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九鼎风云志 > 第二卷 相见欢 第一百六十五章 四后临朝岂为常

朝堂之上,风雨欲来。

随着王巨君黯然退场,天子愈发觉得无事不可为,连接几**刀阔斧的朝臣更迭,连若虚先生都被除了大夫,止余一个太常博士,去太学教书去了。总算杨熙官小职卑、名声不显,仍在尚书署做事,但尚书令却从王昀换成了天子的亲信唐林。

所以如今朝上炙手可热的重臣,大多出自天子母族的丁、傅两家,再加上董贤的董家,直让世人皆叹曰:“扶桑木,断根茎,忠义走,佞幸兴。”

这话的意思是,忠义之臣被赶出朝堂,佞幸便大行其道,正如那扶桑木断了根茎,恐怕离倾倒也不远了。不过总算朝上还有柱国五臣,勉强撑着朝堂威仪,让那朝纲不致混乱。

是哪五臣,能称柱国?

第一位自然是丞相孔光。孔光在孝成皇帝之时为御史大夫,又因继嗣事与当时的丞相翟方进不合,因故被谪。去年在改元前夕,皇帝因相位空缺,又想起他来,将他擢为丞相。

孔光年事已高,又在朝堂载沉载浮,虽然为人忠直,但终于也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在朝堂之上不敢与天子外家相抗。

第二位是大司空何武。这大司空一职便是原来的御史大夫,当年孔光被贬,孝成皇帝听信何武的建议,将这御史大夫值司恢复为三公原本的官衔,改称“大司空”的名号,增加俸禄和列侯封赐。他自己也在这之后不久,被先帝封为大司空,封为纪乡侯,可以说是凑巧至极。

这何武为人公道正直,族中兄弟倚借他的威势不纳赋税,何武便亲自前往劝说,让他们与一般民众一般缴税,乡里众人都很佩服。他为官功绩也颇不俗,先后任扬州刺史、沛郡太守,也是秉公无私,善于引荐贤士,是谁都挑不出毛病的贤臣。

第三位便是新任大司马师丹。在王巨君告病之后,天子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先生师丹拔擢为大司马。但这师丹虽是天子之师,但他历光禄大夫、光禄勋、侍中,曾经也是很受孝成皇帝尊重的大臣,是以虽与天子有这般关系,也无人能够质疑他的德行和才干,仍将他当作柱国之臣来看待。

第四位是左将军彭宣,此人是一位儒臣,师从大儒张禹,研习《易》之成就,海内屈指可数。他曾在太学做博士,被东平王刘云看重,延请做了东平太傅,也就是刘信的老师。后来历任太原太守、右扶风、廷尉,大司农、右将军,新帝即位后,右将军一职由师丹兼任,彭宣被迁为左将军、关内侯,亦是朝上数得着的重臣。

第五位自然便是为新帝即位出谋划策,操碎了心的刘歆刘子骏了。因为要逼天子的名讳,他此时已经改名为刘秀。他少年聪敏,才学与王莽王巨君并称当世,但一直屈居天禄阁内编书,直到先帝驾崩前的一年当中,才让他抓住机会,得禹鼎,扶定陶,联百家,虽然名声不显于外,但可谓扶龙直上,一飞冲天,此刻已官至光禄大夫,显赫至极。

当然,也无人敢质疑他的才学能力,单说他与其父编纂《七略》,一人推演出一部历法,便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业,让人瞠目结舌,称为柱国之臣,丝毫也不为过。

虽然彼时这五人也不是一党,有儒臣,有宗室,还有帝党,但此时外戚势大,更盛王氏把持朝政之时,这五人也不得不放下门户成见,联合起来,为这朝堂撑起一腔耿骨。

有这五人仍在,朝堂之上便仍有仗义执言之臣!

但是世人都明白,这些重臣之所以还在其位,只不过是天子暂时还动不得他们,否则以天子外家的盛势,哪容这些要职流失在外人手中?

天子也知晓,只要这些老臣仍在,自己想要为母亲和祖母加尊号正名之举,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天子有忧,必然有人解忧,天子想要借事免掉直臣,自然便有佞臣前来凑趣。待诏夏贺良探得天子心迹,忽有一日检举一事,事关那大司空何武的阴私。原来何武早年丧母,父亲再娶一位后母,居住在纪乡郡中。何武就任大司空后,却迟迟没有迎接这位后母来到长安一同居住。这原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既被有心之人检举,就变成了“何武事亲不笃”的罪名。

大汉以孝悌治天下,何武身为三公之尊,却不孝后母,说出去可确实不太好听。天子正烦这何武有事必奏,让其束手束脚,此刻得了这条检举,顿时大喜过望,下诏以何武不孝,将其免官就国。

其实这何武也是冤枉,他早先便遣属吏去郡国迎接后母,但适逢孝成皇帝驾崩,属吏害怕社稷动荡之际,路上有人打劫作乱,是以迟迟不敢出发归还,以至于耽误至此,让人拿住把柄。但是何武如何不知,天子只是想找个理由贬谪自己罢了,这些理由,也没必要分说。

何武既去,大司空一职空缺,天子便让太傅师丹就任大司空,腾出来的大司马一职,便让傅太后的堂弟傅喜,也就是自己的远房舅舅担任,满朝文武无人敢言。

三公之位,柱国之臣,就这么轻轻巧巧换了一位,朝中不是外戚一党的臣子无不心胆俱寒,但那些佞幸小人却看到了机会,欲图自己富贵,偏又设法讨好,纷纷揣摩圣意,对剩余几位老臣大肆攻讦。

于是左将军彭宣也被人找到软肋,道他在东平王处做过官儿,算是诸侯国人。按照成例,诸侯国人不能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更不能担任将军等主管兵马的重要位置。

当然,只要天子不深究,这倒也无所谓了。可是前一段时间,彭宣的儿子彭舆娶了淮阳王的女儿,两方结为亲家,若再继续呆在左将军之位,可真是犯了忌讳。

你是藩王的亲家,又做了领兵的将军,万一有了反心,却要如之奈何?

于是天子便顺理成章下诏,除了彭宣的左将军印绶,让他以关内侯的身份归家去了。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第三个遭到免官的,竟正是天子的太傅,新就任大司空的师丹!

却说这师丹是天子老师,如何败亡得如此快法?

原来这师丹也是一位铮臣,此前董宏提议要为定陶王后、王太后上尊号,他不顾师与天子的师徒之义,竟带头反对,直言驳斥,让天子都哑口无言,降阶谢罪。早在那时,天子便在心中凝了一个疙瘩。

现今天子偏向母族之意尽显,立刻便有郎中冷褒、黄门郎段犹二人奏言,请去除恭皇后、供皇太后的定陶藩国之号,为恭皇也就是天子的生父,在京师立庙。天子固然愿意,朝上群臣也无异议,但偏偏有那么几人,直言不合宗庙规矩,不肯顺从!

这三人,便是师丹、傅喜和孔光!

师丹是天子的老师,傅喜是天子的舅舅,孔光早已谨小慎微,不敢行差踏错,但到头来提出异议的,竟然是他们三个!

朝堂之上自有耿骨,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首先都是大汉之臣!

傅太后大怒欲狂,逼着天子独断专行,但这些重臣所议甚正,未便违反。三人之中,数这师丹最为敢言,天子便想着如何武一般,找个因由将这个先生免了官才罢。

不几日后,师丹写疏奏事,那属吏抄写书稿,传给了外人观看。孔乡侯傅宴得知此事,上疏称师丹擅自将给天子的奏疏传给外人观看,是大不敬。天子得此奏疏心中快慰,立刻将此案发交廷尉查办,做实了大不敬的罪名。

天子不念师徒之义,下诏将师丹免官夺爵,直接算是废为平民,其狠心程度,让百官为之胆寒,还是尚书令上疏为其求情,说夺爵之举过重,会让世人以为天子苛厉,天子这才重新赐爵师丹为关内侯,令其回家养老。

然后大司空一职便又空缺,那孔乡侯傅宴趁机举荐一人,充任大司空。

他举荐的这人名叫朱博,这朱博也是前朝大臣,是武将出身,一路做到光禄大夫,很有一些为官的法子,每在一地,便将一地的吏治整顿得齐齐整整,如臂使指。但此人功名心重,与傅宴交好也是为了功名利禄,若是推举他为大司空,还不是唯天子之命是从?

果不其然,朱博就任大司空后,每每面见天子,必言丞相孔光志在自守,不能忧国,又道大司马傅喜阿党大臣,无益政治。天子听信朱博之言,悍然将傅喜、孔光先后免官,拜朱博为丞相,让母舅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又罢了大司空的官职,恢复为御史大夫,让一名近臣赵玄充任。

至此半年时间之内,天子竟将三公更替一遍,甚至连自己的太傅师丹、母舅傅喜都贬回家中!

当此之时,再无人敢于与天子硬项,天子遂下诏将生父定陶恭皇的名号去除“定陶”二字,立庙京师,如太庙一般规格祭祀。

既然恭皇名号一改,那定陶恭皇后、恭皇太后的名号便可随之而改。

经过众臣廷议,最终定下尊号,以恭皇后丁氏为帝太后,恭皇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按照二人所居宫室,帝太后称中安宫,帝太太后称永信宫,与王太皇太后、赵皇太后并称四后,各置少府太仆,秩俸皆为中二千石。

四后临朝!

这个结果一出,不仅是朝堂震惊,举世都为之震动!

因为哪朝哪代,也没听说过有四个太后同时临朝的荒诞之事啊!

此时五位柱国之臣当中,仅存光禄大夫刘子骏仍在朝堂,也是天子念他功绩,才没有将他也一并贬谪。他知道自己势力孤单,便是反对,也只是将自己的前程功名搭上,却没法与那些佞幸小人抗衡,更无法改变天子的主意,只好钳口不言。

他博学多才,长于命理玄学,知道这种大违天命的咄咄怪事,必然不可长久。也是考虑到此,他才选择了冷眼旁观,不闻不问。

果不其然,不久市上便传开一则谶语,道是:“天有四日,曷其有常?”这意思便是说,天上出了四个太阳,难道是经常出现的事吗?

这谶语传开不久,那帝太后丁氏福薄,忽然染上重病,任是什么名医药石全不管用,不过半月便一命呜呼。

“四后”转眼成了“三后”,空前绝后的“四后临朝”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便告一段落。

一切荒诞,在史书的竹片上,也只是一句语焉不详的记录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