘子骏身上的一铺还未见得能收回本钱。此时你能进得我家之门,对她也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计无双脸上露出少有的肃然之色:“小娘子虽是女流,但能以一己之力担负起百家盟的兴衰之责,计某是佩服得紧的。”

若虚先生轻笑一声,悠然道:“百家盟已经是成为鬼窟的所在,想从鬼再变成人,岂是那般容易?”

计无双听了此言,心中大怒,不由得手上用力,竟将那陶石骰子捏作粉碎。

但是想想自己这兵书一脉,已经式微至几乎不能延续,若虚先生一言如谶,说得如何不是事实?念及此处,不由得手上一松,几块骰子碎片叮叮当当落在棋枰之上。

-------------------------

杨家与丹家即将结为秦晋的消息逐渐传出,果然如若虚先生所料,董恭便如哑了一般,什么话也没说,那赵玄本来心中有气,却遇上了另一桩为难之事,自身都要难保,登时再也顾不上与丹夫子计较。

原来傅太后得了至尊称号,志得意满,又想起两年来费尽心机,受尽闲气,都是朝上这一干臣子作梗所致。此时王莽、孔光、师丹之流已被罢黜,令她稍平心中之气,但这傅喜乃是她的堂弟,理应为她尽力,但竟和这些朝臣通同一气,阻拦天子给自己封号,实在让她咽不下这口气去。

虽然傅喜也被免官在家,但是傅太后想到他的高武侯爵位,也是赖由亲缘关系所得,不将这个堂弟的爵位一并除了,免为庶人,绝出不得心中这口怨气!

可叹世人都道王太皇太后拥权自重,赵太后蛊惑君王,却没想到这傅太后才真是醋队里的将军,善妒记仇的元帅。

傅太后既然起意,便将孔乡侯傅宴招至永信宫中,道:“你族兄傅喜到处传说你奢侈骄傲,可怎生是好?”

傅宴怒道:“他自己沽名钓誉,假装清高,却在背后嚼我的舌根!”

傅太后见傅宴如此容易挑拨,不由得心中暗喜,道:“傅喜身为族中耋老,却不爱惜族人,反与那班老臣一起,故作清高之态,我对他也有些不喜。怎生寻个法子,将他除爵为民,才堪教训。”

傅宴眼珠一转,忽道:“丞相朱博乃是我的至交,他弹劾孔光、傅喜,使他们坐罪免官。如今帝太太后欲要傅喜除爵,说不得还是要着落在朱博身上。”

傅太后心中明镜也似,却佯装不肯说破,只道:“你便宜行事罢。”

傅宴得了永信宫密诏,当夜便招来朱博,与他说了永信宫的意图。朱博初为宰相,本不愿锋芒太露,但他的官位都是傅宴举荐、永信撑腰得来,却由不得他不应命。

于是他找来赵玄,约他一同上疏参劾傅喜,赵玄无法,只得与他一起上疏,尽白傅喜之非不提。

不过,天子虽然用人唯亲,却不是个傻瓜。他知道祖母与傅喜积怨甚深,此刻见了二人同时上疏攻讦傅喜,心中怎能不疑?

他知道朱博机警多谋,便将他暂时撇开一边,却令廷尉将赵玄索来,严加审问。

赵玄是个小人,没有什么坚持,此刻受到廷尉府盘诘,顿时屁滚尿流,什么都招了。

天子听闻大怒。他能够为了祖母的尊号撤换旧臣,但怎能容忍他人以此为借口,随意攻诘朝臣?

说到底,他当然明白傅喜等人一心为国的操守,也知道这些宵小把持朝堂的目的。

天子在宫中苦思一夜,想起自己初即位之时的雄心壮志尚还未酬,却为了亲族利益,用了这么多庸碌之人,做了这么多违心之事,心中不觉大有悔意。

天明之时,董贤拜见,见天子容色憔悴,精神委顿,不由得又惊又急,赶忙探问天子情况。

天子唉声叹气,将所思所想与他说了,董贤苦笑道:“天子为天下尊,何必因这些小事掣肘?白白累坏了身子。依臣所见,天子便圣心独断,又能如何?”

天子被董贤一言点醒,不由得大喜道:“圣卿此言教我,甚善!”

于是天子毅然便将赵玄下狱。本来沟通内宫,陷害大臣乃是死罪,念他招供,天子特许将其死罪减三等办,好歹留了他一条性命。

朱博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被廷尉索拿时他本想找傅宴庇护,但却听说傅宴也被天子惩戒,削掉四分之一的爵俸和封地,才知天子已经动了真怒。

他知大势已去,只得在家自经而死。

继孝成皇帝时的丞相翟方进后,朱博成了第二个自杀的宰相。

傅太后没料到自己这个天子孙儿竟有如此手段,一时间也不敢再动手脚。

天子见那朝上如今全是佞臣,实不成话,终于拜光禄勋平当为相,以王嘉为御史大夫。

这平当在先帝时曾与外家淳于长相抗,王嘉则是当年天子尚为太子之时,先帝在太学考教定陶、中山二王时的开廷讲演之人,定陶能为天子,可以说全赖那次讲演对答之功。

天子用这二人,已是起了与外家抗衡之意。满朝外戚无不惊肃,其他臣子却心中暗暗欢喜,都道天子或已醒觉,开始平衡朝堂势力。

但是平衡朝堂谈何容易,却不知先帝都没做到之事,如今天子却能做得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